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化學壓力提高稀磁半導體居裡溫度

2021-01-11 網易

  稀磁半導體兼具半導體材料和磁性材料的雙重特性,是破解後摩爾時代難題的候選材料之一。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早在1991年就指出稀磁半導體在信息通訊、處理和存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2005年《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發布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其中就包括「能否得到室溫鐵磁性半導體」。(Ga,Mn)As為代表的III-V體系,是稀磁半導體中最廣泛研究的材料。但是在這些材料中,(Ga3+,Mn2+)的異價摻雜同時引入自旋和電荷, Mn的含量難以有效提高,既阻礙了材料居裡溫度的提升,也難以進行同質PN結的構建。自旋和電荷「捆綁」摻雜成為制約(Ga,Mn)As等III-V體系進一步發展並走向實用化的主要瓶頸。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靳常青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1年發現了電荷與自旋摻雜分離的新型稀磁半導體Li(Zn,Mn)As, Li(Zn,Mn)As中通過(Zn2+,Mn2+)等價磁性元素替代引入自旋,非磁性元素Li的過量摻雜引入電荷,從而實現了電荷與自旋摻雜機制的分離[Nature Communications 2, 422(2011)]。沿著這一材料設計思路,他們進一步將材料體系拓展到層狀結構,發現了居裡溫度高達230K的(Ba,K)(Zn,Mn)2As2(簡稱BZA)稀磁半導體,刷新了該類稀磁半導體中可控居裡溫度的最高記錄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442(201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9, 2524(2014)]。他們接著生長了BZA單晶,並與李永慶課題組合作,製備了基於BZA單晶的安德烈夫結[Scientific Reports 7, 14473 (2017)]。為了探索提升BZA居裡溫度的有效途徑,他們運用中子配分函數技術(PDF)研究了BZA的局域磁結構,發現材料內最近鄰的Mn離子在室溫下仍然存在短程鐵磁序,這一結果表明極有可能通過材料工藝優化在BZA上實現室溫鐵磁性[Physical Review B 94, 94102 (2016)]。壓力可以改變稀磁半導體的能帶寬度,從而改變載流子特性、增強鐵磁交換作用,進而調節材料的居裡溫度。他們利用金剛石壓砧結合X射線磁圓二色(XMCD)等譜學技術,證實了物理外壓對BZA鐵磁性的有效調控,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在不引起晶格畸變的前提下壓縮晶胞體積,將能進一步提升BZA居裡溫度[Physical Review B 95, 94412 (2017)]。

  化學壓力,即利用等價態的不同尺寸離子對材料進行摻雜,在不引入電荷摻雜的前提下,引發材料晶胞體積的改變。與物理外壓一樣,化學壓力也能夠有效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能,這對於各向同性的化合物尤其適用。靳常青團隊的鄧正副研究員和研究生於爽近期利用同價的Sr、Ca離子替換,在他們之前發現的具有良好各向同性壓縮特性的新型稀磁半導體(Sr,Na)(Cd,Mn)2As2[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20, 83902 (2016)]中進行化學壓力調控,成功研製了(Ca,Na)(Cd,Mn)2As2的稀磁半導體新材料。相比於(Sr,Na)(Cd,Mn)2As2,(Ca,Na)(Cd,Mn)2As2的鐵磁性得到了有效增強。圖1為(Ca,Na)(Cd,Mn)2As2和(Sr,Na)(Cd,Mn)2As2的晶體結構,他們結構相同,同屬六方晶系。相比於(Sr,Na)(Cd,Mn)2As2,(Ca,Na)(Cd,Mn)2As2的晶胞體積減小了6%,這表明小尺寸的Ca替換大尺寸的Sr確實引入了化學壓力。圖2為(Ca,Na)(Cd,Mn)2As2的磁化率隨溫度變化曲線,其最高居裡溫度相對於(Sr,Na)(Cd,Mn)2As2上升了50%左右。並且,(Ca,Na)(Cd,Mn)2As2的飽和磁矩達到3μB/Mn,是(Sr,Na)(Cd,Mn)2As2的3倍。這些結果表明化學壓力在(Sr,Na)(Cd,Mn)2As2-(Ca,Na)(Cd,Mn)2As2體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有效增強了鐵磁關聯並提高了居裡溫度。圖3是2K和300K時(Ca,Na)(Cd,Mn)2As2的霍爾電阻,居裡溫度以下表現出顯著的反常霍爾效應,這證明材料的本徵鐵磁性。本工作的能帶計算部分和南京理工大學李志教授合作完成。

  這項工作闡明了通過化學壓力優化稀磁半導體材料性能的前景,相關結果發表在近期APL Materials 7, 101119(2019)上。本項目獲得了科技部(項目號2017YFB0405703、2018YFA0305700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號11534016)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1.5120719

  

  圖1. (Ca,Na)(Cd,Mn)2As2和(Sr,Na)(Cd,Mn)2As2的晶體結構,空間群P-3m1

  

  圖2. (Ca,Na)(Cd,Mn)2As2的磁化率隨溫度變化曲線,插圖順磁部分的為居裡外斯擬合

  

  圖3. (Ca,Na)(Cd,Mn)2As2的霍爾電阻,插圖為2K時反常霍爾效應的局部放大圖

  編輯:Danni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等發現與「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新型稀磁半導體
    近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實驗室靳常青研究組在基於自旋和電荷分別注入機制的稀磁半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一類新的具有「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的稀磁體(Ba,K)(Zn,Mn)2As2,得到居裡轉變溫度(Tc)高達180K以上的稀磁半導體。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對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有機陽離子的有序-無序運動是驅動鐵電相變的關鍵因素,提高這種旋轉驅動的雜化鈣鈦礦鐵電的相變勢壘可以顯著提高其居裡溫度。有機金屬框架材料中的客體分子限域效應為合理調控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提供了新思路。
  • JACS:有機離子插層,相轉變的同時提高居裡溫度
    二維磁性通常與材料固有自旋漲落和電子結構有關,其居裡溫度表現出強烈的尺寸依賴性,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理想可控則可以誘導各種磁階並增強自旋漲落。最近,在幾層和單層二維材料(例如Cr2Ge2Te6,CrI3和Fe3GeTe2)中發現了固有的鐵磁有序,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發展。
  • 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對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有機陽離子的有序-無序運動是驅動鐵電相變的關鍵因素,提高這種旋轉驅動的雜化鈣鈦礦鐵電的相變勢壘可以顯著提高其居裡溫度。有機金屬框架材料中的客體分子限域效應為合理調控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提供了新思路。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美國化學學會會刊《J. Am. Chem.研究發現,二維的NiPc和ZnPc是非磁的,二維的MPc (M=Cr, Fe,Co, Cu)呈反鐵磁性,而在二維的MnPc sheet中,由於存在有效的p-d 交換相互作用,使得體系具有長程鐵磁性,其居裡溫度約為150 K左右,可與目前實驗上合成的具有最高居裡溫度的(Ga, Mn)As稀磁半導體相媲美。
  • 研究讓半導體實現更多電磁功能
    它們一般有更高的擊穿電場、高飽和漂移速度和高熱導率,小介電常數和高的電子遷移率,以及抗輻射能力強等特性,從而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更成為製作高頻、大功率、耐高溫和抗輻射器件的理想材料。 目前非常受人矚目的半導體照明是一種新型的高效、節能和環保光源。它將逐步取代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傳統光源,被稱為21世紀照明光源的革命。
  • 進展 | 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因而,如何製備具有室溫以上磁有序溫度且磁、光、電等多種功能屬性耦合在一起的磁性半導體材料是極具挑戰的研究方向。
  • 我國科學家設計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
    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對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有機陽離子的有序-無序運動是驅動鐵電相變的關鍵因素,提高這種旋轉驅動的雜化鈣鈦礦鐵電的相變勢壘可以顯著提高其居裡溫度。
  • 進展|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
  • 磁性材料的居裡溫度與工作溫度
    2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裡發現了磁石的一個物理特性,就是當磁石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它原來的磁性就會消失,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是居裡夫人的丈夫—皮埃爾·居裡,後來人們把這個溫度叫居裡點(Curie point),又叫居裡溫度(Curie temperature,Tc)或磁性轉變點。
  • 稀磁氮化物引發紅光LED革命
    紅光、橙光和黃光稀磁氮化物LED具有更高的功率和低的溫度敏感度。拿傳統的紅光AlGaInP LED和新型InGaNP LED作比較,發現後者發光亮度更強,適合做大屏幕彩顯的背光單元。通過把傳統的AlGaInP材料替換成新型的稀磁氮化物材料InGaPN,就有可能製備出高亮度LED,並且它對溫度變化不甚敏感。這將對那些需要穩定紅光輸出的高質量圖像來說有幫助,適合大屏幕彩色顯示等應用。傳統的紅光LED已經用在汽車的剎車燈上,當轉向基於InGaPN的器件以後,車燈的亮度得到提高,所需器件數目得到降低。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每周一磁 · 磁性材料的居裡溫度與工作溫度
    2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裡發現了磁石的一個物理特性,就是當磁石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它原來的磁性就會消失,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是居裡夫人的丈夫—皮埃爾·居裡,後來人們把這個溫度叫居裡點(Curie point),又叫居裡溫度(Curie temperature,Tc)或磁性轉變點。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
  •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原理_半導體壓力傳感器結構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原理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半導體PN結(或肖特基結)在應力作用下,I-υ特性發生變化的原理製成的各種壓敏二極體或電晶體。這種壓力敏感元件的性能很不穩定,未得到很大的發展。另一類是根據半導體壓阻效應構成的傳感器,這是半導體壓力傳感器的主要品種。早期大多是將半導體應變片粘貼在彈性元件上,製成各種應力和應變的測量儀器。60年代,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由擴散電阻作為壓阻元件的半導體壓力傳感器。
  • 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因而,如何製備具有室溫以上磁有序溫度且磁、光、電等多種功能屬性耦合在一起的磁性半導體材料是極具挑戰的研究方向。
  • 中國學者半導體抗光腐蝕獲進展,提高太陽能制氫光電轉換效率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中國科大半金屬磁性材料的理論設計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研究組在尋找具有室溫半金屬磁性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理論進展,使得製備可在常溫環境下工作的自旋電子器件成為可能。此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 物理所等高壓製備出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均具有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這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
  • 提高半導體性能&降低功耗,中科院在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據中科院微電子所重點實驗室消息,微電子所和物理所近日在器件物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SghEETC-電子工程專輯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類似於三維半導體材料的表面態,單層二維材料(如二硫化鉬和石墨烯)在邊界原子的終止和重建可以產生邊界態,這使二維材料產生了許多獨特的現象,使其得到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