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慈周寨有一個大村莊,叫「合興集」。當地史傳:「合興集,真是中,越過丁欒攆汴京」。當時周邊集鎮排列,有一丁(欒)、二白(白道口)、三留固之說,而合興集超過丁欒,可見其規模之大。合興集有一廟會,名日「花桃會」,影響力輻射周邊 幾百裡遠。
元朝末年,朝廷擔心合興集人多生變,派軍隊對當地漢人進行屠戮驅逐,合興大集從此關市。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定居,形成現在的後大寨、中大寨和南大寨三個村莊。
在後大寨有一關帝廟,據說是古代合興集「九井八廟」之遺。關帝廟大殿前有一石碑,碑座為一石龜。奇怪的是這石龜沒有頭。
相傳,清朝末年,北邊三裡地的西堽村有一人家名張生,以賣粽為業。每天晚上餷好一鍋粽,第二天走村串巷趕廟會,以此維持生計。一年冬天,頭天晚上餷好了粽,第二天抬鍋裝車時,發現鍋中黃米粽一粒不剩。「可能是誰家遇到了難處」,他自言自語的說,也就沒聲張。誰知道連著三天,都是這種情況。
張生再也坐不住了,心想:這賊人也太心狠了,這是我一家人的生計,這不是想要我一家人的性命啊?今天晚上非逮著這個傢伙送官不可。他還偷偷的安排幾個街坊幫忙。
他及早餷好一鍋粽,將燈用錫箔罩住,藏在一角落處,讓幾個街坊在外圍守候。半夜時分,聽到有人進屋,隨後聽到挖粽之聲。張生猛然竄出,拉下紙篳,看到一黑衣賊人正在挖粽。還沒等到張生喊捉賊,黑賊疾速逃離,一溜正南而去。
張生捉賊心切,緊追不捨。攆到關帝廟院處,賊影一恍無蹤。憑藉明亮的月光,張生將廟院搜了個遍,沒有發現一人,只能作罷。當他正要出廟院時,忽然發現石碑座下的石龜頭上直冒汗,仔細一看,嘴角還粘著粽粒。張生心中豁然明白,罵道:原來是你這個石龜作精偷吃我的米粽!張生正在氣頭上,持錘便將石龜頭砸了個稀巴爛。從此,就成了無頭龜。(圖片來自網絡,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