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可否松一松對繁體字的限制?
■玉淵雜譚
文·句豔華
不久前太原街頭的一道所謂的文化牆上刻寫的近百首唐詩出現了40多個錯誤的繁體字,因此受盡世人嘲笑。事情不大,但回味起來頗有意思,總覺得它帶給人們的不全是嘲諷,更像是一堂繁體字課,只不過是反面的,更加生動一些。我想,之前將此「髪」作彼「發」的人並不少見。
小事件中有大心理。繁體字雖然已不是官方書寫字體,但並沒有死掉,成為完全的古董,一些場合中,繁體字還是常出現。只不過有使用規範的,也有像太原以及畢福劍等鬧出笑話的。但總之說明人們和社會對繁體字有文化需求。
問問身邊的人,不管是否有古文字基礎和藝術修養,幾乎沒有人會說不喜歡繁體字的。拋開那些宏大的概念和理論,相信多數人首先從繁體字身上獲得的是審美的愉悅,以及一種文化認同感,是類似一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樣的感受——不能漠視這種認同感,它看不見,但是一個人或一個族群很重要的東西,往往主導著那些看得見的東西。
據說太原被輿論嘲笑得招架不住,很快將所有石刻拆除,全部換成簡化字,好生「任性」。其實用繁體字書寫唐詩,雖然不大符合現行規定,但從文化角度來講,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再匹配不過,想想沒什麼不妥。
越是文明的社會就應該越多元和包容,要看得慣最先鋒的,也要容得下最保守的,每一種社會需求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官方書寫須統一無可厚非,但也應該正視人們對繁體字的熱情和喜愛。否則人們想用卻不會用、用不來,只能出這種大老粗的笑話。西安北客站把「一米線」譯成「a noodle」也就罷了,而寫不對中國字實在是不體面。
個人倒認為,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做到用簡識繁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在教育、出版和文化設施等方面放鬆一些限制,增加一些了解和學習「正確」的繁體字的機會。與其讓繁體字在民間亂流行,不如這樣「撥亂反正」。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