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31日電 這是一支特殊的「科考隊」。「領隊」女博士唐立梅的資歷,是實打實的。80後,幹練,直爽,韌性十足。蛟龍號首位大洋深潛女科學家,兼具大洋深潛與南極科考經歷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隊員」有數萬名,可以用「業餘」來形容。平均年齡不過十歲,全部來自鄉村學校,很多人是留守兒童,可能從未坐過高鐵、飛機。專業知識幾乎為零,除了一顆對科學的好奇心。
在40分鐘的時間裡,這支「科考隊」要完成兩項任務。
鑽進海洋探測器蛟龍號,潛入近3000米的深海,觀測動物活動,採掘礦物標本,感受海底世界的瑰麗。
乘坐極地科考船雪龍號,橫渡巨浪滔天的魔鬼西風帶,遠徵南極酷寒之地,記錄企鵝的繁殖過程,探尋璀璨極光的奧秘。
10月29日下午,在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開啟第36次南極之行的一周後,這支特殊的「科考隊」, 在陌陌直播公益課「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上,踏上探尋科學世界的航程。
「科考隊」在直播間裡即時溝通、分享、交流,靠的是一根網線。「科考」的形式,是一堂直播公益課。
「領隊」唐立梅從杭州北上,到北京的演播廳裡嚴陣以待。她的「隊員」有數萬名孩子,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多所鄉村學校。
通過一堂課的時間,要讓她的「隊員們」了解深海和極地的基本知識,感受海洋大國的科技發展成就。
「隊員們」的相關科學知識水平,受限於學校師資條件匱乏等原因,遠遠低於城市裡的同齡人。
貴州省平塘縣平舟鎮實驗小校的老師說,「學校硬體跟上了,有了多媒體教室,但專職教師數量遠遠不夠,科學課、自然課更沒有專職老師」。
很多孩子沒去過自己家鄉的省城,更別提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到科技館、博物館裡看一看。
在唐立梅看來,鄉村孩子們有一顆對科學的好奇心,「每個人小時候被問起長大後的理想,很多人都會回答『科學家』」。
基於此,唐立梅把課程分成兩部分,蛟龍號深潛,雪龍號遠徵,既有故事性趣味性的分享,又有大國海洋科技發展的深層次的講解。
科考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被「領隊」唐立梅總結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雪龍船要在海上航行兩個多月才能到達南極,路過南半球西風帶的時候,風浪大到船上的隊員都暈得吃不下飯。」
「赤道海面非常平靜,可以看到飛魚的痕跡,有的飛魚甚至飛到船上,可惜吃起來味道不怎麼樣。」
「大家感覺企鵝白白胖胖非常可愛,可到了南極企鵝島一看,烏泱泱幾萬隻,到處是糞便。」
這些有趣的故事,把「隊員們」牢牢抓住了,好奇心也隨即而來。
江西于都縣洋逕小學的孩子問,為什麼是企鵝爸爸負責孵蛋,企鵝媽媽負責覓食?
安徽渦陽縣新建小學的孩子問,為什麼企鵝的肚子是白色的,其餘部分都是黑色的?
孩子們問題的豐富和發散,讓唐立梅在驚訝之餘更覺欣慰,「通過這堂課,孩子們感受到了深海和極地的神奇,感受到科學的神奇。」
有趣故事的背後,是探索海洋科技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大洋夢,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繪製了最早的世界海圖。如今我們有了蛟龍號、雪龍號這樣的科考神器,可以讓中國科學家深入了解海洋和極地。」
「海洋和極地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大家要好好學習,將來也能成為一名科學家,親自去探險」。「領隊」這樣勉勵「隊員們」。
鄉村學校的老師們感觸更深。
河南蘭考縣袁寨小學的老師說,下課後孩子們還在討論,有的女孩子說自己以後也要成為女科學家,「孩子們在直播間裡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開了眼界」。
這支特殊的「科考隊」,順利完成了它的使命:給鄉村孩子的心裡,留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自9月12日至11月26日,在10堂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上,10支這樣的特殊「科考隊」會踏上探索未知的徵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中國科技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知名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們,在直播間裡成了帶鄉村孩子開啟科學之門的「領隊」。
一根網線,一個直播間,把優質科普師資和優質科普內容,送到了鄉村學校的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