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超過130億光年遠的遙遠太空中潛伏著一個發光的「類星體」,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動力,其質量比太陽大16億倍。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銀河系野獸,這是同類中最古老的一種。
古代類星體被定義為發出大量能量的明亮,塊狀,偏遠的活動星系核,由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小組將其稱為J0313-1806。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後的6.7億年,當時嬰兒世界僅佔其當前年齡的5%。
這使它成為最遙遠的-意思是最早的-類星體。最近也於2017年發現了之前保持紀錄的類星體。
J0313-1806距其前任僅2000萬光年,但其超大質量黑洞的重量是其兩倍,這對早期宇宙中形成黑洞的已知理論提出了挑戰。
研究小組在本周虛擬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7次會議上發表了研究結果,並將其發表在《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主要作者王菲格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影響其周圍的宿主星系的最早證據。」 「通過對距離較遠的星系的觀察,我們知道這是必須發生的,但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早在宇宙中發生。」
科學家認為,超大質量黑洞會吞噬大量物質,例如氣體或恆星,從而形成在自身周圍旋轉的吸積盤,從而形成類星體。由於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這些物體在宇宙中是最明亮的。
天體也是同類中的第一個,為黑洞中的熱氣態氣體以光速的五分之一傾瀉提供證據。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
但是,類星體的形成仍然是一個難題。
黑洞通常是在恆星爆炸,死亡和坍塌時形成的,隨著黑洞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併在一起,超大質量黑洞就會增長。但是,早期宇宙中的類星體還太年輕,以至於無法以這種方式變得如此之大,如此之快。
J0313-1806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此之大-仍在增長,因為它每年吸收約25個太陽的質量當量-無法用許多先前的假設來解釋。
共同作者範小慧說:「這告訴你,無論做什麼,這個黑洞的種子一定是由不同的機制形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涉及大量原始冷氫氣的氣體直接塌陷到種子黑洞中。」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恆星坍塌成黑洞,而是造成了大量的冷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