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大最美物理實驗:簡約而不簡單
託馬斯·楊的雙縫演示應用於電子幹涉實驗
牛頓和託馬斯·楊對光的性質研究得出的結論都不完全正確。光既不是簡單的由微粒構成,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波。20世紀初,麥克斯·普克朗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分別指出一種叫光子的東西發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實驗還是證明光是一種波狀物。經過幾十年發展的量子學說最終總結了兩個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亞原子微粒(如電子、光子等等)是同時具有兩種性質的微粒,物理上稱它們:波粒二象性。
將託馬斯·楊的雙縫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科學家們用電子流代替光束來解釋這個實驗。根據量子力學,電粒子流被分為兩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產生波的效應,它們相互影響,以至產生像託馬斯·楊的雙縫演示中出現的加強光和陰影。這說明微粒也有波的效應。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在16世紀末,人人都認為重量大的物體比重量小的物體下落得快,因為偉大的亞里斯多德已經這麼說了。伽利略,當時在比薩大學數學系任職,他大膽地向公眾的觀點挑戰。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中的一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一輕一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伽利略挑戰亞里斯多德的代價也許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質,而不是人類的權威,科學作出了最後的裁決。
米利肯用一個香水瓶的噴頭向一個透明的小盒子裡噴油滴。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分別連接一個電池,讓一邊成為正電板,另一邊成為負電板。當小油滴通過空氣時,就會吸一些靜電,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電板間的電壓來控制。
米利肯不斷改變電壓,仔細觀察每一顆油滴的運動。經過反覆試驗,米利肯得出結論:電荷的值是某個固定的常量,最小單位就是單個電子的帶電量。
牛頓的稜鏡分解太陽光
艾薩克·牛頓出生那年,伽利略與世長辭。牛頓16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後來因躲避鼠疫在家裡呆了兩年,後來順利地得到了工作。
這些實驗共同之處是:它們都「抓」住了物理學家眼中「最美麗」的科學之魂,這種美麗是一種經典概念:最簡單的儀器和設備,最根本、最單純的科學結論,就像是一座座歷史豐碑一樣,人們長久的困惑和含糊頃刻間一掃而空,對自然界的認識更加清晰。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