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二刷」兒童犯罪電影《孤兒怨》,網友評論裡多次出現《壞種》,好奇之下便看了,看完之後不禁感慨:
不是壞人變多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上面海報裡一老一小,是電影《壞種》2018版(經典版1956年上映)裡的心理醫生和女主艾瑪的合影。
在影片裡,艾瑪的父親發現艾瑪似乎比較「冷漠」,於是電話聯繫艾瑪的姑姑,找了一位「非常專業」的心理醫生。
這位心理醫生和艾瑪在觀眾面前,有一句沒一句地說了一段時間,但她們詳細討論了什麼,電影則沒有說,只是在結束的時候,心理醫生說了句彩蛋般的臺詞:
她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
最後,這位心理醫生還斬釘截鐵地告訴艾瑪的父親「艾瑪是她見過最正常的孩子」。
看到此處,大多數人可能以為這個心理醫生是一個「庸醫」。實際上,這位「庸醫」其實是1956年版《壞種》裡女主的扮演者,「壞人變老了」。那麼,這位心理醫生小時候做了些什麼呢?
先是自己的同學墜入湖中,再是房東「不慎」從樓梯滾下,又是家裡的清潔工被活活燒死……
在電影裡還有一個場景,艾瑪的父親再次給心理醫生打電話時,心理醫生的語音信箱裡提到了一句:
如果緊急,請撥打911……
在「壞種」心理醫生的內心裡,類似艾瑪「百分百正常」,而其他人則是「不太正常」,細思極恐……
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壞種」
電影裡有一個出鏡的保姆(還有一個沒出現被艾瑪推下樓的保姆),試圖「勾引」艾瑪的父親,揚言做艾瑪的「後媽」,發現艾瑪的「劣跡」後便恐嚇艾瑪要坐上「兒童專用粉色電椅」。甚至,不知出於什麼目的,保姆把「罪證」獎牌掛在艾瑪父親的臥室檯燈上……
可以說,保姆也是一個「壞種」,只是她的壞,沒有艾瑪那麼殘暴、直接。甚至,艾瑪對於生死離別的「冷漠」,其實並無不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本身就是一個過程。
從這一點上來說,艾瑪的父親包庇「犯罪」的女兒,和現實中的許多家長如出一轍。而最終喪命的結局,更是在警醒我們每一個人,「壞種」除了與生俱來的原因外,還有更多是我們在不經意間的「培育」導致的,我們終將自食「惡果」……
影片的結局,艾瑪的姑姑將艾瑪視為「無辜」的受害者,擁入懷中,導演藉此想表達什麼呢?
在父親發現艾瑪要殺死自己的時候,父親試圖用親情「感化」艾瑪:「我是你唯一的親人」。但是艾瑪的回答卻是「不,我還有姑姑」:
至少我在她眼裡,我還是個「乖寶寶」。
是啊,誰還不是一個「寶寶」呢?可以想像,在姑姑「溺愛」下長大的「熊孩子」艾瑪,其實就是另一部電影《孤兒怨》裡的「巨嬰」伊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