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新華社西昌6月23日電(記者李國利、張汨汨、胡喆)天為棋盤星作子,中國北鬥耀太空。因技術原因推遲一周發射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23日上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重啟」發射後成功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稱,這顆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鬥全系統聯調聯試,擇機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當日9時43分,大雨過後的西昌發射場雲霧繚繞。01指揮員尹相原下達點火口令後,乳白色的長徵火箭託舉著衛星緩緩升空。
這次發射一波三折。之前,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再次推遲一周。
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時至今日,我國共組織44次北鬥發射任務,用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率達100%。
衛星經過約30分鐘的飛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隨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組建於1970年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北鬥港」之譽。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說:「我國所有的北鬥衛星都從這裡成功飛向太空,創造了中國速度、中國奇蹟。」
北鬥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2009年正式啟動北鬥三號系統建設,2017年11月成功發射北鬥三號首組雙星。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環境下,北鬥工程全線在組網任務和疫情防控兩條戰線「雙線作戰」,按期順利完成最後兩次發射任務,全球星座部署完成時間比原計劃提前半年。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鬥系統。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造福人類。」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2035年,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為引領人類的夢想和腳步走向更遠的遠方,作出中國航天應有的貢獻。
我國自20世紀後期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鬥三號系統,具備完整全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