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網中的女孩》其實是系列小說中的第4部改編電影,原著早在2005年就在瑞典出版了「千禧三部曲」系列,前3集分別是「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與「直搗蜂窩的女孩」,內容是雜誌記者「布隆維斯特」與女主角「 莎蘭德」追擊國際級人蛇集團、拯救底層女性的故事,充滿懸疑感與北歐灰暗冷冽的感覺。 而「莎蘭德」在小說中是一個聰明冷酷卻又不擅交易的女主角,好看的程度讓當年的我完全停不下手。
無奈的是,作者在2004年因心臟病過世,小說前3集已完成,第4集則寫了一半,之後由其他人繼續寫下去。 而瑞典則把前3集故事都拍成了電影,好萊塢也買下劇本在2011年翻拍出《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由戴維芬奇導演,007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主演,更捧紅了新人魯妮馬拉,但電影2、3集一直沒有下文,反而直接拍了《 蜘蛛網中的女孩》。
之所以介紹這系列故事的背景,很大的原因是《蜘蛛網中的女孩》與當年《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調性已經完全不同。 或許是原著換人寫,也或許是導演和編劇換了人,「千禧三部曲」原本解謎、偵查犯罪的氣氛的故事,轉變成重視動作場面的電影。 這讓我當下很錯愕,莎蘭德與布隆維斯特這麼微妙的感情和默契就這樣蒸發了,布隆維斯特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還被邊緣化,這讓我看電影時看得很痛苦。不過,若是不管原著小說與前集電影,《蜘蛛網中的女孩》確實承襲了《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的冷色調,靈魂人物「莎蘭德」雖然換了人演,卻還是把那個聰明又冷酷的怪女孩很具體地呈現出來,也許故事不像首集那樣精彩,但就一部「 動作片」來說,飛車追逐、廢墟救人、氣爆... 等場景都很有效果,不失其娛樂性,但就是這張蜘蛛網似乎太薄了一點罷了!
《蜘蛛網中的女孩》講述天才女黑客「莎蘭德」接下一樁私人委託案,答應協助客戶奪回他替美國國安局設計的程序。 然而在試圖駭進國安局系統的過程中,莎蘭德才意識到這份檔案不僅可能影響國家安危,讓自己掉入遭不同地下組織、官方機構追殺的致命威脅中,更意外發現背後主腦竟是自己的親生姊妹,因此找上擔任記者的前戰友「 麥可布隆維斯特」幫忙,在這蜘蛛網般複雜的致命逆境中求生存。電影前段非常吸引人,從莎蘭德拯救受虐婦女獨自背上惡人的名號,儼然「黑暗騎士」,就能看出編劇還是很精準地掌握了莎蘭德的個性。 雖然電影中莎蘭德的黑客功力幾乎無敵,強到一點看頭都沒有,卻可感受到她已經把拯救受虐女性當成職志,加上面對女友的冷酷、對布隆維斯特講話時的尷尬...,即使改成克萊兒芙伊出演,這角色的精髓依然準確地抓了出來, 唯一不同的是當年魯尼馬拉有股「仙氣」,克萊兒芙伊的入世感則較深。
電影裡犯罪推理元素大幅縮減,連帶也拉低「布隆維斯特」的戲分,畢竟這位「記者偵探」才是小說裡推動故事前進的人物,這讓影中的他彷佛是個多餘的人物。 嚴格說起來,沒有這個角色,故事似乎也能運行,雖然導演已經儘可能呈現他對莎蘭德的執著,只是在沒有中間2集故事下,觀眾對這角色實在沒有認同感,根本感受不到他身為記者卻放棄寫莎蘭德故事的掙扎。那蜘蛛網到底在哪裡? 在自己親姊姊的層層布局下,差點踏入了最後的死亡陷阱? 但電影裡看起來,卻又是莎蘭德自己願意投進羅網,幾乎沒有任何一道難題可以難倒她,電影的懸疑性不斷被打破,與老戰友的曖昧關係又沒展現出來,整部電影說是靠著「莎蘭德」這角色的個人魅力撐場也不為過。
反過來看,「莎蘭德」這個角色太有個性,加上北歐獨特的冷冽雪景,其中有許多動作段落都非常有看頭,像是在結冰的湖上飆重機、廁所打鬥到中毒還是支撐意志追逐敵人... 等,這些依然讓人看得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