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姚向輝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9-9
如果當年希區柯克沒有拒絕執導《壞種》,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又會是怎樣一番模樣?一切消逝的歷史都不再有假設的可能性,正如《壞種》的原著作者威廉·馬奇未能看到自己的成功,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令人遺憾、嗟嘆。
威廉·馬奇一生寫過六部小說、四本短篇小說集。《壞種》於1954年4月8日出版時,馬奇已經病重入院一月。小說上市後立刻贏來讚譽聲,4月11日,《紐約時報》的詹姆斯·凱利(James Kelley)在書評中稱讚道:「無論作為問題的陳述還是一部藝術作品,《壞種》都可謂一擊即中。」然而,馬奇卻並不認可自己這部最後之作,視之為一部乏善可陳的作品。他更沒有預料到,這本一年內銷售百萬冊的小說會被搬上百老匯舞臺,會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贏得奧斯卡四項提名,會成為暢銷半個多世紀的恐怖經典。1954年5月15日,威廉·馬奇因心臟病加重去世,享年60歲。
馬奇筆下的人物都有著與生俱來的精神創傷,他們所犯下的錯誤是命運的捉弄,是不可抗拒的天性使然,是印刻在基因裡的惡魔作祟。他的作品底色是毫無光明的濃鬱的黑,讓人感受到他對於人性的絕望,對於惡的無助。他的這種內心的煎熬與苦楚或許從他的成長經歷中能找尋到答案。作為長子,馬奇的文學抱負從未獲得酒鬼父親和母親的支持,這個擁有9個孩子的貧困家庭,讓馬奇的童年記憶充滿了悽苦。1917年,馬奇服兵役加入美國海軍,次年,他所在連隊遭遇了一場重大的傷亡,慘絕人寰的戰爭場景加深了馬奇的心靈創傷。後來,馬奇一度精神嚴重崩潰,在療養院裡休養了半年之久。
William March
馬奇去世的那個清晨,友人在他的打字機裡發現了一段文字,標題名為《可憐的朝聖者,可憐的陌生人》(Poor Pilgrim, Poor Stranger),字裡行間充滿了馬奇在臨終之際對於生與死的考量。他這樣寫道:
「生命中的這一刻終將到來,當我們意識到死亡一直等待著自己,正如等待著他人一樣,無論願意與否,我們將會接受這個結束。然後,在那心神煩擾之時,我們明白,生命是一場註定終結的冒險,而非延續至永恆的明亮的日子……」
這仿佛是他的遺言,又或者是他新書的開頭,只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接下來這個故事將如何繼續。
《壞種》上市一年裡,熱銷超過一百萬冊,獲得195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同年,曾獲普立茲獎的劇作家馬克斯威爾·安德森(Maxwell Anderson)將其迅速搬上百老匯舞臺,飾演潘馬克夫人的女主角南茜·凱利(Nancy Kelly)憑藉這個角色摘下了託尼戲劇獎。這個長盛不衰的劇目,一共上演了334場。
《壞種》(1956)海報
1956年,導演梅爾文·勒羅伊(Mervyn LeRoy)緊隨其後將《壞種》搬上了大銀幕。說起梅爾文·勒羅伊,中國觀眾可能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遙遠又陌生,但提及感動中國兩三代人的《魂斷藍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這部由費雯·麗主演的經典戰爭愛情電影正是出自勒羅伊之手。
作為好萊塢黃金時代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勒羅伊簡直就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能手。12歲時以童星歌手出道,進入好萊塢後從打雜做起,然後跟著寫喜劇橋段,到27歲終於有機會執導自己第一部電影。1931年,勒羅伊執導的《小凱撒》建立了黑幫片類型的基本規範;他擔任製作人的《綠野仙蹤》是經久不衰的好萊塢名作;在黑幫片、愛情片之外,他還能拍喜劇片、歌舞片,中國觀眾熟悉的《出水芙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還發掘了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拉娜·特納(Lana Turner)等眾多明星。因此,這樣一個好萊塢能手要接拍骨子裡黑暗的驚悚片《壞種》,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再看勒羅伊的作品,它們雖然有的開啟了典範,有的風靡了世代,但終究都是一些平庸之作,《壞種》也算其一。特呂弗觀看了《壞種》之後在給《電影手冊》的影評裡精闢地總結道:
「……現在我對他以後拍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興趣了。 勒羅伊是個先鋒,他在導戲還只是手工活、力氣活的時候便已進人了電影這個行業。他屬於那種永遠有時間拍戲的導演。沒什麼偏好,沒主題,沒自己著迷的東西,沒風格,幾乎也沒什麼性情,他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樣的電影。他們拍喜劇、戰爭片、西部片、情節劇、音樂片,偶爾也會拍個假裝有深度,能夠吸引到影評人注意的劇本,就像是《壞種》。 」
特呂弗所言極是。
此處放一下偶像特呂弗和他偶像希區柯克的合照
在威廉·馬奇的原著裡,清晰地描繪出潘馬克夫人的糾結與懦弱是源於幼年時的恐怖記憶;將羅妲那種混雜著天真與老練的笑容舉止拿捏得恰到好處;對其他配角人物的刻畫,傳神地描摹出不同階層的人身上所攜帶的天性的弱點,例如房東布瑞德洛夫人的聒噪與自負、看門人萊洛伊的猥瑣、羅妲學校校長弗恩小姐們的虛偽、去世男孩母親戴格爾夫人的自輕自賤等等。然而,勒羅伊的電影版卻將原著中這些人性的微妙之處處理得相當扁平化,整部影片簡直就是對戲劇版的照搬,人物的表演誇張做作,電影化的表現手法幾無亮點,平淡、直白,削弱了原著中的恐怖氣息。唯有艾琳·哈卡特(Eileen Heckart)飾演戴格爾夫人的那幾場戲,她自然的表演做派,將一個失去愛子而酗酒的母親的悲痛展現無遺,她也因此拿下了1957年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
失敗的改編並未影響影片的熱映,以及在次年的奧斯卡上贏得三項表演提名和一個黑白類最佳攝影提名。電影版《壞種》的成功完全得益於精彩的原著,得益於威廉·馬奇首開先河塑造的兒童殺人犯形象。
《壞種》裡那個表面乖巧可愛、禮儀端正的女孩羅妲究竟有多壞?恐怖大師史蒂芬·金曾將這個人物選為文學史上十大反派之一。威廉·馬奇最絕的一點是將羅妲的惡歸咎於血緣天性,源自於她的外祖母,一個殺人無數,血洗自己家族的連環女殺手貝西·但克爾。正是這種來自血液裡,與生俱來的貪婪和原罪,使得羅妲這個人物散發著純粹惡的冷冽的光芒,令讀者感受到那份徹骨的寒冷。而且,原著小說的結尾讓羅妲活了下來,掩藏了秘密,保留了罪惡,那種罪惡將無止境延續下去的懸念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壞種》劇照
電影改編版本中卻改變了結局。影片一共拍攝了三種結尾,而最終我們看到的是羅妲如遭報應般,在她殺害男孩的湖邊被閃電擊斃。惡人得到應有的懲罰,故事在一個光明結局中完滿結束,這是經典好萊塢敘事中慣用的手法。影片甚至在結束字幕出現之後,特意讓劇中人物如舞臺謝幕一般亮相,飾演羅妲的帕特裡夏·麥科馬克露出她真實的甜美笑容,飾演潘馬克夫人的南茜·凱利則佯裝慍怒地在麥科馬克屁股上打了幾下以示懲戒。如此這般的美好結尾,著實損害了原著的深度和複雜性。
正片結束後的「懲戒」
但是,若考慮到1950年代「海斯法典」對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理解這個結局改動的緣由。「海斯法典」自1930年頒布,制定了12條禁令,從罪行、性、服裝、宗教、民族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範,以「純潔」電影畫面,避免電影對大眾道德產生不良影響。直到1968年,隨著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實行,禁錮好萊塢電影三十餘年的「海斯法典」才終於退出歷史舞臺。所以不難想像,在《壞種》拍攝的時期,本著「海斯法典」中「對於違反正義的惡行,電影不能用任何方式表現同情」的原則,沒有叛逆之心的導演也就只能以一個溫馴的結尾為影片畫上句號。
1985年,《壞種》再次被翻拍,這部粗製濫造的電視電影更加名不見經傳。據說,當年飾演羅妲的帕特裡夏·麥科馬克本來準備出演房東布瑞德洛夫人一角,但看過劇本後迅速推掉了這個角色。想來,為了一個爛本子毀了自己曾經演繹的經典形象,當真是樁不值得的事。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
請在公眾號對話框發送
或點右下角「在看」,寫下你的想法
人生無非書影音,你在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