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在太空中的LISA,隻身探尋雙氦核白矮星的奧秘

2020-11-2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顆強烈的雙星白矮星可能是第一個引力波源

一對令人興奮的白矮星螺旋向對方靠近,這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源中最新的一對。

當然,當恆星與他們的舞伴靠得太近時,史詩般的恆星合併將是許多雙星系統的最終命運。儘管如此,這個被稱為J2322+0509的新發現還是很特別的。下面是原因。

白矮星是恆星核心的殘留物,是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耗盡燃料後留下的。J2322+0509是一顆分離的雙星——它包含了兩顆擁有氦核的白矮星,它們的旋轉距離非常近,但不共享任何物質(與之相對的是,一顆恆星從另一顆恆星那裡吸收物質)。

事實上,J2322+0509的軌道周期——活躍的20分鐘和一秒鐘——相當於所有已知的分離雙星中最短的第三個周期。在這短暫的時間內,雙星中的每一顆恆星都完成了對方的完整軌道。

這大約是目前記錄保持者的三倍——兩顆恆星在不到7分鐘的時間內相互環繞——但這仍然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一個產生了更令人驚嘆的現象。

根據理論預測,具有特別緊密軌道的白矮星雙星,比如這個新發現,可以成為引力波的來源:在時空結構中,當極其巨大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速度時,會產生無形的漣漪。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引力波就被理論預測出來,並於2015年首次被探測到。這一開創性的壯舉是由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的巨大合作完成的,它涉及到兩個遙遠的黑洞合併成一個黑洞——這一事件發生在大約13億年前。

但是黑洞合併並不是唯一能產生引力波的現象。廣義相對論預測,這些強大的漣漪在宇宙的面料也可以來自其他來源,包括旋轉的中子星,超新星的暴力,,是的,高密度的白矮星的螺旋上升的發展在雙星系統中,當他們在快速並關閉——就像J2322 + 0509。

來自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沃倫·布朗說:「這一對位於恆星的最末端,軌道周期很短。」

「這兩個物體的軌道正在衰變。發射出的引力波使這對粒子失去能量;在六七百萬年後,它們會合併成一顆更大的白矮星。」

藝術家的印象。(m . Weiss)

那個決定性的事件可能在幾百萬年以後才會發生,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不用等那麼久就能發現更多關於J2322+0509引力波的信息。事實上,它是第一個加入候選池的二元系統。

雖然我們還不能從觀測上證實這個雙星系統產生的引力波,但一個名為LISA(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的專業空間觀測系統,計劃於2034年發射,將具有這種特殊的能力。

就像LIGO的一個更微妙的版本,LISA將由三個獨立的衛星組成,它們分別漂浮在數百萬公裡之外的太空中。通過一束雷射連接,該系統將能夠判斷衛星是否由於引力波而移動,即使移動非常微小,它們也只能在亞原子尺度上記錄下來。

然而,LISA要完成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還需要一大批引力波源候選者進行研究和驗證。這就是為什麼尋找像J2322+0509這樣的天體在今天是至關重要的——即使它現在只是一個異國情調的麵包屑,為未來更大的發現指明了道路。

來自俄克拉何馬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Mukremin Kilic說:「驗證雙星很重要,因為我們知道LISA會在打開望遠鏡後的幾周內看到它們。」

據我們所知,目前有關LISA的消息來源屈指可數。新驗證二進位的第一個原型的發現使我們遠遠領先於任何人的預期。」

正如研究人員所解釋的那樣,一旦LISA啟動並運行,這種特殊的雙星系統預計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布朗說:「理論預測,那裡有許多雙氦核白矮星。」

「這一發現為這些模型和未來的實驗提供了依據,這樣我們就能找到更多這樣的恆星,並確定它們的真實數量。」

研究結果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作者: PETER DOCKRILL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60萬億億噸的地球,是何種力量讓它漂浮在太空中?
    地球上的人們每天都過著忙碌的生活,當行走在地面上時,人類總是可以和大地親密地接觸,為何不會漂浮在空中呢?相信應該很少有人會考慮這個問題,同樣的問題用在地球上,為何60萬億億噸的地球,不會下落,反而漂浮在太空中呢?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    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    第三步,叫「積極腐爛」。
  • 18位太空人在太空漂浮,其中一位將離開太陽系,永遠無法回來
    自從人來開始探索宇宙和太空以來,雖然航天科技不斷發展,但是人類在宇宙面前仍然十分渺小,迄今為止已經有十八位太空人在太空遇難,因為如今的科技水平無法將太空人的遺體運回地球,因此他們遇難後就只能留在太空,再也無法回到地球,除了太空人,還有一位天文學家一直在太空漂浮,而且他還會離開太陽系,向宇宙更深處漂浮。
  • 為什麼地球能在空曠的太空中「漂浮」著呢?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它?
    為什麼地球能在空曠的太空中「漂浮」著呢?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它?宇宙之中有很多的星球,人類宜居的地球一直是人們的一個熱點話題,隨著各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基本探測清楚宇宙之中的奧秘,有哪一些星球,以及它們是怎麼樣運行的,很多星球都是懸空的,就比如地球,長時間懸空於宇宙之中,很多人開始猜測,地球為什麼不會掉下去,到底是因為什麼地球得以懸空?地球是沒有地方可以掉的,因為沒有所謂的底下。
  • 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還是永恆?
    人類踏上星辰大海至今,事故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回家或還沒出門的路上,尚未發生遺體孤獨漂浮在太空中的情況。未來如果有「太空葬禮」記得給夠錢,否則會變成「火葬」。太空科幻片中,太空人失事脫離飛船的橋段常有,綠幕特技與特效下的太空「演員」常把屍體演得「生龍活虎」,更有宇航頭盔破裂,直接「爆漿」的,這些都是煞費苦心、腦洞大開的電影人為了打造螢屏效果。接下來把這些統統忘掉,我們來聊聊「太空屍體」的正確打開方式與歸宿。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無線盒展項為遊客朋友們營造出了浩瀚宇宙中無限深無限遠的景象。巨大的空間站模型,在主題區的中心非常醒目,走近空間站,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一天生活的場景,還可以看到空間站對接的模擬艙。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最終歸宿如何?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第三步,叫「積極腐爛」。
  • 如何在太空中做手術?從漂浮的內臟到「粘稠」的血液
    事實上,外科急症是人類太空旅行的一個主要挑戰。但是在過去數年中,太空醫學研究人員已經提出各種想法,從外科手術機器人到3D印表機等等,希望能解決這個難題。  火星與地球之間的最近距離也有5460萬公裡,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軌道距離地球僅400公裡。
  • 《強國課堂》探尋太空奧秘
    由中國青年報社、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學而思網校共同推出的國內首部航天科普公益在線素質課程《強國課堂》,近期在中青在線、學而思網校等平臺播出。
  •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2020-11-22
  • 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敗嗎?會有怎樣的歸宿?是「永恆」嗎?
    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敗嗎?會有怎樣的歸宿?是"永恆"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是越發的頻繁,當然,對此人類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從探索太空至今,有不少於10位太空人只能永久的漂浮在太空當中了,無法再返回地球,那麼在太空當中不斷漂浮的他們屍體會腐敗嗎?會有怎樣的歸宿?是永恆嗎?
  • 屍體如果漂浮在太空中會腐爛嗎?
    A:黑色的雲,不只是出現在陰天雨天,晴朗天空中也有。那麼為什麼都是一樣的雲,卻有白雲和烏雲的分別呢?先解釋一下雲是啥。雲是大氣層中以水為主,還包含其他多種較少量化學物質構成的可見液滴或冰晶集合體。我們之所以能看見雲是因為水分子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它們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使得我們能看清楚雲的外觀。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不是人類,而是一隻狗,現在仍漂浮在太空中
    人們為了這個理想不斷學習,我們牢記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不是人,而是一隻狗,它還在太空中漂浮。1957年11月3日,蘇聯執行了將地球生物送入軌道的「普特尼克2號」任務。他們選了一隻叫萊卡的小狗。萊卡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個地方和另外九隻狗一起接受訓練,最終萊卡被選中踏上了孤獨的太空之旅。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
  • 靈魂出竅探尋真相 驚悚解謎遊戲《靈界女孩》周四來襲
    在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主角 Elena Elkhorn,得益於父親所贈的項鍊擁有了靈魂出竅的能力,為了尋找失蹤的父親 Elena 決定隻身犯險到陰森恐怖的神秘古宅中找尋線索。在這裡,Elena 變身靈魂狀態即可與古宅中漂浮的各式幽魂進行對話,從而破解謎題探尋不為人知的真相。同時,靈魂出竅還能帶你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當這條神奇的項鍊發出紅色光芒的時候,就證明在你附近有兇猛的惡靈,所以必須得小心謹慎。
  • 探尋水的奧秘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尋水的奧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它在所有元素中具有最簡單的原子結構。它由一個帶+1電荷的核和一個軌道電子組成。在化學反應中,氫不容易失去這個電子,而是使這個電子配對生成一個共價鍵。氧元素符號:O,原子序數:8。它是高反應性的第2周期非金屬元素,很容易與幾乎所有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主要為氧化物)。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宇宙太空中的那麼多星球,為何能夠漂浮?難道有神秘力量操控?
    文/仗劍走天涯星球那麼重,為何還能漂浮在宇宙中?究竟有什麼力量在操控他們?宇宙太空中所懸浮的這些星球到底是怎麼懸空的呢?就拿地球來說,據科學家們計算得地球的體重高達5.965*10^24千克,約等於6億億億噸,宇宙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能量才能夠支撐著對於這些星球的漂浮呢?或者說宇宙太空中究竟是有怎樣的神秘力量在操控著這些星球的漂浮呢?地球僅僅只是宇宙太空中一個非常小的天體,就算是在整個太陽系中也是毫無存在感的,如果不是蘊涵的生命,可能都不會注意到有這個星球的存在。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第一隻登上太空的汪星人,至今漂浮在太空,為此留作紀念!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第一隻登上太空的汪星人,至今漂浮在太空,為此留作紀念!人們的印象中, 人類才是地球上第一個上太空的生命體。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的在月球留下了足跡,從此載入史冊名垂青史。但很多人還不知道,曾經有一隻流浪狗也上過太空,至今還在宇宙中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