浙江省氣象臺雷達圖顯示,昨天下午6點到8點,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對流雲團的發展過程。
雲團顏色代表「基本反射率」,反映雲體中雨滴的大小和密度,顏色從紅到藍,表示雲中的雨量逐漸減小。
浙江在線07月06日訊最近,國內各大城市流行「看海」:一場場暴雨讓武漢開了「水上樂園」了、北京的地鐵都改名叫「積水潭站」了……除了參考氣象臺的預報之外,能否「自力更生」判斷出暴雨何時到達自己所處的位置?這種查雲觀雨的本領,想必大家都夢想擁有。
前天,中央氣象臺的官方微博推薦了網友的一篇文章:《人人都是天氣專家》,一時間轉發者眾多。這位有才的網友教大家通過看雷達圖來判斷會不會下暴雨,並且還稱通過他的方法能夠親自預報幾點幾分下雨。
氣象主播宋英傑,轉發網友「觀雨」文章
中央氣象臺的這篇微博是昨天下午4點57分發的,隨後就有包括氣象主播宋英傑在內的幾十條轉發。點開文章連結,還真是圖文並茂,這位網友網名「小龍哈勃」,自稱是科班出身的天文氣象愛好者。
「小龍哈勃」把對流雲團比喻成「灑水車」,「灑水車」移動到哪裡,哪裡當然就會暴雨傾盆了。那麼探測這些巨大的「灑水車」移動軌跡的任務就要交給氣象雷達了,而各地的氣象局網站上一般都會有即時的雷達圖。記者登錄了浙江省氣象局的官方網站,果然在首頁看到了「雷達圖」的連結,點開之後,是一張包括浙江周邊省份在內的地圖。地圖顯示在江蘇的蘇南上空正好有一大團強對流雲團,雲團中心是紅色,外圍逐漸變成黃、綠、藍等顏色,並且不斷向東南移動著。
接下來「小龍哈勃」列舉了5月22日晚,親身經歷的珠三角地區一次雷暴雲團的襲擊。他用普通地圖和香港天文臺的雷達地圖對應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在雷達地圖上的所在位置。然後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所在位置雲團的顏色,不同的顏色對應不同的雨量。然後再假定這些雨帶移動速率、強度在短時間內保持一定(這個假定大多數情況下基本成立),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未來幾十分鐘之內,某個地點是否可能被雨帶威脅。因為雷達的解析度相當高,可以把時間估計到幾分鐘之內。「簡單地說,只要你會看地圖,你就一定會看懂這個。」
杭州市氣象臺:預測到分鐘不現實
真是這麼簡單嗎?記者請教了杭州市氣象臺的相關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說,對於強對流天氣的預報確實主要靠氣象雷達。以雷達所在位置為中心點,一般是以230公裡為半徑,轉著圈向空中發出電磁波,掃過的區域如果有對流雲團,就會有雷達回波反射回來。杭州的氣象雷達位於下沙,全省一共有11個這樣的氣象雷達站。
「氣象雷達並不是萬能的,它一般適用於一到三小時的短時臨近預報。」工作人員說,因為強對流雲團生成速度快、移動也快,所以這個時候氣象雷達就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像這位網友說的僅憑雷達雲圖,就能把某地下雨的時間預測的精度在幾分鐘之內,不太現實。」
跟這位網友列舉的香港天文的雷達圖不同,浙江省氣象臺的雷達圖上並不直接顯示雲團的雨量,用的主要指標叫「基本反射率」。通俗點說就是反映雲體中雨滴的大小和密度,顏色越紅的區域,說明雨下得可能比較大,顏色從黃到藍,說明雲中的雨量逐漸減小。
短時強對流預報,對專家亦是挑戰
「預測雨量不能僅靠雷達圖,還要根據當地的實況,並且不同的預報員經驗不同,預測的結果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強對流雲團不是勻速運動的,會根據地形、氣流隨時產生變化,比如當降雨雲團向高海拔山地靠近時,一般會加強,遠離則減弱;靠近水汽旺盛的湖泊海邊時,也有加強的效果。所以要想準確預報,不是那麼容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這種短時強對流天氣,別說普通市民了,對於氣象專家來說都有一定難度。相對來說,一年中比較好預報的季節是秋季和冬季,這個時候影響天氣的主要是北方的冷空氣,一般提前一兩天我們就能預測到它的趨勢。春夏季的天氣預報難度是比較大的,就是因為局地性強,發展迅速等原因。所以說想了解天氣信息,還是關注天氣預報吧。」
那麼是不是這些雷達圖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講只能像看天書一樣,毫無用處呢?當然不是這樣,通過雷達圖,我們還是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周邊地圖的天氣情況,是否有強對流天氣形成,然後結合氣象臺的短期天氣預報,就可以做到風雲變幻基本瞭然於胸。
周圍不少朋友都很關心天氣情況,對各種天氣術語和天氣現象也都很感興趣,其實浙江天氣網(www.zj121.com)和杭州氣象(www.hzqx.com)等網站上都有不少天氣方面的科普知識,還有即時的各種氣象資料,像溫度、降雨量、雷達圖、颱風路徑預測等。最近,杭州氣象網還開通了雷電預警欄目。網友可以查看杭州地區網格化的雷電預警圖,了解1-4級雷電預警的網格數以及所佔的比例。雷電預警等級越高,表示該區域發生雷電的概率越大,可以說非常實用。如果感興趣的話,看看還是蠻有收穫的,推薦大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