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儉
石宏教授
昆明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
案情
55歲的楊師傅和38歲的王師傅都是玉溪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農民。兩人雖然不在同一個村,但是卻因為一頭小牛鬧上了法庭。
楊師傅家附近有個大型牛場,附近村子裡的人都會把牛放養在這個牛場裡,隔一段時間,牛主人會去看看牛的情況。2019年農曆2月份,牛場附近三個村子的18頭水牛都在裡面放養著。楊師傅家的四頭水牛(一頭母牛,三頭小牛)也放養在農場裡。之後,楊師傅每隔一段時間去查看自己牛的情況。
而當年的8月16號,楊師傅突然接到村裡人電話,說是自家的母牛不知什麼原因死掉了。楊師傅就立即趕到了農場,可到處找不到自己家的三頭小牛。直到12天以後,楊師傅終於找到了三頭小牛。然而,就在楊師傅趕牛回家的路上,王師傅說其中一頭小牛是他家的,硬要把牛拉回自己家。
看著自己家的牛被王師傅拉走,楊師傅非常生氣。明明是自家的牛,可王師傅就強說是他家的。無奈之下,楊師傅找到了村委會和司法所。
為了證明牛確實是自己的,楊師傅說自家的牛屁股尾巴下面有一個黑色條紋,而王師傅認為自家牛並沒有什麼記號。楊師傅村裡的幾個人,都認為這頭牛是楊師傅的。但是,王師傅的鄰居則認為牛是王師傅家的。
為此,此案在村委會和司法所多次苦口婆心的調解下,都無果而終。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這頭牛到底是誰的?楊師傅為了討個說法,就將王師傅告上了法院。請求法院判決王師傅返還自己一頭水牛。
法院了解了案情以後,認為憑現有各自提供的證據仍然無法判斷這頭小牛是楊師傅的或是王師傅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
採訪對話
方弘:這個案子大家各執一詞,而且各有各的物證,在法院無法判斷小牛歸屬的情況下,還有其他辦法嗎?
石宏教授:如果小牛的母親還在,可以做親子鑑定,從DNA的相似性來判斷它們的親緣關係,確定這頭小牛屬於哪一個母牛的後代,這是從生物學上進行的判別。
方弘:也就是跟人做親子鑑定差不多,具體需要怎麼做?
石宏教授:最好是用血液,相對來說取樣容易,實驗操作的過程也比較簡單。
方弘:但是,這個案件有點特殊,小牛的母親已經被楊師傅宰殺吃了,在牛母親已經死亡的情況下,還有其他辦法嗎?
石宏教授:如果能找到這頭母牛的骨頭或者皮毛,以現在的技術可以提取到母牛的DNA序列,到時候再跟小牛來進行比較。
方弘:王師傅家的母牛是沒有死的,可不可以直接用王師傅家的母牛和小牛做鑑定,如果兩頭牛不匹配的話,就推定是楊師傅家的?
石宏教授:也不能這麼推定,只能說這頭小牛不是王師傅家母牛生的,如果他家母牛的遺傳信息和小牛是匹配的,倒是可以判斷牛是他家的。在母牛和小牛不匹配的狀態下,只能確定牛不是王師傅家的,而不能指定是哪一家。
方弘:這就要找到楊師傅家母牛的皮毛或者是骨頭,牛都已經被吃掉了,骨頭和皮毛去哪裡找呢?
石宏教授:後來還是想辦法找到了。楊師傅把一些不能食用的部分埋到了一個地方,挖出來以後送了一點皮和牛角還有骨頭給我們。我們嘗試在皮裡面提取DNA之後,也進行了PCR擴增,但無法擴出我們需要的目的片段。
牛角試了,也是不行!
骨頭經過幾次處理以後,可以實現實驗擴增的要求。因為,死掉腐爛以後的材料,DNA降解比較厲害。我們就採用新的策略,就是做陳舊DNA的技術,用大概100bp左右的小片段進行多次擴增,把序列拼出來。
方弘:在鑑定的過程當中,你們還要去鑑定王師傅家的母牛和小牛的關係是嗎?
石宏教授:沒有。當時送來的時候,只送了兩頭小牛和死掉的母牛樣本。王師傅家的母牛沒有送來,估計是他當時心虛,就沒有給樣本。
方弘:鑑定出來的結果是什麼?
石宏教授:我們鑑定發現,這兩頭小牛裡有一頭與母牛完全匹配,至少從親緣關係上來看,應該有很近的關係。
方弘:至此,因為一頭牛發生的糾紛,隨著鑑定結果出爐,糾紛也就結束了。
石宏教授:對。通過DNA的比對,基本上可以確定它們親緣關係的遠近,很快就能看到結果。
方弘: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人類的親子鑑定,動物的親子鑑定確實很少聽說,通常動物需要做親子鑑定的情況多嗎?
石宏教授:不是很多。常見的需要做親子鑑定的基本都是一些像牛這種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像雞這類家禽肯定不會有人來做。一般情況都是小牛走失,大的牛很少會走失。而且一般農戶養的大部分都是母牛,通常是自己家的小牛走失了,被別人家撿到或者是被別人冒領。
方弘:原來我以為親子鑑定至少是個活物,已經死了幾個月的動物,仍然可以通過骨頭或者是毛髮進行血緣關係的鑑定嗎?
石宏教授:現在的生物學技術基本是可以實現的。幾千年前的骨頭裡面也能夠獲得少量帶有一定降解特徵的DNA,動物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經過火燒或者其他處理的樣本,也可以獲得一定量的DNA材料。
方弘:對骨頭或者是毛髮的鑑定,通常是哪些領域需要?
石宏教授:現在鑑定的需求其實還是蠻多的。對於認定走私野生動物的肉、皮毛的會有需求,還有獵殺野生動物之後,製成肉塊凍在冰箱裡。公安機關發現的時候,無法分辨它是什麼肉,只能通過生物學的DNA測序來分析它到底是什麼物種,是不是屬於野生動物。
方弘:現在國家明令禁止野生動物上餐桌,我們吃到嘴裡的肉到底是不是野生動物的肉,是需要專業的鑑定機構來進行鑑定的。另外,進口的工藝品有沒有國家保護的或者法律禁止的成分在裡面,比如說象牙,還有一些野生動物的皮毛,也是需要鑑定的?
石宏教授:有一些工藝品,我們從外表看可以知道其是動物的骨頭,但是不清楚是哪種動物的骨頭的時候就需要鑑定。因為,有一些可能是國際公約裡面禁止捕殺的野生動物,也可能就是普通家養動物的骨頭。在無法給案件定性的時候,就需要生物學司法鑑定。
結語
類似的案子並不少見,今天年初,石宏教授還做了一起給小牛找媽媽的案件。事情發生在雲南瀘水。同村村民為爭一頭小牛也是鬧上了法庭,法院最終通過司法鑑定破了案。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對牛的親子鑑定收費標準一個案件近萬元。而且,法院不僅判決被告返還原告的小牛,鑑定費還要由敗訴方承擔!儘管這兩起案件,乾盛司法鑑定中心是進行了法律援助。
所以,小牛不要冒領,別以為可以矇混過關,輸了官司,代價就要自己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