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已經詳細的告訴大家日偏食發生的時間,在這裡把全省各城市的時間再次通告一次,見下表。
2019年12月26日日偏食
初虧:時間:12:56:59
太陽高度:28.9°
食分:0.000
掩蓋面積比:0.0%
食甚:時間:14:01:46
太陽高度:23.7°
食分:0.226
掩蓋面積比:12.3%
復圓:時間:15:01:13
太陽高度:16.5°
日環食總用時間:2小時4分鐘14秒
當太陽、月亮和地球成一條或接近一條直線時,這時月亮便遮蔽了太陽,這種現象就是日食。日食分為三種: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
觀測日食的方法分為兩大類:即目視觀測與攝影觀測。目視觀測分為:減光直視、小孔成像、倒影觀測、望遠鏡減光觀測、望遠鏡投影觀測。而攝影觀測分為:長焦攝影與廣角攝影。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目視攝影。
1.減光直視:即通過減光裝置,如:巴德膜、全感光的X光片、電焊眼鏡片等,通過這些減光鏡片就可以直接用眼睛觀測了。通常,我們會通過淘寶購買巴德膜製作的日食眼鏡,觀測效果很好。
2.小孔成像:可以用一張A4紙,用點燃的細香在紙上紮上小孔,將紙張放置於地面的上面,讓陽光穿過小孔,把太陽像投影到地面上看。
3.倒影觀測:使用一個水盆,將足夠多的墨水倒入盆中,通過墨水的倒影來觀看日食。
4.望遠鏡減光觀測:在望遠鏡的物鏡前面加裝一個濾鏡片(參考減光直視法),通過減光後的望遠鏡進行目視觀看,如果在太陽黑子極大期,還能看到太陽黑子。
5.望遠鏡投影法:通過望遠鏡的目鏡將太陽的像投影在紙上進行觀測。這種方法是相對安全的,但一定要注意,由於目鏡焦點處溫度極高(可點燃火柴),因此不能觸碰目鏡前端,小心手被灼傷。
日食天象是很難得的天文科普直觀教育,在此期間學校可組織學生在午飯後,通過我們講述的目視觀測法來進行觀測。由於陽光非常強烈,因此除望遠鏡投影觀測外,其它方法必須使用減光裝置來觀測日食。尤其是使用望遠鏡目視直接觀測太陽,如果望遠鏡物鏡前端不加減光裝置,會直接導致眼睛失明,此條非常重要,切忌!切忌!切忌!
目視觀測方法介紹完了,很多大朋友估計等著看攝影觀測,那麼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攝影觀測。天文攝影分為兩大類:即地平式攝影與赤道式攝影。由於是拍攝日食,而陽光強烈,因此我們使用地平式攝影即可。
在日食攝影過程中,拍攝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主焦點直接成像法和廣角攝影法。而這兩種攝影方法,會牽扯到同一個問題,即太陽成像有多大?視場有多大?那麼這裡就需要有一個計算公式來給你答案。
第一問:我要接天文望遠鏡拍攝,需要哪些配件?
答:我們把這種攝影方法稱為主焦點直接成像法,即拆掉相機的鏡頭和望遠鏡的目鏡,通過轉接口將相機機身與望遠鏡連接在一起,用望遠鏡的物鏡代替相機鏡頭的拍攝方法。
由於望遠鏡焦距都很長相機視場小,太陽成像很大,因此拍攝時望遠鏡需要一個穩固的三腳架,相機需要使用快門線,避免拍攝時產生晃動。因為是使用望遠鏡拍攝日食,因此望遠鏡物鏡的前端,一定要加裝一個減光裝置,通常為了保證成像質量,我們都選擇使用3.8密度的巴德膜(淘寶購買),巴德膜的大小在10cmX10cm大小即可。
第二問:我需要太陽的像足夠大,那我需要多長的焦距?
答: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因為焦距不同,太陽在CMOS上成像的直徑也不同。簡單點說就是,CMOS靶面大小一定,焦距越長太陽成像直徑越大;焦距越短太陽成像直徑越小。那麼如何計算你使用的焦距,太陽像的直接是多少mm?我們知道,太陽的角直徑是30角分即1800角秒,如何使用2000mm焦距的望遠鏡太陽直徑是多大?公式是1800角秒/焦平面比例尺。
即:1800角秒/(206265/2000)=17mm,通過結果可以知道,太陽的直徑是17mm,全畫幅(36mmX24mm)相機的CMOS剛好裝得下一個太陽。根據這個公式,你可以自己計算一下,你使用的鏡頭焦距能拍一個直徑多少毫米的太陽像了。
談到廣角攝影法,這是帶地景拍攝日食的一個慣用手段。但問題來了,這裡面牽扯了三個問題,一、需要知道日食從開始到結束的總時長;二、太陽會移動多少度;三、日食開始時的高度;四、相機對角線視場需要多少度。我們把問題按照順序解決,首先我們知道本次日食開始時間是12時56分59秒,結束時間是15時01分13秒,日食總用時=結束時間-開始時間即2小時4分鐘14秒。根據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計算,地球自轉一小時是15°,2小時4分鐘14秒即30°15′多一點。那麼在季節是冬季,太陽高度低,中午日食開始時太陽的地平高度只有28.9°。那麼,在大視場攝影中,我們的取景即可以橫拍也可以豎排,屬於靈活取景。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3個問題,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如果我要拍出下圖的葫蘆串照片,我需要用多少毫米焦距的鏡頭才行?
根據總用時和太陽移動的角度,我們知道需要一個對角線達到31°以上的鏡頭才行。因此選擇鏡頭的焦段和CMOS的大小配置也應該大於31°。根據焦段和CMOS靶面的數據,我使用的是30mm焦距,配合我的Canon 800D正好滿足需求。那麼應該如何配置?請看教程:
焦平面比例尺=206265÷鏡頭焦距
焦平面比例尺=206265÷30=6875.5角秒
對角線視場=焦面比例尺×對角線長度
對角線視場=6875.5X29.3=201452.15角秒即56°
我為何要選用56°?因為我還要打算帶上一部分地景,而地景大約佔橫拍視場高度約15°,因此我需要足夠大的視場。從計算上看,只要CMOS對角線足夠長,那我們的地景部分也就足夠多,但我們也不能使用的焦距太短,否則太陽的成像直徑也小的可憐了,最後都看不出是拍的日食。
有了這些數據還不夠,我們還要計算一下需要間隔多長時間拍一張照片,才能隔開一個太陽的距離。我們根據1小時天體自動向西移動15度,那麼根據度、分、秒的劃分,15°=54000″;根據時、分、秒劃分1h=3600s,即月亮移動1秒需要的時間為3600s÷54000″=0.06666s,約等於0.07s。月亮視直徑約31分,即31′X60″=1860″;1860″X0.07s=130.2s,約等於130s。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間隔拍攝的時間設定在≥130秒,那麼就可以拍出串像。拍攝時間間隔越長,太陽和月亮成像間隔距離也就越遠。我的拍攝時間間隔為150秒,即:2分30秒。
數據都已經根據計算獲得了,下面我們就要開始拍攝了。剩下的就是拍攝了,首先我們需要在太陽到達日食開始的位置,就要調整好相機,鏡頭對準日食開始時的方位和高度,提前拍攝一張地景,留作後期疊加的底圖。拍完地景,記得為鏡頭蓋上減光裝置,等待日食開始後根據計算的間隔時間進行拍攝,一直到日食結束為止。
拍攝完畢後我們可通過一個叫Startrails的軟體,將你拍攝的所有圖像進行疊加,最終獲得你的美圖。祝你日食拍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