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利魚並非單獨的一種魚,而是輻鰭魚綱、鰈形目、舌鰨(tǎ)科、舌鰨屬下短吻舌鰨(Cynoglossus abbreviatus)、焦氏舌鰨(C. joyneri)、寬體舌鰨(C.robustus、半滑舌鰨(C.semilaevis)、斑頭舌鰨(C.puncticeps)、三線舌鰨(C.trigrammus)等多種舌鰨的統稱,是比目魚(鰈形目魚類統稱)的一種。又因半滑舌鰨已實現商品化養殖、市場認同度高,所以市場上的龍利魚絕大部分以半滑舌鰨為主。
龍利魚體態扁平、無胸鰭,呈不對稱長舌狀,眼常位頭左側,比目魚中有口訣:「左鮃右鰈,左舌右鰨」中的「左舌」說的就是舌鰨眼睛在左側(口訣中出現的其他三種魚類分別是牙鮃、鰈魚、鰨,它們和舌鰨都是比目魚的一種)。龍利魚為近海大型底棲暖溫性動物。主要產自黃渤海區,在我國的東海以及朝鮮,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散布,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魚類。
龍利魚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魚類。耳熟能詳的繞口令「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提了五斤鰨螞。大北邊來了個啞巴,要離別這個喇叭。」中的「鰨螞」就是龍利魚的一個別名。龍利魚的內臟團小,出肉率高,少刺,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老幼皆宜。另外,龍利魚具補氣健脾、益氣養血等功效,主治脾虛體弱。而龍利魚作為一種地方性魚類,繁殖條件嚴苛,自身繁殖能力非常弱,所以比較稀少貴重,即使是養殖的半滑舌鰨,售價也常常超過50元/斤,經濟效益極高。
龍利魚與巴沙魚——二重山寨的有趣故事
現在提到龍利魚就必提巴沙魚,那麼兩者有什麼關係呢?龍利魚一直以來都是沿海地區的名貴魚類,但因名字太多——舌頭魚、牛舌頭、大舌頭、鰨麼、鰨螞、鰨目、子板魚、踏板魚、鞋墊魚、龍琍等都是不同地區對龍利魚(舌鰨)的稱呼——所以一直沒有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直到巴沙魚開始大規模進口。其實巴沙魚是河魚,除了無刺以外,和龍利魚的肉質、口感、鮮度完全不同,巴沙魚無刺、肉厚但易散,且因巴沙魚食腐,所以魚肉帶有很大的腥味,通常只能出現在水煮魚、火鍋等使用重口味調料的菜品中。而龍利魚肉薄、緊緻,帶有鮮香味,無論是清蒸還是炙烤都非常美味。很多地方說因為肉質、口感相似所以才把兩者混淆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那麼,龍利魚和巴沙魚到底是怎麼糾纏在一起、巴沙魚這麼多年又是如何濫竽充數的?這要從巴沙魚最初進入中國市場說起,巴沙魚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為了迅速打開銷路,就「借用」了龍利魚的名字,內陸居民既沒吃過巴沙魚也沒見過龍利魚,自然不能發現兩者之間的區別。雖然後來監管部門要求巴沙魚不能再用龍利魚的名字,但幾年過去,巴沙魚已經以龍利魚的名字徹底在市場站穩了腳。現在經常看到有人問巴沙魚和龍利魚有什麼區別,然後有一知半解的人就會說:「我以前吃的龍利魚(巴沙魚)和巴沙魚沒什麼區別,它們肉質、口感相似,就是一個薄一個厚,一個貴一個便宜。」
巴沙魚(上)與龍利魚(下)
而巴沙魚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巴沙魚是「盜版」龍利魚,但是少有人知巴沙魚本身也是山寨貨。巴沙魚這個名字最開始是博氏巨鯰的諧音,是越南重要的經濟魚種。但是博氏巨鯰對養殖環境要求高、賣價高,在2000年前後,產卵量、適應力、耐低氧能力、抗病力、魚片出肉率等方面都比博氏巨鯰更優越的無齒巨鯰(也就是楂魚)的養殖技術突破後,博氏巨鯰被迅速取代。而越南政府考慮到巴沙魚此前已經在國際市場有了良好的口碑,就出臺政策,允許出口商把楂魚標示為巴沙魚。
巴沙魚(上)與楂魚(下)
所以當你吃龍利魚的時候,不但可能不是龍利魚,甚至可能不是巴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