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為了和平》:浴血光榮的記憶
鞏華 魚欣玥
《為了和平》劇照
「曾經的遠徵已融入歲月大地,炮火中回眸是尊嚴的高地。每個人的青春都有選擇的權利,保家衛國是我的前赴後繼……」
日前,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出品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正式與觀眾見面。該片旨在全面細緻地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和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的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與作出的巨大貢獻。
該片播出以來,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高達8.8。這不禁令人心存好奇,一部主旋律紀錄片是如何守正創新、走心動人的呢?筆者試圖設身處地,依照拍攝前期、中期及後期的順序對該片進行攝製分析,探索並剖析傳統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創作密碼」。
敘事策劃完備充分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悍然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與朝鮮人民和軍隊並肩作戰,歷時兩年零9個月的艱苦奮戰,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其間,共有19.7萬多名英雄兒女獻出寶貴的生命。想要將如此恢弘壯闊的戰爭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首先需要一個充分完備的拍攝策劃。
《為了和平》共分為6集,分別是《正義擔當》《殊死較量》《血性迸發》《英雄讚歌》《萬眾一心》和《偉大勝利》。首先,交代戰爭背景與出戰決策。紀錄片第一集回溯了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歷史背景和國際環境,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於危急關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其次,細緻重現戰場力量的懸殊。抗美援朝一戰並非勢均力敵,而是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展開的「背水」之戰。緊接著,聚焦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事,全面展示志願軍戰士不怕苦、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不畏強敵、終於打敗了「鋼多氣少」的敵人。再次,聚焦戰場英雄。鏡頭放大細節,與親歷老兵共同回憶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一大批戰鬥英雄的光輝事跡。此外,還展現了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抗美援朝不僅限於前線,更是一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支援的群眾性運動,進而形成同仇敵愾、戰勝一切困難的無窮力量。最後,以史為鑑。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保衛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彰顯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
如此完備充分的敘事策劃為該片奠定了堅實的拍攝基礎,以事件發展的先後為順序,力求高度還原抗美援朝戰爭的真實面貌。
鏡頭語言真實生動
人物訪談生動真實。真實性始終是紀錄片打開觀眾心靈的核心密鑰。歷史題材紀錄片在缺乏實時記錄的前提下,主要依託人物訪談達成真實這一標準。《為了和平》中的採訪對象廣泛且權威,包含當時參與抗美援朝戰爭的多國老兵、學界專家教授、政界人物等。如《殊死較量》中,美軍陸戰第一師老兵沃倫·維德漢向鏡頭講述了中國軍隊對陣美軍勁旅「北極熊團」,最終智取了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再如《英雄讚歌》中,時任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6團2營參謀長潘喜明回顧了邱少雲同志壯烈犧牲的全過程。採訪人物的廣泛性與權威性足以使觀眾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並感受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的英勇無畏,提升了影片的可信度與說服力,強化了觀眾對於激烈戰事的認知與體悟。
還原演繹輔助情景再現。如何增強鏡頭表現力是歷史題材類紀錄片需攻克的難點之一。人物訪談雖已在語言層面對戰爭經過進行了完整的闡述與描繪,但單一畫面仍難以克服其枯燥演說式的弊端,為此,《為了和平》中加入了演員實景演繹以輔助實現情景還原。針對缺乏歷史影像資料的戰爭場面,均採用演員實地演繹拍攝,努力達到帶領觀眾身臨其境、設身戰場的效果,以視聽衝擊強化觀眾的理解與感悟。此類拍攝手法雖常為歷史題材紀錄片使用,但因演繹易與紀錄片追求的真實性相悖,故常為人詬病。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本片中極少出現演員的面容特寫,多以動作、背影、場景為呈現重點,這種巧妙的攝製處理手法,一方面為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聽觸感,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演員演繹帶來的剝離感,成為紀錄鏡頭的有力「助攻」。
神態特寫捕捉精細。記錄真實的故事,抒發誠摯的情感,特寫捕捉成為紀錄片情感輸出的重要樞紐。《為了和平》的訪談對象絕大多數皆為這一宏大戰事的親歷者。這些老兵們談及往事時,神情時而激動,時而憤怒,時而傷感,這些細膩而真摯的情感一一被特寫鏡頭記錄下來,傳遞給萬千觀眾,牽動著觀眾暗湧而共鳴的心緒。
雙線敘事譜寫英雄讚歌
歷史影像與圖文解說協同助力。真實歷史影像作為珍貴的紀實資料,成為紀錄片中重要的紀錄因素之一。《為了和平》中不僅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珍貴影視資料,還有美軍戰時、後援、日常休閒娛樂時的真實影像資料,強有力地增加了影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除歷史影像、人物訪談、演繹還原之外,為提升觀眾對於複雜戰況的理解,該紀錄片還設置了動態圖文解說,直觀明晰地為觀眾描述戰爭的地理環境和戰鬥路線,協同上述幾種攝製安排,全面呈現激烈艱苦的戰爭全貌。
雙線敘事交叉講述。除以事件發展先後為順序外,《為了和平》採用雙線交叉敘事法,將鏡頭反覆輾轉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之間,在戰力懸殊、敵我力量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形成鮮明且激烈的戰況對比,以此支撐起強大的敘事背景板,凸顯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維護和平的崇高精神。
今昔呼應,以史為鑑。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今日之和平昌盛與昔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英勇無畏遙相呼應,聯通了和平美好的發展道路。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完備充分的敘事策劃、真實細膩的鏡頭語言以及雙線交叉的剪輯手法均成就了其良好的口碑,媒體深度融合傳播也為該片營造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效應。該片的成功,值得學習和探究。
(本文作者均系西北師範大學2019級廣播電視專碩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