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約三五好友出門走走。雖心情不錯,然一路顛簸,終覺勞頓。待身處聖潔清肅之境後,長籲口氣,好多了,暑氣頓消。恍然,天高氣爽,寒意來襲,還真是,隔地兩重天。
既然是,身處聖潔清肅之境,自當束身禁語,在人頭攢動中,儘量明心清智。看眼前的景,想心裡的事,放下身段,敬慕聖者,盡享閒來消停。
作為知名的道場,前來朝拜、觀光的人,不在少數。清淨場所,也不乏人聲鼎沸。上上下下,前前後後,裡裡外外,我們裹挾在人流中。任南來北往客,分不清,你我欲求和初衷。挨到日近黃昏,只知道,覺得疲憊不堪,有氣無力了。
和家鄉的傍晚,沒有兩樣。除了明亮的酒店、飯莊,崎嶇的道邊,小吃地攤,隨處可見。撿可心的坐下,稀罕的上來,出門在外,別虧了自己。其實,大家知道,山村野外的,有什麼可稀罕的?換換心緒罷了。
談笑換盞中,寺院暮鐘鳴響,夜幕降臨。環目山下,已是燈火迷離,燦若繁星點點。一剎那,分不清天上人間。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人,大多樂於山水,自古以來如此,喜歡在秀山麗水中,怡情悅性、吟詩作畫,以求陶冶性情。於是,便給人,留下執念,高雅的文人隱士,總是與山水脫離不了關係。其實,也只是,反映了一個側面。而當我們,真正讀懂了他們,美麗的山水,與多情的文人結合,其結果,便是那一篇篇,傳誦千古的山水美文。當我們,穿過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象、語境,不難發現,其中表現的,正是文化人的魅力和傲世風骨。
我們自嘲,也算作文化人。閒來,也愛舞文弄墨,寄情山水。
自詡為儒者,孔夫子的信徒,迢迢遠道而來,帶著虔誠的心,專程拜奉釋、道仙師,是否,多少有點滑稽和不適?
「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取長以補短,萬物以衝和,是中華之精神,世人之福氣。最終,道、釋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是以,儒家學術為中心的儒、釋、道,三教合流,趨於融匯調和。
儒教、道教,不用說,都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或者又稱釋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國人接受。為什麼?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哲學思想深入人心。以及當時,華夏在文化上極為自信,華夷觀念根深蒂固緣故。
我們,對三教的融合,並不陌生。小時候,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古老的書院,叫:紫山書院。
那時,書院舊貌依然完整,甚至,後院的兩株高聳、茂密的燈籠樹,歷經幾百年風霜,還依舊挺拔蒼翠。懸掛在樹杈上,報課時的鐵鐘,仍然響亮悅耳。
知道燈籠樹嗎?好友皆搖頭,自幹一杯。不奇怪,除書院之外,我們那兒,根本就沒有這種樹。純熱帶樹種。然而,它又極耐嚴寒,適應性極強。它是佛家樹。
我們學校的燈籠樹,樹形高大而端正,枝葉茂密而秀麗。因為稀罕,所以印象極深,以至於多年之後,終於,知道了它的學名:欒樹。我敢保證,欒樹,這個名字,絕對,很少被大眾所認知。包括當時的老師,否則,也不至於困惑多年。
欒樹,四季皆有景,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冬季觀果。據說,好多城市,現在已聚焦了它,大量用作庭蔭樹,行道樹,園景樹。同時,隨著人們對空氣品質的渴求,也有望,作為居民區、工業區、以及周邊綠化樹種。因為,它對粉塵、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品質的優秀,遠遠不止於此。但願,燈籠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我在想,當年書院的管理人,決策者,一定,有過人的謀略和學識。細小處,盡顯大智慧。不就是栽種幾棵樹嗎?怎麼就,定下決斷,匠心獨具,要栽植這麼棵,本地沒有的,另類樹種呢?還不遠萬裡,迢迢以求!
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獵奇,不是別出心裁。還得要,用文化人的思維看事物。
想必,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耳熟能詳。僅僅是一篇山水作品嗎?顯然不是,他是在抒發「先憂後樂」的政治抱負。一個人的政治取向,足以此,規箴友人,激勵仁人志士。大是大非面前,拋卻個人榮辱,而胸懷國家。以天下為己任,借山水來表達,多麼積極的入世情懷。
老莊的道家思想,孔孟的儒家思想,數千年來,幾乎是文人的兩大精神支柱。時而消極遁世,時而積極入世;有人主張清靜無為,有人渴望大有作為。只是,表達方式各異而已。
栽樹種草,原本,沒有什麼特別含義。可在文人眼中,卻道理多多。
燈籠樹的種子,是上好的佛珠材料。秋後,我們放學時,常常喜歡,撿拾些掉落的小燈籠回家,裡面油黑晶亮的種子,大人們用它做佛串。108粒,項上戴的;18粒,手上戴的,我們都曾都有過,蠻好的。
眼下,這個季節,正是果實掛滿枝頭的時候。大部分的花兒落了,此時,像小燈籠一樣的蒴果,一串串的,樹冠間、枝頭上搖曳。開始由淺黃綠色,逐漸變得淺桔紅色。深秋後,當樹葉漸漸凋零,果皮紅透,絢麗悅目的小燈籠,在微風拂動下,銅鈴一般,譁譁作響。故,又名「搖錢樹」。
當年,書院的當家者,不僅,把三教融合,考慮進去,彰顯博大精深。還期望,書院碩果纍纍,學子學有所成。
欒樹的蒴果,在書院,尤其寓意深刻:蒴,意在,認真執著,自律嚴格,工作勤奮、負責任;天生的領導人才,聰明,溝通能力強,自尊心強。它的優點在於:企圖心強烈,為達成目標會全力以赴,貫徹到底。稍有欠缺的是:工作狂,往往工作過量、精力透支,無暇兼顧其它事情。期寄,紫山書院出來的人,要知心名義,修性修德,做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的儒教,歷史上,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之所以三教合一,「是藉佛、道的威懾作用,暗助王綱。」
這一點,明太祖,朱元璋做得最好。首開,三教合一風氣之先。
「君權天授,三教合一。」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是:太祖曾經入寺為僧。這一經歷,使他洞悉了道、佛二教,陰翊王化的玄機。深知,道、佛二教內部的弊端,並力行整頓。在此基礎上,明太祖,進而提出了三教並用之說:「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矣。王綱力用焉。於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
安徽皇覺寺(龍興寺),有一款僧律,云:「凡有明經儒士,及雲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聽從其便,諸僧得以詢問道理,曉解文辭。」明經儒士、能文道士,留居僧寺,其實,就是鼓勵僧流,參儒、道二氏法度,所透露的基本信息,則是三教合流。
上有所好,下必應之。朱元璋,親自製定僧律二十六條,提倡三教並用。於是,為了「暗助王綱」,融合之風,日漸風靡。
這一夜,清爽無比,寒意陣陣,一改暑溼難耐。晨曦中,當寺院的晨鐘響起,道場僧眾開始早課。我們,也享受不一樣的晨練:如紗似夢的朦朧山巒,蒼松溝壑間亭樓隱約,從沉睡裡醒來,開啟了全新的一天。我們舒展腰身,這神仙一樣的地方,還用得著跑跳健身嗎?
道場的選擇,仙師們一定下過不小功夫。背負天下,惠及蒼生,恩澤千古。綿延留長的書院,承史託今的學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返程之前,紀念品,是一定要買的。地攤與商店的區別在哪?攤商說:貴賤;店商說:真假;我們說:難辨。
在一處,售珠子的商櫃前,都想挑幾件東西。商家開講:紫檀、黃楊、小葉、南珠、菩提籽,雲裡霧裡。倘若,要是有燈籠樹的蒴籽,該多好呀。我一邊聽,一邊想。雖然,我們都知道,商老闆,有點言語誇張,可還是,很情願的掏出錢包。清淨、聖境之地,不打誑語。
菩提本無塵,庸人自擾之。不能白出門,心靜了下來,踏上回家的路。
仿佛,那高聳、端正的燈籠樹。枝杈間,懸掛的鐵鐘,依舊響亮悅耳,蒴果輕輕搖曳。
創作於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