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子」誕生,量子通信第一股登陸科創板,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

2021-01-14 前瞻網

研究發現:隱性傳播為新冠病毒人際傳播主要方式

當地時間6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刊登了一篇學術論文《隱性傳播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的啟示》(The implications of silent transmission for the control of COVID-19 outbreaks)。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傳播主要是潛伏期感染者和無症狀感染者造成的。這項研究由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共同完成。文章稱,目前,控制病毒傳播的一個關鍵方式就是隔離有症狀的病人,但不能忽視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和潛伏期感染者。

世衛組織很快將公布新冠病毒傳播方面新研究進展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7日表示,針對近期有關新冠病毒經空氣傳播的報告,該組織認為目前有關病毒傳播方式的科學研究仍在不斷更新,因此對相關研究結論持開放態度。世衛組織目前正在匯總病毒傳播方面的各項研究進展,未來幾天內將以簡報的形式公布。6日,239名科學家向世衛組織發出一封公開信,希望世衛組織修改其新冠防疫指南。

CDMO公司AGC和Molecular合作開發抗COVID-19藥物DARPin

7月9日,生物製藥CDMO公司AGC Biologics與生物科技公司Molecular Partners AG達成合作,共同開發新型定製蛋白質治療藥劑DARPin®。AGC Biologics和Molecular Partners將會一起開發他們的多重特異性DARPin抗COVID-19產品MP0420。Molecular Partners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為這一計劃啟動臨床研究。AGC將會以100公升和1000公升的規模生產,這適合為有需要的病人進行開發和首次全球供應。

研究:哮喘對新冠肺炎感染無影響,感冒甚至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最新研究顯示,哮喘似乎不會增加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不會影響其嚴重程度。而同樣會導致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感冒,甚至還會提供類似交叉免疫的效果。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分析了365個人的血液樣本。其中,180人感染了新冠肺炎, 185人沒有感染。當研究人員將血液暴露於新冠病毒之中時,他們發現那些患病的人已經產生了最實質性的免疫反應。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發現81%以前從未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受試者出現了免疫反應。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免疫反應可能是由以前的普通感冒冠狀病毒引起。

德國科學家分離出有效新冠中和抗體 首批臨床試驗2020年底進行

在發表於《細胞》的研究中,科隆大學醫院和德國感染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們在實驗室中重建了255種抗體,並由史蒂芬·貝克爾(Stephan Becker)教授在馬爾堡的實驗室進行了檢測,以確定它們是否具有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最後,他們共發現28種中和抗體。有趣的是,許多抗體只出現了少量突變,這意味著只需要微小的改變就能有效地識別和中和病毒。科學家們預計,首批臨床試驗將於2020年底進行。

超聲鑷子來了!美國團隊發明無創取腎結石方法 過程可控優勢明顯

超聲波束可以穿過身體移除腎結石了——在豬試驗中使用這種方法,一個研究團隊能沿著預先設計的路線移動玻璃珠。7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美國華盛頓大學Michael Bailey團隊,他們在結石的周圍利用精準定位的超聲波製造高壓環,從而固定位置。如果高壓環移動了,它會拖拽結石隨行。研究團隊在3隻被麻醉的豬身上測試了該方法,他們在豬膀胱內使用玻璃珠代替腎結石,玻璃珠成功地按照預定的線路以超過90%的準確率移動。

中國農科院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可實現「一步法」制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經過科研人員對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結構域進行定點定向刪除後,目標雜交種的母本就轉變成保持系,這一保持系能夠應用於雜交種制種與親本繁殖。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的這一保持系在自交繁殖時會得到兩種後代。因此,用這種技術育成新品種後,在進行制種時不再需要人工或機械去雄,可以實現「一步法」制種,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金屬3D列印「微鑄鍛」技術成功用於高爐風口製造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金屬3D列印「微鑄鍛」技術又迎來新的應用進展——該技術由中國寶武武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鋼)成功應用於高爐風口製造,經檢驗,該新型高爐風口耐磨性大幅提高,抗熱震性能遠優於傳統等離子噴塗工藝,風口使用壽命較傳統方法提高5倍以上,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

中國主導的兩項智慧醫療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6月22日-7月3日,國際電信聯盟第十六研究組(ITU-T SG16)召開全體會議,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加拿大、英國、韓國、巴西等國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此次線上會議。會上,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的兩項智慧醫療標準正式立項。兩項標準分別為「面向數字醫院的醫療設備管理平臺技術要求」、「主動健康數據採集終端設備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框架」。上述兩項國際標準立項建議在Q28/16會議提出,並在本次ITU-T的全體會議上得到最終立項確認。

達摩院公布醫療AI最新研究成果:骨科手術定位精度提升超2.3%

7月9日,達摩院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其醫療AI可在0.3秒內自動完成髖關節置換手術前的定位和測量,精度大幅提升2.3%以上,該技術即將在醫院上線使用。不同於傳統AI只檢測關鍵點的方法,達摩院醫療AI能快速定位關鍵點位,並強化了點位之間的聯繫,測量數據更加直觀。實測數據顯示,該技術0.3秒即可完成髖關節置換術解剖位置的定位,相比傳統U-Net、Hourglass和HRNet模型,精度分別提升了2.3%,11.7%和5.1%。

美國再現食腦蟲感染病例:通過鼻腔入侵大腦並「啃噬」導致死亡

近日,美國佛羅裡達州希爾斯堡地區衛生部門緊急宣布,當地出現一起感染福納氏蟲(俗稱「食腦蟲」,屬於單細胞原生動物、納氏蟲屬、變形蟲的一種)的病例。它通過鼻子進入人體,「啃噬」腦部引起感染,但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1962年至2018年,美國出現145例感染病例,其中只有4人倖存。在我國,正式報告過不到10例,但致死率為100%。「食腦蟲」遍布全球,適應性強,夏季較多,分布在比較髒的水中,富營養、溫度較高的地方比較多。因此,應避免髒水進入鼻腔和眼睛、避免在不乾淨的河水、湖水等地方遊泳、洗臉。

全球第三位愛滋病患者治癒?尚不能證實

巴西一名36歲的愛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V)和煙醯胺(維生素B3)的聯合治療後,於2019年3月停止了所有抗病毒治療,直到現在,其血液中未檢測到HIV病毒,證明該治療策略可將HIV從體內所有宿主細胞中清除。為保護其隱私,該名男子被稱為聖保羅病人。這名患者的經歷是「非凡的」,但研究負責人和個別專家均警告稱,該病例成功的時間還不夠長,也不夠明確,不能稱之為治癒。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名愛滋病患者被成功治癒:Timothy Ray Brown和一名倫敦男子。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成果獲國際期刊專輯發布

科學家們通過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最新完成的21篇科技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高能天體物理學期刊》以專輯形式發布。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和《高能天體物理學期刊》主編迭戈·託雷斯(Diego F. Torres)共同撰文介紹說,該專輯的技術論文涵蓋衛星在軌性能、本底模型以及全部的標定結果,並詳細闡述「慧眼」探測器死時間的修正方法以及低能探測器的時間響應分布等,專輯將成為「慧眼」衛星未來觀測及數據分析的主要參考文獻。

《Chem Commun》:新型多肽分子可用於治療胃腸道紊亂

日前,在一項研究中,維也納大學化學系Markus Muttenthaler領導團隊首次成功地合成和摺疊了TFF1肽。三種已知的trefoil家族肽TFF1,TFF2和TFF3主要由胃腸道黏膜產生。以其三葉形摺疊結構命名。研究表明,這些肽是通過加速傷口癒合來局部抵抗炎症和胃腸道損傷的產物,它們具有治療胃腸道和其他黏膜疾病(如乾眼病和哮喘)的巨大潛力。

《Pediatric Obesity》:胎糞可以預測嬰兒未來患上肥胖症的可能性

日前,發表在《兒童肥胖(Pediatric Obesit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胎糞中發現的正常細菌類型可以預測嬰兒在日後患上肥胖症的可能性。在對212名新生兒的研究中,在3歲時超重的兒童,他們的胎糞菌組成與正常體重兒童的並不同,前者擬桿菌門細菌的比例更高(29%:15%)。

《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科學家揭示新城疫病毒致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丁鏟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連續在線發表兩篇最新研究論文。研究表明,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病毒編碼的核衣殼蛋白通過與宿主翻譯起始因子eIF4E互作,實現病毒mRNA的優先翻譯,並限制宿主細胞蛋白翻譯。另外,新城疫病毒在細胞中的迅速複製激活ATM依賴的雙鏈DNA斷裂反應,新城疫病毒強毒株編碼的HN和F蛋白協同誘導的膜融合過程激活ATM依賴的雙鏈DNA斷裂反應,促進新城疫病毒介導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Genetics in Medicine》:代謝組學結合基因組學可提高患者的診斷效率

日前,在一項研究中,貝勒醫學院Sarah Elsea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揭示了罕見疾病的內在遺傳因素。相關結果發表在《Genetics in Medicine》雜誌上。研究人員整合了全外顯子組測序和靶向代謝組學,以分析170例患者的數據。他們很高興地發現,代謝組學數據為44%的病例提供了信息。Elsea表示,該研究不僅對確認變異導致疾病的原因非常有用,而且可以排除變異導致疾病的原因。更準確的診斷可能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更好治療方法,並為疾病提供重要信息。降低家庭復發風險。

快速眼動睡眠每減少5%,中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13%-17%

7月6日在線發表在《JAMA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雜誌上的研究表明,REM睡眠不足可能會縮短人的壽命。研究人員報告說,REM睡眠每減少5%,中老年人的死亡率就會增加13%-17%。Leary和她的同事在研究中納入了2,600名男性,平均年齡為76歲。這些男性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2年。此外,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將近1400名平均年齡為52歲的男女的數據。他們是另一項研究的一部分,平均追蹤了21年。

遠離野雞大學!教育部發布2020全國高校名單 江蘇高校數量最多

教育部今日公布了2020全國高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職(專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名單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就地域分布而言,今年名單中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最多(167所),其後為廣東(154所)、山東(152所)。

教育部公布!湖州新設一所高校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實施專科教育高等學校備案名單,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榜上有名。此前,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正式設立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的批覆》,同意正式設立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這意味著,該院自此摘籌,正式納入全國普通高校序列。

山東擬實行高校學分制收費 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

近日,山東省發改委印發通知,就《山東省高等學校學分制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文簡稱《暫行辦法》)公開向社會徵集意見和建議,意見徵集時間為7月9日至15日。《暫行辦法》適用於山東省行政區域內依法舉辦的全日制公辦高等學校本專科教育的學分制收費管理。學分制收費是高校實行彈性學制教學,按實際修讀的年限及課程學分向學生收取的學費。高校學分制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

黑龍江高校陸續公布暑假和秋季開學時間

日前,黑龍江省多所高校陸續公布暑假安排和秋季開學時間。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7月27日(星期一)正式放假;在校學生9月7日(星期一)開學;9月14日(星期一)正式上課;在校生註冊安排及新生報到安排另行通知。教職工7月25日(星期六)、7月26日(星期日)上班,7月27日(星期一)正式放假;9月5日(星期六)、9月6日(星期日)上班。

就業藍皮書: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

麥可思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9日發布《就業藍皮書:2020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2020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兩者以下均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人民幣,下同),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領跑薪酬榜。

哈佛和麻省理工就國際學生籤證限制問題起訴美政府

,當地時間8日,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宣布,在波士頓聯邦法院向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和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提起訴訟,尋求臨時限制令,以阻止其執行聯邦政府關於禁止參加在線課程的國際學生留在美國的規定。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稱該規定違反《行政程序法》,在發布之前,沒有考慮「問題的重要方面」,沒有為此政策提供合理依據,以及沒有充分通知民眾。

三部委印發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績效評估規範

科技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績效評估規範(試行)》。該規範適用於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績效評估活動,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含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等的績效評估。

海南自貿港首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獲批設立

海南首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正式獲批設立,為海南自貿港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更為開放靈活的國際招才引智模式和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提供了舞臺。據了解,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准設立的海口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將以海口復興城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園為核心區,以海口國家高新區、江東新區和海南師範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共建區,形成「1+3」一核三區的國際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整體布局。

中國工程院「鋼鐵院士」夫婦捐資助學1000萬元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這筆「新生助學金」將在自今年起的5年內,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另外,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於2013年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至今已捐資600萬元。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並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現新方向。」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其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9日上午9時30分,國盾量子以每股280元開盤,較發行價(36.18元/股)上漲673.91%;以該股價計算,國盾量子市值超過210億元。

2020年上半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榜出爐:華為、OPPO、京東方排名前三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主要智慧財產權指標符合預期,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保持平穩。在專利方面,2020年上半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68.3萬件;共授權發明專利21.7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7.6萬件。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中,職務發明為16.9萬件,佔96.0%;非職務發明0.7萬件,佔4.0%。上半年,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3的企業依次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772件)、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1925件)、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432件)。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無創取腎結石「超聲鑷子」誕生,量子通信第一股登陸科創...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並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現新方向。」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其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在京逝世,國科大將上線追思專題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0日,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童秉綱院士治喪辦公室了解到,根據童秉綱院士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弔唁活動。目前,學校正在籌備線上追思專題。童秉綱是著名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10日14時許,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童秉綱院士治喪辦公室獲悉,由於正值疫情防控期間,根據童秉綱院士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將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弔唁活動。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 今年我國已痛失20位院士
    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13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今年我國已送別20位院士
    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13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他率先開拓了飛彈動導數的計算方法,並發展了氣動熱力學理論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顯著成績;倡導和引領了我國非定常流和渦運動的研究,推動了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建立了飛行與遊動的生物運動力學交叉學科,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國際影響。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1927年9月生於江蘇張家港,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 中科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病逝
    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13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享年93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童秉綱,1927年9月生於江蘇張家港,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1961年到中國科技大學工作,歷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1981年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到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國盾量子今日登陸科創板!中國量子中心誕生「量子通信第一股」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遠程出席儀式,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合肥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出席儀式,安徽省直各有關單位、合肥市直各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儀式。
  • 童秉綱院士病逝】(藏頭詩)
    2020年我國已痛失20位院士【送別! 童秉綱院士病逝】(藏頭詩)付伯平悼懷哲士掃雲天,念記先賢拓廣緣。童韻開題澤世本,老來無悔壽福全。 2020. 07. 10晨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科創板再迎行業龍頭,量子通信第一股科大國盾即將登陸
    6月4日證監會發布消息,同意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大國盾)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企業與承銷商將分別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科大國盾將成為科創板「量子通信第一股」,去年3月27日科創板發行上市受理,去年11月13日IPO過會,到最後獲得證監會同意上市,前後歷時一年多。
  • 中科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病逝,享年93歲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9日13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科創板量子保密通信第一股
    ,量子通信設備出貨量接近壟斷。並且,由於當一個量子變化的時候,另一個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如果遇到攔截、竊取粒子的行為,馬上會引起發送方的粒子變化,馬上會被發現,同時粒子並不能複製,這也就保證了量子通信在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絕對安全性。這就決定了量子通信的第一大優勢:安全性。量子中的粒子隊形是一段一段的狀態,即可以表示多種狀態,相較於傳統的經典通信單一的傳輸方式,效率也大為提高。
  • 量子衛星第一股國盾量子上市:潘建偉院士創立,擬建「星地一體」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也成為繼科大訊飛、中科曙光、中科星圖等企業之後的又一中科院系上市企業。截止發稿時間,國盾量子以每股280元開盤,較發行價(36.18元/股)上漲超過1002%;以該股價計算,國盾量子市值近300億元。
  • 量子通信龍頭6月24日登陸科創板 盤點相關概念股票
    量子通信,就是其中的一個重大項目。作為當之無愧的龍頭,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將於6月24日,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量子通信第一股」。招股書顯示,國盾量子主要從事量子通信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為各類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以及星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的建設系統地提供軟硬體產品,為政務、金融、電力、國防等行業和領域提供組網及量子安全應用解決方案,是世界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國家廣域量子骨幹網」(一期)等項目的設備提供商,並牽頭和參與多項量子保密通信國際標準的制定。
  • 潘建偉創立公司上市 量子衛星第一股擬建「星地一體」
    潘建偉創立公司上市 量子衛星第一股擬建「星地一體」 來源:泰伯網 • 2020-07-20 11:15:01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
  • 量子通信概念股龍頭國盾量子上市 股價暴漲923.85%
    7月9日,國盾量子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盤中最高漲幅超過1000%。截至收盤,股價暴漲923.85%,報收370.45元/股,創下了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漲幅紀錄。國盾量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公司?為什麼能創造科創板漲幅神話?接下來它是否真正能夠成為長期牛股?量子通信的理想和現實究竟差多遠?
  • 「量子通信第一股」科大國盾:科技騙局?千億公司?
    熱炒概念「量子通信「的龍頭公司科大國盾,如果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值得買嗎?「科創板財經「要講講量子通信的故事。「量子通信「不是騙局量子通信的故事,講起來有點長。經過多輪物理實驗,普朗克得出個把自己都嚇到的結論:光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其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一份「能量」就是所謂量子。從此,量子論宣告誕生。順嘴說句和文章無關的八卦,普朗克的兒子曾參與刺殺希特勒行動,但沒成功,死了。
  • 揭秘量子通信第一股
    如今,中國量子通信的領軍企業「國盾量子」,即將登陸科創板,關於中國量子通信的爭論,也將從行業轉移到這家公司身上。扎古君要說的是,對「量子通信」的神話和貶低都是正常現象,畢竟這是一個想像空間很大,但尚在起步階段,技術也要不斷完善的行業。實事求是的說,量子通信並非忽悠。
  • 「致敬」走好,童秉綱院士!
    2020年7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童秉綱(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童秉綱,我國著名力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