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歌鴝,學名為Luscinia pectoralis,別稱是西藏紅點頦,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鶲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White-tailed Rubythroat,命名人為Gould,命名時間在1837年。
結實而優雅的灰色歌鴝,喉寶石紅色,寬闊的胸帶黑色,眉紋白;上體全灰,中央尾羽黑而基部及羽端白;下體近白,臀沾灰。分布廣泛的亞種tschebaiewi的雄鳥具粗的白色下頰紋,雌鳥下頰紋不明顯。雌鳥褐色較濃,喉白,胸帶灰。亞種ballioni及confusa無白色下頰紋,紅色喉塊較小,confusa的上體灰色較深。虹膜-深褐;嘴-黑色;腳-棕黑。白日裡長久地重複亮而尖的動人鳴聲。鳴叫時頭朝後甩,喉部挺出,兩翼低垂,尾半上翹呈扇形且輕彈。叫聲包括粗澀的金屬樣音,近巢區時有粗啞的it-it音,告警時為拖長的siiii siiii音。
該物種額及眉紋白;上體橄欖褐,背部稍著灰色;眼先和頰黑;耳羽與背略同;兩翅表面,前部與背同,向後轉橄欖褐;尾黑褐,外側尾羽基部白,羽端亦白。頦和喉鮮亮赤紅,兩側有黑緣;胸部橫互以寬闊黑帶;下體餘部白,兩脅雜以褐色。此物種上體概橄欖褐色;兩翅淡褐,羽緣暗黃;尾羽暗褐,外側尾羽端白;眼先黑褐;眉紋白;頦和喉亦白;頭側、胸和兩脅淡褐,腹和尾下覆羽轉為白色沾棕。虹膜褐;嘴黑;腳和趾鉛褐,爪黑褐。
其體形與紅點頦相似。雄鳥的頦喉部赤紅,胸有黑色的寬闊顯眼,與紅點頦易區別;雌鳥的頦喉部白,胸淡灰褐,一般羽色與紅點頦相似,但上體為橄欖褐色。
黑胸歌鴝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土耳其、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西北部及中國西部、西南及中部。亞種tschebaiewi甚常見於西藏南部和東部至青海東部、甘肅、四川西部和西北部及雲南西北部;冬季南遷。亞種confusa較罕見,於西藏南部及西南部。亞種ballioni於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並非罕見。夏季棲於亞高山林至林線以上的灌叢和矮樹叢;冬季下至較低處。遍布舊大陸,以非洲、印度、東南亞及澳洲種類最多,有遷徙行為。
該物種從突出的低棲處鳴叫,其餘時懼生,在近地面活動或齊足生境:常隱匿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林灌叢間 ,。小型鳴禽,善在空中飛捕昆蟲。口裂大,喙寬闊而扁平,一般較短,上喙正中有稜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圓,飛行靈便;腿較短,腳弱;尾一般中等,方形或楔形,少數種類中央尾羽特長。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後者雄鳥羽色多豔麗,前者一般羽色較暗淡,以灰、褐為主。以昆蟲為主食,常佇立於枝頭等處靜伺,一旦飛蟲臨近即迎頭銜捕,然後又回原地棲止。在樹上或洞穴內以苔蘚、樹皮、毛、羽等編成碗狀巢。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