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真鯊,拉丁文名是Carcharhinus obscurus,暗體真鯊、灰真鯊、大沙、灰色白眼鮫科,英文名Dusky shark ,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亞目、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Lesueur,命名時間在1818年。
其體紡錘形,軀幹粗大,向頭、尾漸細小。頭平扁,頭長約為全長的1/5-1/4。尾長稍短於頭和軀幹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背視廣弧形,前緣鈍圓,側視尖突;口前吻長為頭長的1/3,鼻孔外緣至吻端距離約為鼻孔內緣間距的3/5。眼圓形或亞圓形,較小,眼徑為鼻間隔的1/4-3/10,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其前緣稍後於口前緣,瞬膜發達。鼻孔頗寬大,斜列,外側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孔內緣至口前緣的距離約為至吻端的1/2,前鼻瓣幾平直,後部無明顯突起,後鼻瓣不分化,鼻間隔寬,為鼻孔長的3.6-4.2倍。口大,弧形,口寬幾與口前吻長相等或稍長,為口長的1.5-1.8倍。口閉時不露齒,唇褶短小,只見於口隅處,口閉時幾完全隱蔽,上唇褶比下唇褶稍長,為眼徑的3/10-4/10。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基底寬,邊緣具細鋸齒,正中齒齒頭直立,第一、二齒直立,邊緣幾平直或微凹,自第三齒起齒頭外斜,外緣近基底處具一凹缺,第一至第九或第十齒最大,大小約等,之後漸短小,最後1或2個最小;下頜齒狹三角形,直立,基底寬,邊緣鋸齒緣較上頜齒更細,正中齒1個,較小,第二至第六或第七齒最大,之後漸短小,最後2或3個最小。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中大,中間3個較寬,約為眼徑的2倍,第一和第五鰓孔較小,約為眼徑的1.5倍;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3棘突3縱嵴。
灰色真鯊是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深度可達400米處。肉食性,以魚類,鯊魚和鰩魚,甲殼類,章魚,魷魚,墨魚,海星,藤壺,鯨魚肉為食。雖然灰色真鯊很少攻擊人類,但是因為它體形較大,且傾向於居住在沿海水域,所以它對人類存在潛在威脅。灰色真鯊有高度遷徙性,夏季向北遷徙,冬季向南遷徙。雄鯊和雌鯊同時進行季節性遷徙,南非海岸,未成熟的黑暗鯊魚還進行性別隔離的遷徙,雌鯊向北移動,雄鯊向南移動。然而,季節性遷徙和性別隔離遷徙同時進行,使得這種現象更為複雜。再加上一些鯊魚在夏季有著進入更深水域的趨勢,使得遷徙進一步複雜。
因為灰色真鯊非常低的增長率,使這個物種成為極易受傷害的脊椎動物。同時這個物種的難於管理和保護導致其死亡率極高。漁業評估估計,澳大利亞西南部灰色真鯊的CPUE從1970年代初至2004年初下降了75%。鑑於該物種的固有脆弱性非常高,且部分區域的捕獲量有顯著的下降,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灰色真鯊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
它主要以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