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華:東北之戰,浴血四平
學習黨史
★★★★★
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戰事。1946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先後在四平進行了四次浴血鏖戰,人民軍隊以傷亡四萬餘人的代價取得最後勝利。
兵家之地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東北是當時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控制了東北,就意味著在全國戰局中佔了有利地位。四平,是當時遼北省省會,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又是糧食集散地,戰略位置重要,如有征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此地便成為兩軍爭奪的軍事戰略要地。
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戰事,也是發生在黑土地上的戰爭名篇。四戰四平,是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國民黨軍隊在四平街(今四平市)的四次作戰。雙方歷時兩年,投入兵力94萬餘人次,展開四次戰役: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第一次作戰為四平解放戰,是東北民主聯軍為了奪取戰略要地四平,同駐守在四平的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鬥。第二次作戰為四平保衛戰,是國民黨新一軍全面進攻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打響的四平城區保衛戰。第三次作戰為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決戰於四平外圍的戰鬥。第四次作戰為四平收復戰,是東北人民解放軍集中力量肅清四平國民黨守軍的戰鬥。
在四平戰役中,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預料四平必然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而且事關東北全局。四戰四平成為東北戰場影響全局的作戰行動,對遼瀋戰役乃至解放全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正因此,雙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將,四平幾易其手。
塔子山戰鬥
1946年3月23日,毛主席明確提出,要不惜任何犧牲,以戰爭換和平。稱:「堅決徹底殲滅國民党進攻軍隊,愈多愈好」,如此才能「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第二天,毛主席就著手部署四平保衛戰。他告訴東北局以及相關同志:「我黨方針是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路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佔長哈及中東路。」「黃李部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如頑軍北進時,徹底殲滅之,決不讓其向長春前進。」東北局當天就下達了作戰任務,並說明:「此次作戰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之最後一戰。」
4月8日傍晚,四平外圍戰鬥開始,兩軍激戰一夜,國民黨軍隊士氣受到打擊。我軍採用「一點兩面」的戰術,用主要兵力攻擊敵人最薄弱的一點,其他方向以少量兵力助攻。經過激戰,國民黨八十七師大部被殲。4月16日,杜聿明表示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四平。兩軍甚至展開肉搏,戰場出現短暫對峙。27日,毛主席起草的電報到達東北:「化四平街為馬德裡。」這裡所說的「馬德裡」,是指西班牙內戰中「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為保衛馬德裡並肩戰鬥的故事。
這一戰中,最慘烈的當屬塔子山戰鬥,廖耀湘指揮的新六軍用六百多輛汽車、坦克和火炮很快逼近四平地區,對四平防線的制高點塔子山形成三面包圍。雙方炮火齊開,我方官兵面對敵人的集團式衝鋒,無一人後退,彈藥打完之後,用石頭砸,石頭砸完之後,乾脆牙咬肉搏。
5月19日,毛主席發來電報:「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
今天,我們在四平可以看到塔子山戰鬥遺址的石碑,石碑背後承載的那段記憶,至今依然令人感慨萬千。
四平攻堅戰
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也可以說是雙方打的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戰鬥開始,四平城內的交戰空前激烈,到了晚上,四平上空飛滿了照明彈、燃燒彈,民房被炮彈點燃,火光熊熊,夜裡的四平如同白晝。苦戰一個禮拜,我軍佔領四平道西一帶。國民黨七十一軍傷亡慘重,軍長陳明仁的弟弟陳明信被俘。
刻不容緩,要進一步拿下道東地區。道東地區有一座水塔,用大理石砌成,敵軍仗著這個牢固「碉堡」以逸待勞,連傷我軍多名衝鋒戰士。最後,解放軍戰士用十幾挺機槍封鎖住塔上的槍眼,爆破手上前進行爆破,才拔掉這根硬刺。
當時國民黨七十一軍軍長是陳明仁,湖南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一員戰鬥經驗豐富的猛將,蔣介石稱其為黃埔一期的一面旗幟。在戰役中,陳明仁把從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戰時學來的「撒豆成兵」戰術用上。我軍攻擊部隊正要衝上鐵路天橋時,天橋上邊懸吊著的兩隻大麻袋突然開了口,兩大袋黃豆像水一樣撒下,戰士們猝不及防、跌倒在地,致使我軍眾多戰士犧牲。
後來陳明仁棄暗投明。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率湖南七萬七千官兵在長沙起義,為和平解放長沙作出傑出貢獻。毛主席、朱總司令專電嘉勵「義聲昭著,全國歡迎,南望湘雲,謹致祝賀。」1955年,陳明仁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收復四平
在四平收復戰中,東北人民解放軍(原東北民主聯軍)先後佔領鞍山、營口、開原等中小城市,使國民黨軍被南北分割,吉林、長春、瀋陽間交通斷絕,成為孤島。
1948年2月27日,我軍下達作戰命令,國民黨守軍指揮官彭鍔決定死守四平。3月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再次圍攻四平,用了8天時間先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外圍支撐點,12日發起總攻。解放軍以五路優勢兵力配以強大炮火同時出擊,分割穿插,向心突破。解放軍第一縱隊,採取了迂迴穿插戰術,打亂了守軍防禦體系,接連發起猛攻。眼看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彭鍔帶著一千餘人倉皇突圍。留下近兩萬國民黨守軍,在一個晝夜之間全面潰敗。最終,我軍以總計傷亡四萬餘人的代價殲擊國民黨軍六萬八千餘人,牢牢掌控了四平。
從此,四平徹底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中共中央獲悉四平解放,3月15日發出賀電:「慶祝收復四平及在冬季攻勢中取得的偉大勝利,號召東北人民解放軍繼續努力,為完全解放東北而戰。」
四戰四平以血與火的生死局面,錘鍊了東北人民解放軍正規化作戰能力,為人民解放軍控制東北戰場局勢、打擊國民黨軍有生力量、解放東北及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劉同華)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本期責編:劉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