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中國加緊太空科技化 挑戰美國優勢

2020-12-05 騰訊網

載有三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的龍飛船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一(2020年11月16日)晚上抵達國際空間站,並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

運載四名太空人的龍飛船2020年11月15日晚在甘迺迪太空中心騰空而起

攜帶龍飛船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的「獵鷹9」號火箭星期天晚上大約7點半在甘迺迪太空中心騰空而起。之後,美國總統川普和當選總統拜登都發出推文,祝賀發射成功。

這是自太空梭2011最後一次升空以來美國首次從本土正式實施載人航天飛行。

在中國社交媒體最近廣為流傳一段視頻中,一架在厚厚的雲層中時隱時現、高速飛行的戰鬥機被一顆中國遙感衛星緊緊鎖定。其倒梯形的機翼及水平垂尾等設計酷似美軍目前性能最先進、素以隱身著稱的F-22戰機。

在另一段視頻中,美國亞特蘭大機場似乎已被置於一次衛星直播之中。跑道上起落滑行的每一架飛機在中國衛星從60萬米高空的俯瞰之下,飛機型號特徵、實時軌跡以及動態時速等一覽無遺。

發布這兩段視頻的中國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自稱是一家中國的商業衛星公司。這家2014年底才成立的公司已經建成了中國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該公司在官網上說,該推掃影像星座由138顆涵蓋高分辨、大幅寬、視頻、多光譜等系列的高性能光學遙感衛星組成,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8到10次重訪。

由於隱形戰機的宗旨是讓雷達無法偵察到飛機的存在,具有反雷達、反紅外線、反聲波探測等特徵,但並不是針對光學觀測而設計的。 中國的「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是光學遙感衛星星座,理論上可以追蹤到針對雷達探測設計的隱形戰機。

在解析度方面,新華社今年9月的一篇報導說,光學遙感衛星「高分十一號02」的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 長光衛星本月初公布了一批名為「吉林一號」星座拍攝的他們稱為「華盛頓壁紙」的衛星平面圖,其中包括白宮和國會大廈。 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項目負責人李德仁今年9月對中國媒體透露說,美國最好的衛星鎖眼號(Keyhole)的解析度是0.1m,中國的高分十一號衛星也能達到這個標準。

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在本月13日發布的報告中說,中國推進把民間企業的尖端技術開發應用於軍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太空領域,中國以363顆衛星在情報層面支援陸海空軍作戰的系統。

外太空被認為具有巨大的軍事潛力和經濟價值,中國將這一領域的競爭視為新世紀國家戰略能力的制高點,是事關國家重大戰略利益的新領域。 中國政府在2017年制定的航天發展規劃中稱,要在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強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說:「2020年,我國主流火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到2045年,中國「裝備和技術總體處於國際領先,有力支撐航天強國目標的全面實現。」

相關焦點

  • 太空競賽 中國對美國構成挑戰
    美中太空競賽的結果將會對人類會產生重大影響,在太空領域中國對美國構成有力競爭。7月5日金裡奇在福克斯雜誌上發文說,對於太空探索來說,2020年5月30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那一天,Space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兩名太空人送入太空。
  • 印媒:中國太空計劃超越了美國,空間站首個模塊2021年進入太空
    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消息稱:中國的太空計劃「超越」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數十年的美國太空研究與投資中國空間站的第一塊模塊「天河」將於2021年進入太空。報導還指出,對於中國一直以來在太空戰略上投入的大量資源,讓美國感到寢食難安,並且五角大樓在今年向國會提交的「中國的軍事和安全發展」報告甚至就直言道,中國的目標是美國。
  • 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 美國太空地位遭受挑戰
    中國開始了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飛行任務,周四對火星進行了探測,從而加大中國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中的統治地位的挑戰。人民日報在推特帳號上說,一枚中國製造的火箭載有「天文一號」探測器從海南島起飛,這是它向地球鄰居飛行七個月的最初行程,該程序試圖以每秒3英裡的速度飛行,這次發射使中國成為太空超級大國。
  • 菅義偉:自衛隊要「多功能化」,著重發展太空、網絡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8日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東京附近海上自衛隊基地期間表示,在對抗新冠病毒以及太空、網絡空間在日本國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情況下,他主張加強日本自衛隊的「多功能化」。
  • 菅義偉:自衛隊要「多功能化」,著重發展太空、網絡...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8日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東京附近海上自衛隊基地期間表示,在對抗新冠病毒以及太空、網絡空間在日本國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情況下,他主張加強日本自衛隊的「多功能化」。
  • 恰逢中國嫦娥五號返回之際,美國頒布最新太空指令,宋忠平發出警告
    據《歐亞時報》報導,隨著近年來,中國在太空領域中日益顯著的研究成果讓美國深感危機,為此,美國在近日頒布了一項《太空政策指令6》(SPD-6)的政策,而這項政策的頒布恰逢中國嫦娥五號完成月球採樣任務返回之際,不難看出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針對中國航天業發展的意圖。
  • N型太陽能電池的優勢和商業化面臨的挑戰
    各國廠商無不紛紛加緊研發速度,主要太陽能國家政策也加以政策扶持。但至目前為止,能成功量產並商業化銷售的,只有日本Panasonic以及美國SunPower兩家公司。而第三種電池N-PERT/N-PERL結構簡單,最大程度保留和利用現有傳統P型電池設備製程,量產化困難度最低,但轉換效率沒有前面兩種電池高。而根據國際太陽能技術路線圖ITRPV2016所做的預測,指出隨著IBC、HJT等電池新結構,N型單晶電池的效率優勢會越來越明顯,市場佔有率會逐步增加。
  • 優勢與挑戰並存 揭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現狀
    在經歷連續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後,北京時間5月5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按照計劃,該工程第一步是將太空人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第二步建立第一階段短期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七號至神舟十號)、第二階段中期三十天為基準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第三步驟建立長期天宮太空站。2005年2月,中國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
  • 中國火星探測器升空 在太空領域向美國發起最新挑戰
    ,努力實現太空的商業化使用,「火星探測可能更像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更重要的是聲望,而不是戰略重要性」全文共919字,讀完約需4分鐘中國啟動了其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之旅,7月23日向火星發射了一個探測器,從而加大了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統治地位的挑戰。
  •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近日,美國太空新聞網有則新聞,Title: in the field of space and the network, China is approaching us!
  • 俄媒: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在太空探索領域向美國發出新的挑戰
    俄媒: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在太空探索領域向美國發出新的挑戰(© AP Photo / Andy Won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弗拉基米爾 •費奧多羅夫):中國已經取得技術突破
  •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應對中國對自由世界的挑戰》報告
    科技戰略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應對中國對自由世界的挑戰》報告  據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官網12月23日消息,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應對中國對自由世界的挑戰》,稱民主國家需採取協調一致的戰略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 中國最強太空戰爭武器曝光 可打3萬公裡外美國衛星
    內容提示: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網站消息,中國大陸軍方正準備一次新型的反衛星飛彈的試驗,美國說這是中國方面最強的不對稱戰爭武器。
  • 太空人在太空中都吃些什麼?日本吃罐頭,美國吃漢堡,中國厲害了
    文/行走天涯太空人在太空中都吃些什麼?日本吃罐頭,美國吃漢堡,中國厲害了太空人是一份非常危險的工作,儘管現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可以將太空人安全地送上太空,特別是太空人還能夠在空間站中生活幾個月的時間。並且定期還有飛船運送物資到空間站中。然而即便如此,太空工作依舊是相當危險的,這些太空人但凡回到地面之後,都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
  • 美國太空司令部的"空間優勢"新願景目標
    在內部,目標是為 SPACECOM 人員培養和維持我們在這個新作戰領域的使命挑戰所必需的作戰心態。願景的關鍵是實現"空間優勢"——這是公眾和盟國的一個術語,但用軍事術語來說,"優勢"僅僅意味著能夠使用這個領域,防止敵人也這樣做。"
  • 中國嫦五發射在即,美國擔憂影響太空圈地,考慮將在月球建核電站
    按照NASA官員的說法美國在月球的核電站建設起來之後,人類將擁有足夠的電力支持更大規模的探索,同時還可以為星際移民提供經驗借鑑,成為人類走出地球的前哨基地。此外NASA官員也表示美國考慮在月球或者火星建設核電站不涉及任何政治目的,純屬是為了支持各個國家對外太空的探索。
  • 43000米太空跳傘項目啟動 中國小夥將挑戰全球記錄
    作為國內第一起臨近太空科研挑戰項目,本次「太空跳傘」除了要突破之前谷歌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41419米的世界紀錄,還需在臨近太空通過載人太空艙和人體攜帶的儀器,為中國航天中心採集今後的火箭逃生數據、為國家天文臺收集宇宙塵埃,更好的為臨近天空進行開發和研究做出貢獻。
  • 印度人:中國太空技術落後,印度全面領先,甚至比美國更強大
    要說最近最振奮人心的消息,就是5月5日,在長徵五號B火箭的託舉下,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一次新飛船新火箭的成功升空,標誌著中國將在太空安個家隨著這次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升空,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並且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在太空給自己安個家的這一點,印度已經做到了嗎?
  • 科技日報:太空治理中國不能缺席,航天立法要加快推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說。  美國等國鼓勵私營企業或個人對地球空間、月球、小行星等進行商業開發,進行「跑馬圈地」。比如,美國通過《2015年外空資源探索和利用法》,賦予私人外空礦物資源開發合法性;2017年,盧森堡也通過《探索與利用外空資源法》,賦予企業太空採礦權力。「毫無疑問,這些舉措將使空間資源爭奪進一步向更遠的深空延伸。」於登雲強調。
  • 航天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開播 講述中國航天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秉陽)作為國內首檔太空探索類綜娛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於今年11月17日在優酷視頻上線首播,帶領觀眾開啟不同尋常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挑戰吧!太空》聚焦中國在探索外太空領域為世界作出的貢獻,講述航天科技進步和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王寶強、張雨綺、田亮、吳宣儀、朱正廷、陳鍇傑參與節目拍攝。  中宣部副秘書長趙奇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