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7月9日電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報導,近日,一場鳥類大展賽事在紐西蘭奧克蘭舉行,Auckland Metro Bird Show是紐西蘭歷史最為悠久的鳥類展事之一,已經有109年歷史。這個奧克蘭鳥友俱樂部約有150名成員,定期舉行聚會。他們表示,熱忱歡迎廣大朋友們加入他們,或者到大賽現場參觀,欣賞各類小鳥們的爭奇鬥豔、鳴唱婉轉,近距離接觸往屆紐西蘭全國冠軍,也會有本地學校的孩子們舉行色彩填圖比賽,還會有各種寵物小鳥和魚類出售。這是俱樂部一年一度最大型的活動,成員們很樂意在現場解答有關問題藉此機會,紐西蘭中文先驅報聯繫到該協會的唯一華人成員,也是紐西蘭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全國冠軍,以及外地另一家協會的華人鳥主,同時也是地區比賽冠軍,在此分享他們的經歷與故事。
陳嵩
北京人 36歲 紐西蘭第一位亞裔全國冠軍鳥主
大家好!在紐西蘭,朋友們都叫我Song。
2018年,我非常幸運地在虎皮鸚鵡紐西蘭全國比賽中獲得幼鳥組的全場第一名,這也改寫了紐西蘭國家展的獎盃上從沒亞洲人名字出現的歷史,從1979年設置此獎項起到2018年,成為第一個獲獎的中國人,我感到非常開心和自豪,當然,這些離不開母親和太太對我的幫助和支持!
說起個人和紐西蘭的緣份,還要回到1999年,那年7月我獨自來到紐西蘭惠靈頓留學,當時還是個17歲的高中生。那是在一個偏僻山溝裡,我寄宿在本地西方人家中,非常孤獨和想家,幾個月之後基礎交流的英語關通過了才改善一些。一年後我適應了生活,甚至自己聯繫完成轉校,和兩邊的老師和校長直接去聯繫交接和要求放行,成功地「走出山溝」,其實也就是從山裡遷到山外,有些中餐館之類,生活方便一點。
畢業後我進入惠靈頓理工學院取得DIPLOMA,2005年回國發展。2012年辭去穩定的銀行工作後,我重回紐西蘭,定居至今5年,從事金融業務等。
Song在自己的鳥房裡。(《紐西蘭中文先驅報》)
從小我就喜歡動物,但在國內忙於工作而且家裡空間有限,令我的這一愛好一直被擱置。回紐西蘭後,通過自己3年的努力,非常幸運在奧克蘭擁有了自己的一小塊地兒,可以開始實現我的夢想。在這裡,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鳥房,這還要感謝我的太太,是她和我一起將一堆木條和木板搭建成了我心中理想的鳥房。從此我開始學習研究培育英國大頭虎皮鸚鵡。
從擁有第一隻小鳥到今天,已是第4個年頭,正式參加比賽也有2年了。我的這一路,從開始時的不會餵養,到現在改良血統擁有了自己的血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一開始養鳥我是盲目的,直到幾個月後加入了奧克蘭鳥友協會才改觀。協會成員幾乎都是紐西蘭本地西方人,這是一個非常溫暖友好的集體,大家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畢生積累的經驗給我,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我真地非常榮幸自己能夠加入這樣的集體。
包括像我不會給小鳥做專業的賽前美容,Derek和Esme Lourens夫婦熱情地邀請我上門,在他們家中親自示範,在那次比賽中我拿到了非常高的成績,我很感激他們。而小鳥生病時協會裡的獸醫也指導我進行治療,有他在,我真地非常放心。在漫長的培育繁殖過程中,我們每位前輩都給過我很多建議,大家的保駕護航令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順。
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比賽是在漢密爾頓,我本人也拿到了新人這個類別裡的幼鳥組第二名。從一開始參賽的忐忑不安,到拿獎後的喜悅,那種心情真地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獲獎後的幾天我可能睡覺都會笑醒。
現在,有空時我也主動擔任志願者,幫助鳥賽鳥展搬桌椅抬鳥籠等。跟在審查員旁邊時,他也會教我如何挑選優秀品種,這當中趣味無窮。希望過幾十年等我擁有了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也能成為一名專業的裁判!
目前這個俱樂部裡只有我一個中國人,真地很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參與進來,我代表奧克蘭鳥友協會歡迎大家加入!
我們協會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目前人數超過150人。每年4月底到7月底是比賽季,每個周末都會有比賽,可以和很多朋友相互交流經驗、增進感情。我們比賽並不是為了獎金,冠軍也就一百多紐幣,酒店交通等都要自理,但在這項興趣事業中我感到無盡的享受,我認為這是一個最棒的愛好!
楊紫昊
黑龍江人 24歲 地區比賽冠軍
大家好!我是Eric,羅託魯瓦一家酒店的值班經理(Duty Manager),年底工籤到期。今年是我頭一次參加鳥類比賽,能夠在Whakatane地區賽場上拿到第一名,我真地很高興。
以前留學的情況也是說來話長。我2009年一個人來到紐西蘭奧克蘭讀高中,寄宿在我父母的一位朋友家裡。那是西區一位華人媽媽帶著兒子管理的草莓和奇異果農場,男主人在國內經營生意。打藥、剪枝、摘果,3年的農場生活,我也會幫忙,所以現在我也還知道什麼季節該做什麼工作,葉子長成什麼樣了需要給什麼藥。農場平常三四個人,收穫季要請十幾人,像草莓成熟時要每天摘2次,不然會被太陽曬壞還有蟲害,所以工人們從清晨五六點忙到十點,午休後四五點忙得夜裡,還要裝盒裝箱等,甚至一路開工到凌晨。
Eric和愛鳥在一起。(《紐西蘭中文先驅報》)
早年在奧克蘭生活實屬無聊,我每天學校農場兩點一線,生活裡除了草莓獼猴桃就是數理化。偶爾能去一次city,但既沒有北京上海的繁榮又沒有鄉村田園氣息,感覺不是太好。
2012年我獲得過全紐西蘭高中廚藝比賽的銀牌,同年我也畢業要上大學了。
我覺得在紐西蘭就要感受本地的農場和田園生活,所以選擇了遠離喧囂、處處原野的新普利茅斯,攻讀我最喜歡的酒店管理專業。
但是在這裡我除了上課幾乎就沒有娛樂。偶爾學校組織一次party,去過幾次之後我再也沒參加過了,文化、思想、行為都不同,雖然同樣都是年輕人,但想要融入西方人圈子裡對我來說還是挺難的。
為了更加充實自己,我選擇了釣魚、打高爾夫和養寵物。雖然是租房,我養了狗、彩虹吸蜜鸚鵡、環頸鸚鵡、玄鳳鸚鵡、安哥拉長毛兔和豚鼠等,最多時有七八種小動物。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羅託魯瓦,因為想要到大一點的城市,不想一畢業就過上退休生活。這裡有很多旅遊景點,感覺很不錯!可是走過一圈後,很快我又回到了當初的原點,那就是無聊。
2017年通過朋友我接觸到了英國大頭虎皮鸚鵡,在學習中慢慢開始了培育繁殖生涯。等到加入當地的養鳥俱樂部之後,我終於找到了組織。
不過,印象很深刻是第一次開會時的失落。那天我最早到達,等啊等啊,一抬頭,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會員們全都上到70多歲下到50多歲,也許之前可以稱為千歲俱樂部吧,23歲的我成功將大家的平均年齡拉下了一截。
俱樂部共有50多人,大部分人住在羅託魯瓦之外,所以每個月的茶話例會多數是10多個人參加。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給了我各種培育經驗,我也很愛跟他們聊天,大家也很喜歡幫助我這個「小盆友」。有時候鳥們生病了,大家都會給我找辦法。這群爺爺奶奶從來不會索取什麼,就是一味地給予。看到這些老人在俱樂部發揮著熱忱,我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無論多大年齡,無論文化種族,只要有真正共同的愛好,就能成為很好的朋友。
2018年在Whakatane地區比賽中,我在新人場比賽中獲全場第一名和幼鳥組(指出生不足一年)第一名。在Gisbon地區我也獲得新人場幼鳥組第一名。
但參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去陶朗加和惠靈頓Levin兩地就沒有獲得名次。
培育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很講究血統純正,像全國協會一些專家從90年代就開始這項事業。我們每顆鳥蛋要有準確記錄,以便以後驗蛋和了解破殼時間等,出生的每隻小鳥都佩戴紐西蘭全國虎皮鸚鵡協會統一的腳環,就像培育純種狗或馬也是加入協會才能獲得血統證書那樣,而根據腳環,每一隻鳥都能從檔案庫裡找到它的血統沿襲。
我每天早晨進鳥房餵食換水,有的幼鳥被媽媽孵抱太久壓成一字腿以後治療很麻煩,所以需要檢查和調整等等。白天在酒店做我喜愛的工作,閒時和會員們串門、喝咖啡和探討鳥經,很有趣味。回想紐西蘭的這9年時間,現在的我最快樂。
但是,在紐西蘭我感覺市場和事業發展空間太狹小,我在中國的父母都還沒到我這樣悠閒地整天提籠架鳥,對於過上老年式退休生活來說確實我也太年輕了,所以很快我就要回中國,先休整一段時間再看看開始做一些什麼工作和事業吧。只是現在為我的每隻小鳥尋找合適的主人們,我每天看著它們,照料著它們,依依不捨,說不清心裡的滋味。(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