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曾經服役六年的54軍160師驕傲和自豪
馬仁興烈士塑像
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
四戰四平半景圖(局部)(來源於四平戰役紀念館官網)
英雄城不會忘記
——馬仁興三戰四平
作者/ 郭學工
導語:中國數百城市,唯有吉林四平兩年間經受四次戰火洗禮,這是一座炮火煅造、鮮血澆灌出的英雄城。1946年至1948年,四平人民與人民軍隊一起譜寫英雄城的壯麗篇章。馬仁興師長是犧牲在四平數以萬計烈士的傑出代表,與人民的血肉聯繫和深厚感情讓他同四平永遠連在一起。
馬仁興1904年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兩次從軍,曾參加北伐。1928年畢業於開封軍官學校,任團政訓處長、上校參謀處長、少將師參謀長、騎兵十四旅團長等職。七七事變後,參加北平、安陽、蘭封、周口對日作戰,兩次負傷。1938年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在河南省林縣郝家窯率部起義。參加八路軍後,任冀中軍區騎兵二團團長、冀中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一分區司令員。挺進東北後,曾任保安第一旅旅長、四平衛戍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立一師師長。1947年6月,率部參加四平攻堅戰,壯烈犧牲。
吉林省四平市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瀋陽和長春之間,是中長、平齊、四梅三條鐵路交匯點。火車站往西二裡半有個村落叫「四平街」,四平因此得名。四平連通東北四方,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糧食集散地。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特殊軍事價值,遼瀋戰役,成為國共東北博弈的焦點。
一戰四平 救民水火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後佔領東北全境。根據中蘇協定,1946年起蘇軍陸續撤出東北。1月8日,國民黨大員劉翰東率員到達四平。10日,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劉翰東任省主席。此前由中共中央部署,八路軍和新四軍多支部隊已從關內匯聚而來,改名東北民主聯軍。蘇方本來承諾事先向民主聯軍通報撤軍日期,但沒有兌現。
當時有相當數量的土匪、偽軍和地主武裝迎接國民黨北上。民主聯軍保一旅轉移途中,一群老百姓死活截住了他們。宣傳隊隊員白國柱負責接待,看對方打扮有教師、有公務員、有商人,也有紳士打扮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述說苦衷:日本人投降,蘇聯人來了,接收大員來了。這些人只顧自個撈東西,根本不管百姓安危死活。土匪乘機進了四平,和當地偽軍合起夥欺負老百姓,實在是沒法生活。聽說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老百姓選他們當代表,出城尋求保護。
馬仁興畫像(十九師子弟王飛提供)
保一旅旅長馬仁興自己從不流淚,就是看不得老百姓流淚。他和政委鄧東哲把情況迅速上報。沒多久,西滿分局發出《關於四平人民受國民黨政權及偽匪武裝壓榨情形和與之鬥爭的意見》,2月再次致電東北局:「蘇軍撒後,國軍不多,我們是否可進據四平等地?」3月上旬東北局決定在蘇軍撤離後解放四平,戰前各項準備工作由此開始,其中就有應百姓之求這一重要因素。
「堅決保衛四平」標語前的東北民主聯軍戰士(四平戰役紀念館存)
保一旅旅長馬仁興自己從不流淚,就是看不得老百姓流淚。他和政委鄧東哲把情況迅速上報。沒多久,西滿分局發出《關於四平人民受國民黨政權及偽匪武裝壓榨情形和與之鬥爭的意見》,2月再次致電東北局:「蘇軍撒後,國軍不多,我們是否可進據四平等地?」3月上旬東北局決定在蘇軍撤離後解放四平,戰前各項準備工作由此開始,其中就有應百姓之求這一重要因素。
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作出作戰部署,由十旅旅長鍾偉為總指揮、馬仁興為副總指揮。這就是「一戰四平」(四平解放戰)。鍾偉作為戰場總指揮統攬戰場全局,他的部隊沒有參戰,更多具體工作是由馬仁興組織的。作戰會上,馬仁興開門見山地指出:此戰的要義就是「快」,就是要在瀋陽國軍主力尚無反應之時奪取四平;同時力求全殲守敵,打一個漂亮的圍殲戰。他語句不多,但抓住要害。
3月13日蘇軍撤離,攻城部隊即圍逼四平,著手戰前準備。保一旅剛組建半年,滿身稚氣,這也是馬仁興第一次指揮該旅作戰。團長邢程說:「遇有情況,馬旅長總是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判斷,一起研究。他很民主,從不武斷,每次都把大家的意見聽完。該由哪一級決斷就由哪一級決斷,他只做補充或是強調重點。」變化莫測的戰爭形勢留給馬仁興的時間太少,不但要把仗打贏,同時要把部隊儘快帶出來,只能利用實戰提高幹部、訓練戰士。
每逢戰事,馬仁興必親臨前線,觀察瞬息變化的戰場情況,不失時機地實施指揮。這已然成了他的特色。炮火下,他和戰鬥員一樣,時爾快步通過,時爾臥倒匍匐前進,不一會就把警衛員和參謀丟到身後。指揮所在他催促下時時轉移,有時電話還沒等架好就又轉移了。這種風格可苦了參謀,更苦了架線兵。
3月15日,保一旅順利奪取西郊機場。16日晚馬仁興下達預先號令,部隊接敵圍城,17日凌晨4時發起總攻。四平守敵有偽滿精銳「鐵石部隊」,訓練正規,武器精良;還有彪悍的偽滿騎兵部隊;土匪雖屬烏合之眾,但多亡命之徒。攻取中等城市在東北尚屬首例,無經驗,缺乏攻堅火器,爆破尚不普及,突破打得很艱苦。
果然,縱深戰鬥遇到較大阻力。敵人在街口、高大建築物上都築有地堡或工事,層層設有防禦障礙物。殘敵負隅頑抗,我軍前進困難。馬仁興當即命令停止攻擊,隻身趕到一營,協助營長組織戰中民主會,決定避開正面平推,採取先包圍迂迴,逐個攻擊的打法。沒多久就集中火力打下銀行大樓,解除前進障礙。
戰場上的馬仁興很亢奮,眼睛始終不離開望遠鏡;舉得累了,就換手甩一甩。他不時評價部隊戰術動作,為前方戰士動作或叫好、或嘆惜,與平時沉默寡言的神情判若兩人;還不時回過頭與身邊指揮員交流,適時發出指令。他身後總是跟著一位參謀,不時記錄作戰中發現的問題。每當回想馬旅長親臨戰場的情景,老營長閻寄臣總是情難自禁地說:「那真是個不怕死的主兒。」
馬仁興是騎兵出身,他布置在敵騎可能出現的路段預伏多道鐵索,同時造成攻擊受挫,邊打邊撤的假象。對方中計後我方封堵突破口,使其遭多道鐵索攔絆。我方集火射擊,輕而易舉吃掉大半,剩餘騎兵也被消滅。14時,省府大樓掛出白旗,劉翰東投降。此戰共計俘、獲、斃、傷自省長劉翰東、保安司令張凱以下3,000多人。後經我方教育,劉翰東被釋放。
二戰四平 保全城市
四平落入共產黨之手,大為刺激蔣介石的神經,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當時是國共談判期間,雙方力爭勢力範圍。是否堅守四平?東北局進行近半個月討論,毛澤東接連發來二十多封電報。
馬仁興被任命為四平衛戍司令,但他系起義人員,保一旅又是「新兵新槍」。能否擔此重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或多或少有些擔憂。4月4日林彪趕到四平,當晚與遼吉軍區二分區副司令員、井岡山老紅軍左葉長談。林彪習慣讓熟悉的人幹要命的活,意由左葉擔負守城之責。左葉和馬仁興是戰友,深知他是能打硬仗的戰將,於是歷數其戰績,薦舉其出任城防總指揮;主張「就湯下麵」,不要臨陣換將。次日林彪視察四平地形,聽取馬仁興匯報後表示滿意,明確衛戍司令部即城防指揮部;左葉為總部代表,任主管作戰的衛戍副司令。最後,林彪單獨叮囑馬仁興:「一定要守住十天。」這就是「二戰四平」(四平保衛戰)。
接受任務的馬仁興深知這個仗不好打。四平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守城兵力僅兩個團區區6,000人,而且上級堅守意圖尚不明晰。偌大四平,處處是關鍵、點點為要害,就好像蛋殼,有個裂縫蛋液會沁出,敲個洞蛋黃會自溢。馬仁興和城防指揮部戰友必須用智慧和責任創造出在無險可守之地未據城堅守的奇蹟。防禦方案將陣地設在郊區,與市區留出間距,加大防禦縱深。其奧妙在於以空間創造出的彈性吸納、消耗敵攻擊力,將其從硬頂到疲,從疲頂到軟。
為確保方案細化落實到位,馬仁興「一桿子插到底」,終日「泡」在陣地,講解防禦作戰要義,演示構築工事,研究部署火器裝備。左葉則推出「梅花陣」防禦工事、「遊動炮群」戰法得到應用和普及。「用工事和鐵鍬戰勝敵人」的思想被部隊認知和理解。與此同時,政府頒發戰時財物賠償、撫恤標準,組織戰時商品供給體系;接收日本遺留醫院,對傷員救護、後送、食宿做周密安排;地方電話局協助部隊實施軍地雙線保障。在政策感召下,上萬市民積極支前,組織擔架隊、救護隊,上陣地挖工事。左葉回憶道:「不少日僑、朝僑、日俘加入了保衛四平構築工事的行列。日本、朝鮮大夫、護士以及普通婦女幫助接待、照顧我軍傷病員,工作得很出色。」
4月17日,新一軍逼近四平近郊,隨即在炮火掩護下展開攻擊。該軍號稱「國軍」五大王牌、「天下第一軍」,接受全新美式裝備和全套美式訓練,編制裝備達歐美A級作戰師水平,在遠徵軍密支那攻堅戰中殲滅日軍近4,000餘人,軍長孫立人。民主聯軍城防部隊最初為保一旅第一團、萬毅縱隊五十六團,之後北滿和西滿軍區部隊陸續參戰,都是民主聯軍精銳。
4月17日至26日是城防作戰第一階段,突破與反突破是主要特徵。四平南郊海豐屯、玻林子、鴨泡湖、鐵路兩側,北郊三道林子、北山,東郊202.2高地等為反覆爭奪焦點。所有陣地每日數次迎受炮火急襲,飛機轟炸和十多次營連規模集團衝鋒,經反覆爭奪仍失而復得。25日後,多個陣地遭裝甲目標集團衝擊。保一團「獨膽英雄」劉增榮、炮手百石亮、竇玉芳戰鬥小組、獨自堅守陣地8小時的新戰士邵祿等,都是這個階段湧現出的英模。團長邢程說:「三營守南面,營長是鍾建興,守得很好,敵人始終沒攻進來。」
馬仁興司令員在四平保衛和平民主大會上講話(四平戰役紀念館存)
4月27日至5月14日,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特徵是襲擾與反襲擾。4月28日,毛澤東指示「化四平街為馬德裡」,四平保衛戰向「不屈不撓」、「曠日持久」轉化。各陣地廣泛開展陣前政治攻勢、冷槍殺敵運動。小股部隊先後對八面城車站、舊四平泉溝車站及小孤榆樹、四家子、義合屯、楊小店之線敵陣地進行襲擾。5月6日,北滿七師組織了具有規模的炮戰反擊。
5月15日,新一軍、新六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六十軍分左、中、右三路圍攻四平。民主聯軍調集14個師(旅)參戰,苦戰三日。這時上級決定放棄四平,城防部隊19日凌晨前全部撤出。林彪預計的堅守十天被馬仁興和左葉變成了三十二天—後二十二天是毛澤東加的。
四平保衛戰期間,全城五個區民眾計亡55人,傷143人,毀壞房屋上百間。政府對財產受損、人員受傷按戰前規定賠償。市區秩序井然,每日足量發放貧民生活物資。為解決居民購買糧食和蔬菜等副食品困難,商業部門組織流動供貨車到各街道售賣;同時宣傳保衛戰意義,發動群眾支援。每天至少5,000人自動出工幫助部隊修築工事,共計出動民工7,000餘人、大車7,600餘輛、擔架11,300餘副、支前柴禾400萬斤、糧食41,300萬斤、慰問金14,500萬元。還有肥皂、毛巾、鞋襪、棉被、掃帚、葦席、紙張、筆墨、鐵鍬、豬羊、餐具、炊具、材等80多種物資。發電廠沒有停電、印刷廠沒有停機。沒有四平人民主動支援,我軍不可能堅守下去。
三戰四平 二「仁」較量
1947年,民主聯軍決定以三個縱隊攻取四平,即「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保一旅改為遼吉縱隊獨一師,在遼吉縱隊編成內參加戰鬥。四平敵方主官是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該軍在滇西會戰力挫日軍,其八十八師前身是淞滬會戰「八百壯士」所在部隊,戰鬥力很強。
馬仁興、陳明仁,兩人名字都有「仁」,骨子裡卻那麼不相同。二戰四平,馬仁興守城,有意避開百姓房屋,防禦陣地設在郊外,撤離時城區幾近完整。三戰四平,陳明仁守城,實行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焦土政策,不怕打爛。美其名曰「與城共存亡,與民共存亡」,實際是「我活著你好不了,我死了你也活不成」。
1947年6月14日,四平攻堅戰打響。戰前獨一師士氣旺盛,急於收復失地。但兩次受命調整部署,準備時間更顯倉促,攻擊發起後的兩天沒能與從西南方向突進市區的一縱形成有效配合。相反敵軍集中火力兵力,全力對付李天佑的一縱。
必須儘快改變戰場被動局面。獨一師師長馬仁興不顧被敵人炮火發現的危險,登上水塔觀察地形,提出提前加入戰鬥、掃清外圍與突破連貫實施,把敵最為敏感、堅固的北溝做為突破口的建議。問題是提前動用獨一師這個預備隊,關係到時機把握和爾後持續攻擊力。遼吉縱隊司令員鄧華同意此建議:「爭取一次突破,從根本上動搖敵人防禦。」
16日,獨一師以「集中兵力,小群多路,迂迴包圍,分割圍殲」的戰法向北溝挺進。17日凌晨到達。突破北溝戰鬥由三營營長賈清江指揮,於拂曉前打響。首次攻擊失利;黃昏第二次攻擊,再次失利;午夜,採取偷襲方式,突破終獲成功。城市攻堅撕口子難,鞏固更難,更何況這是要陳明仁的老命。飛機炸、炮火轟,成團成營敵軍撲來,將火力、兵力全部投向北溝。在營長賈清江指揮下,鞏固突破口戰鬥整整打了多半天。一個營長指揮全團作戰,成了他這輩子最為得意的一筆。
北溝突破從根本上動搖了鐵路西區防禦體系。敵八十七師師長熊新民說:「解放軍轉移了進攻的大方向,轉到道西攻擊,頭一戰一攻就成功了。」說的正是突破北溝戰鬥,我軍得以突進四平市區。市區八馬路中段有座形似汽車搖把子的三層深紅色大樓,鋼筋水泥構築,長度足有300米,敵二六三團千餘人在此踞守。攻取大紅樓是徹底攻佔鐵道西區的關鍵。獨一師運用「四組一隊」戰術與之配套的「生死合同」,先後組織數十餘次爆破。槍林彈雨中,副班長李廣正往返24次,運送炸藥近千斤,將大紅樓徹底炸毀。李廣正創造了我軍戰史上大爆破和連續爆破紀錄,後被評為「全國特等爆破英雄」。
6月21日,獨一師接到停止攻擊,準備回撤打援的命令。這時部隊已在前線戰鬥了九個晝夜。獨一師指揮所設在距四平北郊鐵路橋幾百米外的大溝裡面。馬仁興讓部隊先撤,自己再留一天,他想實地觀摩兄弟部隊攻堅作戰。到了吃飯時間,馬仁興一邊吃,一邊問警衛員有沒有把剩下的半袋面留給做飯的老鄉?
全國特等爆破英雄李廣正和戰友在大紅樓廢墟前合影。後排李廣正(右一),前朱恩波(右一)(齊觀山攝)
6月23日下午6時許,猛烈的槍炮聲戛然而止,震耳欲聾的戰場寂靜了。此時,一顆流彈襲來,馬仁興當場犧牲,時年43歲。馬仁興,河北平鄉人,少年從軍,先後參加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抗戰初期正面戰場作戰。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率騎兵團在河南林縣起義,歷任冀中騎兵團團長、冀中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一分區司令員。1945年挺進東北。
「三戰四平」,我軍未達到作戰目的。這是國共軍隊一場空前的城市攻堅戰,其慘烈程度連久經戰陣的戰將也為之嘆息。《大公報》評論道:「十八個晝夜就把四平毀滅了。抗戰期間,臺兒莊大戰、武漢會戰、長沙大火、桂柳之戰,比一比今天的四平,那些算不上戰爭。」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四平民眾。民房被拆除用於構築工事、糧食和大豆用作沙包、豆油用於照明。老百姓被迫修工事、運傷兵,傷亡之慘重不亞於軍隊。
1949年陳明仁參加長沙起義,他此後說:我有罪,四平街我打得太狠了。陳明仁後任四野二十一兵團司令員,馬仁興部下鍾明彪是其屬下五十三軍參謀長。二人謀面時,極其嚴肅地復盤那場戰事。陳明仁說:馬司令員我知道,在國軍也是大名鼎鼎。鍾明彪說:那麼小的地幅,你們怎麼抗擊了那麼長時間?我們不服氣,但真心佩服。陳明仁說:雙方打得都很頑強,彼此的部署和指揮都沒出現什麼失誤。你們用那麼差的武器,給我們造成那麼大的傷亡,既想不到又想不通。
身歸黑土 遺愛在茲
此後獨一師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十九師,成為東野十大主力師之一。八個月後的1948年3月12日,十九師參加四戰四平(四平收復戰),經24小時激戰佔領全城。自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四平歷經四次戰事,累計戰鬥時間超過兩個月。國共雙方投入精兵良將,幾易其手,互有勝負。我軍總計傷亡約4萬餘人,四平烈士陵園英雄牆刻有11,000名烈士名字,四平人民付出重大犧牲。
四平是由炮火鑄造、鮮血澆灌的英雄城。沒有哪座城市像四平一樣,為同一位烈士立有四尊雕像—那就是馬仁興。四平市內有仁興大街,四平戰役紀念館有馬仁興紀念版塊,四平烈士陵園有馬仁興紀念館,還有廣場、小學、商廈紛紛以「仁興」命名。72年後,四平人民未曾忘記為四平解放獻身的英雄。2019年6月23日,四平市委、市政府應烈士家屬要求,在烈士陵園為馬仁興舉行隆重移葬儀式。
軍人死於戰場,得其所哉。人們遺憾於馬仁興的犧牲,猜測他如果活著會有怎樣的未來。然而權力和錢財他早已擁有過,為追求真理而斷然捨棄。在冀中、在晉綏、在東北,馬仁興在各個根據地看到農民翻身後的幸福和喜悅、看到多黨參政的民主格局、看到為之奮鬥的新社會的雛形。固然,他沒有來得及展示更多光彩,但也沒有留下更多遺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先烈們留下的不僅是江山,更是創造的精神財富—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作者簡介:
郭學工,筆名:雪弓,軍人家庭出身。1969年入伍,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15軍和陸軍第54軍任職,1979年參加了對越 邊境反擊作戰。在部隊期間, 長期從事作戰、訓練工作,1994年退役。曾多次在新華社、解放軍報、空軍報發表有關軍隊改革理論文章。
「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們一定要守住共產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四平戰役塑像
馬仁興烈士塑像
四平戰役紀念館
四平烈士陵園
四平烈士墓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網編 韓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