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意即把圖作為傳遞信息的手段比語言文字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圖被用來表達、存儲、傳遞信息,成為愈來愈重要的研究對象。點與線是構成圖形的最基本元素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點與線的運動、組合、變化、數位化,可生成複雜的圖形,宛如演奏出氣勢磅礴的優美樂章。
簡單地看,連點得線,線交於點;深入地想,屏幕是如何呈現圖像的?計算機是怎樣畫圖的?……這些歸根結底是基於「點」的顯示。
德國著名工業設計家、卡塞爾大學的德靈格教授認為:少數幾條折線並不能給人以特別的感覺,然而,一旦折線的條數多而密集、雜亂、隨機,將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他創造性地繪製的線畫藝術作品曾在歐美巡迴展出,在設計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德靈格的線畫藝術作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德靈格獨創的線畫藝術作品巡展於世界各地,他還與數學家合作,為他的線畫藝術建立了用微分方程描述的數學模型。
螺線(Spiral),也稱定傾曲線,指任何一種圍繞一個中心點或一條軸旋轉,同時又逐漸遠離動點的軌跡。螺線既是一種迷人的數學現象,又是一種與生命相關的極為普遍的數學形態。
螺線可以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共,這就正像法布爾總結的那樣:「幾何,以及面積的和諧支配著一切。」螺線背後精準優雅的規律,無疑讓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痴迷。
瑞士數學家伯努利曾深入研究對數螺線的性質,他的墓碑上刻著一句一語雙關的美妙頌詞:「雖然改變了,但我還是和原來一樣。」正如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數學,不僅擁有真理,也擁有至高的美。
例1.(1)平面上的100個點最多能畫出多少條直線?
(2)平面上的100條直線最多有多少個交點?
(3)平面上的100條直線最多可以把此平面分成多少個部分?
分析:要求數量「最多」,需無三點共線或無三線交於一點。作出100個點、
100條直線情形下的圖形是困難的,不妨從簡單情形切入,觀察、歸納、發現規律。
解:(1)當n=2,3,4時,畫出最多直線的條數分別是:
因為2=1+1,4=1+3=1+1+2,7=1+6=1+1+2+3,所以100條直線最多可把平面分成的部分為:1+(1+2+3+…+100)=5051.
對於例1,你能用字母表示一般性的規律嗎?
變式1.平面上有10條直線,無任何3條交於一點,要使它們出現31個交點,怎樣安排才能得到?(吉林省競賽題)
解析:設10條直線交點的個數為n,則0≤n≤45(為什麼)。
按題設要求只出現31個交點,需減少14個交點,有下列兩種方法:
(1)多線共點,這與題設矛盾。
(2)出現平行線。
若有6條直線互相平行,則可減少15個交點,故在這一方向上最多可取5條平行線,這時還有4個交點需要減去,換一個方向取3條平行線,即可減少3個交點,這時還剩下2條直線和1個需要減去的點,只需使這兩條直線在第三個方向上互相平行即可。
如圖,下列方案供參考:
變式2. (「希望杯」邀請賽試題)①已知平面內有4條直線a,b,c和d,直線a,b和c相交於一點,直線b,c和d也相交於一點。試確定這4條直線共有多少個交點?並說明你的理由。
②作第5條直線e與①中的直線d平行,請問:以這5條直線的交點為端點的線段有多少條?
解析:①直線a,b,c和d共有1個交點,理由如下:
設直線a,b,c的交點為P,直線b,c,d的交點為Q,這意味著點P和Q都是直線b和c的交點,由於兩條不同的直線至多有一個交點,因此點P和2必是同一個點,即4條直線a,b,c和d相交於同一個點。因此這4條直線a,b,c和d只有1個交點(不妨記為點O)。
②因為作的第5條直線e與①中的直線d平行,所以直線e與直線d沒有公共點,因此,直線e不過點O,而直線a,b,c都與直線d相交於點O,所以,直線a,b,c與直線e都相交(與兩條平行線中一條相交的直線必與另一條相交)。
設直線e與直線a,b,c分別相交於點A,B和C,這時如圖有A,B,C,O四個不同的點,可以連出OA,OB,OC,AB,AC,BC共6條不同的線段。
變式3.(1)一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兩個部分(或區域),如圖,兩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幾個部分?三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幾個部分?試畫圖說明.
(2)四條直線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幾個部分?試畫出示意圖,並說明這四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3)平面上有n條直線.每兩條直線都恰好相交,且沒有三條直線交於一點,
【解答】:(1)如圖①,兩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3或4個部分;如圖②,三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4或6或7個部分;
(2)如圖③,四條直線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11部分;四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四條直線兩兩相交;
(3)一條直線可以把平面分成兩部分,兩條直線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4部分,三條直線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7部分,四條直線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11部分,則n條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
例2.傑克遜是一位數學科普作家,在他《冬天傍晚的推理娛樂》一書中給出下列這道名題:9棵樹栽9行,每行栽3棵,如何栽?
解析:把樹看作點,行抽象成線,問題的實質是探討點與線的關係。我們需要畫圖、試驗、再調整。
有不同栽法,如圖①:
圖②表示:9棵樹每行栽了3棵,可栽行數的最大值是10。
從點線出發,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圖形,可得到更有趣的問題。
對於例3,更一般的問題是:n棵樹每行栽k棵(0<k≤n),最多能兼多少行?
人們希望能找到與n,k有關的、所栽最多行數的表達式,但竟是如此的艱難。
變式.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道奇森在其童話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也提出過下面這個植樹問題:10棵樹栽成5行,每行栽4棵,如何栽?
解析:下列栽法僅供參考。
1687年,牛頓的代表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出版,書中系統闡述了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解決了行星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聲音、波、潮汐等各種問題。牛頓是第一個大量運用數學方法來系統研究物理理論的大科學家。
例3.線段圖
(1)A,B,C,D,E,F六個足球隊進行單循環比賽,當比賽到某一天時,統計出A,B,C,D,E五個隊已分別比賽了5,4,3,2,1場球,問還沒有與B隊比賽的球隊是哪個隊?
(2)某攝製組從A市到B市有一天的路程,計劃上午比下午多走100千米到C市吃午飯,但由於堵車,中午才趕到一個小鎮,只行駛了原計劃的三分之一,過了小鎮,汽車行駛了400千米,傍晚才停下來休息,司機說,再走從C市到這裡的路程的二分之一就到達目的地了,問A,B兩市相距多少千米?(「華杯賽」試題)
解析:(1)用算術或代數方法解,易陷入困境,用6個點分別表示A,B,C,D,E,F這六個足球隊,若兩隊已經賽過一場,就在相應的兩個點之間連一條線段,如圖,易知未與B隊比賽的球隊是E隊。
(2)條件中只有路程,而沒有給出時間與速度,故應集中注意各段路程之間的關係,借線段圖分析。
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曾說:「宇審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其字母是正三角形、圓形及其他圖形,缺乏對這一知識的了解,人類便無法讀懂其中的奧秘。」
從六角星形的雪花到螺旋形DNA,從放射狀的對稱水晶到一片樹葉的分形,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氣泡呈現出完美球形?宇宙是什麼形狀?……,要理解自然界為何創造出如此豐富的圖形世界,幾何是關鍵。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數學以幾何學為中心,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集古希臘幾何學之大成。1606年,徐光啟與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出版了《幾何原本》前六篇,對中國科學史產生了巨大影響。利瑪竇盛讚《幾何原本》之精,又陳述此書漢譯之難,徐光啟說:「鳴呼,吾避難,難自長大;吾迎難,難自消微,必成之」,強烈的使命感、過人的勇氣、堅定的決心,溢於言表。
美國漢學家史景遷說過,「即使我們不能確定,正是歐幾裡得的幾何學最先在1600年將上海學者徐光啟帶入利瑪竇的圈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歐幾裡得的幾何學使他們的友誼變得更為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