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縣域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的活力源泉。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省縣域進入了空間整合、發展轉型、治理變革的關鍵階段。縣域能否打破傳統路徑依賴,找準新定位、走出新路子,事關我省新一輪高水平發展。
嘉善是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近十年來,嘉善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兼顧探新路,縣域發展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嘉善的思維、抉擇和路徑,究竟蘊藏了什麼奧秘?
浙江在線8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裘一佼 縣委報導組 盛思佳 張文燕)變化往往環環相扣。在「百裡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盡吳聲」的嘉善,在看似波瀾不驚的表層下,關鍵的跨越和變革已經發生。
13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到嘉善調研,對嘉善發展作出指示。正處於發展瓶頸期的嘉善人深思:小縣怎樣有大作為?
9年前,習近平同志將嘉善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基層聯繫點。全面開啟轉型之路的嘉善人求索:靠什麼引領先行?
4年前,嘉善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先行先試的嘉善人深思:如何承擔起為全國縣域科學發展探路的歷史重任?
放到全局的角度來衡量,方能掂出分量。2016年,嘉善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7億元,位居全國縣域前列。這裡不僅有全國最低的1.69∶1的城鄉居民收入比,也有密度最高的利用外資強度,506平方公裡範圍內集聚了11家世界500強企業。
曾經資質平平,如今的發展明星,嘉善之路是一部善於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的縣域「成長史」,同時也為我省準確理解、全面把握省黨代會精神,以「八八戰略」為指引,加快「兩個高水平」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個子由低到高
——結構調整「未到山窮水盡,先尋柳暗花明」
早些年,嘉善和浙江不少縣域一樣,「無中生有」的塊狀經濟很風光——沒有森林卻成了木業大縣,沒有專業市場但把市場辦到全國各地……
一派紅火中,嘉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嘉善人說,如果按慣性繼續發展10年,錢還是有的賺,日子還是好過的。不過,話中也帶著隱憂:幾十年高強度發展,區域面積狹小和平川水網的劣勢凸顯,資源要素短缺和環境容量承受能力有限等瓶頸出現,產業一直蜷縮在價值鏈底端。
2003年7月,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八八戰略」出臺,其中一條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位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次年2月,習近平同志到嘉善調研,提出要積極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逐步形成產業塊狀經濟;2005年,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嘉善,提出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取得新成效。
「未到山窮水盡,先尋柳暗花明。」嘉善縣委書記許晴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嘉善發展,先後14次作出批示,嘉善走到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節點,都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和點撥,這讓嘉善能以未來的視角謀劃當下的工作。
嘉善著手布局木業、五金、紡織服裝等塊狀經濟產業園,通過集聚發展,企業效益迅速提升,還躍入全國百強縣前50名。但不久就碰上新情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嘉善產業受層次不高、要素短缺等問題困擾,遭遇發展瓶頸。那一年,習近平同志把嘉善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基層聯繫點,明確指示嘉善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率先轉身的,是以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的工業經濟。2013年,記者曾到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採訪,一個佔地近400畝的科技產業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這片土地就是通過「退低進高」存量盤活而來。當時全縣已推出「退散進集」舉措,並以「畝均、人均、科技」作為衡量標準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落後低效項目在嘉善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678家「低小散」企業或騰退或整治。
告別常略帶傷感,但也意味著變化的開始。在幹窯鎮新涇港邊,傳統木業和水泥業生產企業已不見蹤影,一個集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村電商、民宿為一體的新家園正在生長。幹窯全鎮都被帶動,在「低小散」產業騰退、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機器人特色小鎮」已經籤約10多個項目。
故事也有另一面。幹窯鎮長豐村5家混凝土管樁企業騰退後,整合成1家企業入駐市鎮工業園區,引進最先進的管樁生產線,用地減少三分之二,產能卻大幅增加。嘉善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地一方面地毯式開展低端行業整治,另一方面對優質的傳統產業「不拋棄不放棄」,推動分散企業向園區集聚。
得益於「想得遠、跑得快」,當很多縣域還在「忍痛割愛」時,嘉善已基本完成了產業結構的漂亮轉身。近5年,全縣3000多家企業平均每家的畝均稅收提高10%,以往主導產業是木業、紡織、電聲、五金「老四樣」,如今是新材料、新能源、新興信息電子、高端精密機械「三新一高」的「新四軍」。
破立結合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嘉善既不對傳統產業簡單說不,也不讓新興產業落地維艱,發展之路越走越廣。
路子由窄變寬
——接軌上海「立足優勢、錯位發展」
有些新聞放在一起看,會別有意味。
今年6月1日,上海外灘的燈光秀叫「雲寶」。正在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大雲鎮,在上海舉辦了一場鄉村旅遊品牌發布會,「雲寶」就是大雲鎮的IP。
兩年前,滬嘉兩地籤署了太浦河飲用水水源地共建共享協議,水源地就在離嘉善姚莊鎮不到百米的地方。
早年的嘉善是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現在兩地的聯繫已經從舌尖到心間、從經濟到民生,合作越來越緊密。尤其是上海自貿區嘉善項目協作區的設立,嘉善成為浙江首個實質性對接上海自貿區的縣,目前已承接12個項目。
「嘉善一直把毗鄰上海當作最大的優勢。」嘉善縣委統戰部部長顧新宇一路見證、參與「示範點」建設,他回憶,以接軌上海來推動縣域發展是嘉善自上世紀就想做的大文章,比如通過引入「星期天工程師」發展本地鄉鎮企業,派出一批又一批招商幹將蹲點招商,但感受最多的還是發展資源外流的「虹吸效應」。
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育青深有體會。10多年前,他坐著通勤綠皮小火車到上海,大海撈針式地招商。那時的嘉善沒什麼名氣,他們所到之處多受到冷遇。
就在嘉善人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八八戰略」指明了方向——主動接軌上海。2004年、2005年,習近平同志也針對上述情況,給出了明確思路。
「接軌上海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要認識優勢、發揮優勢,找準短板、取長補短。」王育青說,當時縣委班子調整思路、果斷決策,充分利用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加強與上海的配套和協作,要在大樹旁崛起。
「融入上海」就此成為縣域發展首位戰略,「王育青」們也轉變了工作方式。他們意識到上海寸土寸金,土地空間有限,倉儲物流企業無法做大做強。通過重點聚焦,招商幹部們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特易購物流項目,隨後又乘勝追擊,帶動博洋、晉億、凱鴻等一批項目入駐,嘉善進入了「以商引商」的階段。
一個個「大好高」項目的落地,成了嘉善轉型升級的支點。嘉善縣發改局局長朱忠民說,嘉善摸索出「總部在上海,製造服務在嘉善」的產業協作體系和「創意設計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重點承接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溢轉移,近3年內,有6個總投資超過50億元的大項目、1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嘉善。
小縣大開放,讓曾經「外出百裡,面有難色」的嘉善人,收穫了廣闊的眼界和胸襟。今年,嘉興市啟動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嘉善人給自己的定位是大上海都市經濟圈的一部分。在「上海2040城市總體規劃」中,嘉善敏銳覺察——上海要建設全球「四個中心」,未來有大批企業要梯度轉移,嘉善要立足做大發展平臺,以大平臺對接上海。
如今,一組「13579」的數字頗具意味——10%的嘉善人或者親戚在上海工作、學習或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產品為上海配套,50%的農產品供應上海,70%的遊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受上海影響而進入嘉善。
「我們不靠海,卻要依託最大的『海』揚帆遠航。」嘉善人常說的這句話,已經變成現實。
實力由弱變強
——各類人才「幹事有舞臺、出彩有機會、發展有空間」
縣域科學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人才從哪裡來?地處上海、蘇州、杭州三座城市之間,曾經的嘉善是個「人才窪地」,沒有項目、沒有平臺,人才引不進更留不住。
進入21世紀,長三角中心城市科技創新源開始向外擴散。「八八戰略」提出的「人才強省」給嘉善人帶來啟發,他們緊緊抓住契機,出臺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用優質項目引「鳳凰」來栖。
上海專家蔣永新覺得自己在嘉善創辦企業「水到渠成」。在坐落於羅星街道的中國歸谷嘉善科技園,他興奮地向我們介紹公司的辦公大樓和測試車間。2008年,他和20人的科研團隊在上海尋覓無果後,終於在嘉善找到了半導體封裝測試設備的產業化渠道。
蔣永新說,當時縣裡為他提供20多萬元政策資金、50萬元貸款,公司還用科技型企業、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作擔保,兩次從銀行貸得發展資金。如今公司研發的產品已實現量產,去年產值已近4000萬元。
高端人才陸續到來,如何把縣域變成一塊吸引人才的「磁石」?嘉善謀劃了一條「創新鏈」:投入4億元,整合全縣科創平臺,只要有好項目、金點子,縣裡就會提供「孵化—轉化—產業化」一條龍服務,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才和項目都能找到發展良機。
現在,各類創新平臺已在嘉善星羅棋布,擁有不少設計新潮辦公樓的「歸谷」就是其中之一,已經有來自全國甚至是世界各地的「超級大腦」在嘉善布局大未來,帶來產業化項目137個。
愛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舉,嘉善一個小縣引來61位「國千」「省千」等人才,連續7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培育出7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5年全縣共獲授權國家專利14018件,這令很多縣市望塵莫及。
嘉善人認為,不僅要為創業創新提供孵化夢想的「夢工廠」,也要謀劃更大的「造夢空間」,他們形象地稱之為「頭雁高飛,雁自成行」——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符合嘉善產業發展導向的大項目、好項目,發揮大企業的強勢帶動作用。
2015年,富通集團落戶嘉善西塘,這家全國光通信全產業鏈領軍企業,帶來超50億元的總投資的同時,還吸引3家世界500強企業、15家國內隱形冠軍企業前來落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條完整的光通信產業鏈。
放眼嘉善,去年科研經費的支出佔到了GDP比重的2.82%,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每人13.1萬元,位居浙江前列。
即使如此,嘉善依然求賢若渴,僅今年上半年,該縣就發布了32條「人才新政」,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縣;召開規模空前的全縣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發布3年行動實施方案……人才的集聚、創新的迸發,折射著嘉善最真實的吸引力,積累起小縣最強大的發展力。
格局由小到大
——各級幹部敢於擔當,「只為百姓想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
2016年3月初,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在評估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第一階段實施情況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嘉善在全國率先對五大發展理念進行探索實踐。在嘉善蹲點採訪時,記者也不時碰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團隊。
發展總是螺旋式向上的,即使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示範點」的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環境的短板,土地、資源的約束,轉型升級的壓力……嘉善面臨縣域發展的共性問題,也意味著要面對更加嚴格、不留情面的考驗。
去年4月底,省委負責人赴嘉善調研時,對一條河流兩岸企業汙染治理不力提出中肯批評和更嚴要求。對此,部分嘉善幹部心裡嘀咕:「工作『白加黑』『五加二』還落了個批評。」
縣委書記許晴察覺到這種情緒和苗頭,馬上召開幹部會議。她半小時的講話斬釘截鐵:「要成為一個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實踐成效的縣域,嘉善就必須追求全面協調發展,講速度,更要講質量。『示範點』必須要有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定力,決不能淺嘗輒止,產生驕嬌二氣!」
嘉善幹部形容這次會議是一劑「清醒劑」。嘉善所在的嘉興市是紅船精神的發源地。許晴認為,人始終是不可忽視的關鍵變量,改革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必須時刻以紅船精神為指引,積極創新和實幹,有首創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
潛移默化的思想升華,帶來令人欣喜的變化。世界500強喜力啤酒為建造其在中國規模最大的釀酒廠,幾乎跑遍華東地區,最後就是在嘉善幹部鍥而不捨、「窮追猛打」的追求下落戶嘉善,從籤約到開工建設,用時不到3個月,縣裡為項目專門成立了領導推進辦公室,提供全程精細化、無償代辦服務。喜力啤酒負責人讚許:「從縣領導到基層幹部,都很有精氣神。」
就是憑著這股精氣神,一大批敢闖、敢試、敢擔當的幹部成為幹事創業、推動發展的中流砥柱。
曬脫了幾層皮、被稱為「黑臉書記」的幹窯鎮黨委書記陸劍峰,幾乎日日奔走在一線。天凝鎮洪溪村黨總支書記陳俐勤爭取村莊整治項目,推行村務公決,把一個經濟薄弱村變成和諧強村。
「只為百姓想辦法,不為困難找理由。」嘉善各級幹部們口中有條不成文的約定。正是因為他們,「示範點」的建設成果真正落到了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村莊,落到了微觀個體的獲得感中。
變化由表及裡
——縮小「城鄉之差」,彰顯「城鄉之融」
發展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很多嘉善人會不約而同提起一件往事——2003年,省委做出「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嘉善雖然財力有限,依然「把好鋼用到刀刃上」,辦好了幾件「關鍵小事」:2005年,嘉善成為浙江首批村村通公路的縣,並在縣一級率先實現飲用水「同源同價同質同網」。
「城鄉一體化」這個有些抽象的詞,在嘉善人的生活裡很具體。比如,孩子上學基本不用考慮擇校,因為全域學校「零差距」、城鄉師資「零差距」;老人在家不愁沒人照料,全縣居家服務照料中心已經全覆蓋;出門看病也不用跑遠,因為「縣、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家門口就有名醫……
公共服務覆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物理變化」顯而易見,「化學變化」也在悄然發生。在全國有名的「小城市」姚莊,「農房集聚」已經推行近10年,曾分散在各村的9000多戶人家,到今年底將有累計近6000戶住在農民新社區「桃園新邨」。體育館、文體展覽中心、社會福利養老中心等一系列「幸福工程」落地,村民的生活已與城裡人無異。
不過,村沒了,還是農村嗎?社區化了,就是城市嗎?「村」的概念在嘉善已經有些模糊,面對許多看不見村牌的村莊,記者不禁發問。
在嘉善縣農辦一張美麗鄉村風景線的規劃圖上,當地在4年前就謀劃了田園風光、魅力村莊、藍色水鄉、文化古韻4條精品旅遊線路。如今圖上的線條,不僅保護了區域生態,也化作農戶源源不斷的收入。
「不是所有農民都要變市民,也不是所有農戶都要集中居住,農村不能消失而是要更強。」嘉善縣農辦負責人說,在城鄉統籌發展道路上,嘉善保持著清醒認識:求同存異。當地已經連續3年實施「強村計劃」,每年安排50畝土地指標和1200萬元扶持資金,建成村級創業園、家宴中心、農貿市場等「強村項目」85個,增加村集體收入3500萬元。
記得住鄉愁,承得了夢想。在嘉善城市規劃館,入口處的一句話讓人難忘: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為行,化能量為文化,化生物的繁衍為社會的創造力。
數據是最好的註腳。近年來,嘉善的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在77%以上,去年,嘉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50021元和29514元,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多年來,無論是和諧指數還是群眾滿意率,嘉善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坐標由近到遠
——探索沒有止境,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
7月24日,第17次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會是從專題片《嘉善縣域科學發展啟示錄》開始的。嘉善的探索,成了全省各地爭相解讀、學習、借鑑的樣本。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改革正處在從培育「苗圃」轉向播種「森林」的關鍵期,嘉善的今天對佔到國土面積七成以上的2000多個縣市來說,不僅帶來經驗,更帶來無限遐想和希望。
但嘉善人說得誠懇:「縣域科學發展的探索沒有止境,嘉善永遠在路上。」他們把「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爭當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這條22字的標語放在最熱鬧的縣人民大道上;他們不止步「示範點」的初步成效,以《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發展改革方案》拉高標杆,定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
細心的人們已經發現,4年前嘉善成為「示範點」時,制定的是「示範點建設方案」,現在制定的是「示範點發展改革方案」。短短幾個字的變化,彰顯了嘉善人自我加壓、拉高標杆、奮發有為的信心和決心。
或大刀闊斧,或謹慎邁步,嘉善要做改革「試驗田」。去年底,浙江提出「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任務後,嘉善更為堅定了打造更加科學、更加主動、更加有力的「有為政府」。
現在的嘉善,已經完成50天高效審批制度改革,並率先試點零土地技改項目不再審批改革;在全省「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要求下,因地制宜突破「一窗全科受理」難題,全縣列入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的1009項事項中,955項已實現「最多跑一次」,項目備案實現「零上門、不見面」。
目前,嘉善已有24項改革已上升為省級試點,其中,大眾創業促進機制改革試點、農村「三權」制度改革、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等9項重點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並可複製推廣。
「善治」,有媒體曾這樣評價嘉善的改革。嘉善老百姓對改革的滿意度達86分,在嘉善的企業都稱讚:「投資環境最優,政府支持力度最大,在嘉善很安心!」
行走在嘉善,看到的是各種要素充分流動、各種人才近悅遠來、城市鄉村美美與共;感受到的是發展的魄力、動能轉換的活力、共建共享的魅力。這是「示範點」的成長脈動,更是面向未來不斷前行的足音。
「到2020年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進程走在全國前列」,嘉善的目標清晰而堅定。
或許,這張成長的藍圖不應被定格,因為它還會被注入更多美妙而極富生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