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用「帥、年輕、絕頂聰明、華裔、菲爾茨獎」這幾個關鍵詞來解一道謎語,猜出一位國際頂尖數學家,想必不少人能夠脫口而出他的名字——陶哲軒。
陶哲軒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數學史上似乎從來不乏天賦異稟的神童,陶哲軒是那些自幼被「天才」「嘆為觀止」「難以置信」等溢美之詞包圍的數學天才之一。2歲,他開始用積木教比他更大的孩子如何數數;9歲,他開始學習大學數學課程;13歲,他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輕的金牌獲得者;20歲,他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他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31歲,他捧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
這讓世人眼中的陶哲軒成為又一個數學傳奇。在他獲得菲爾茨獎之後,更是因為其華裔身份而被國內公眾所熟知。然而,對於這位年紀輕輕就頂著耀眼光環的數學家,公眾所關心和熟知的部分似乎也就到此為止了,「聰明」、「極其聰明」成為對他最為庸常的稱讚。
不過,也有人開始追問:「對於數學家來說,聰明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還是先聽聽陶哲軒本人是如何看待「聰明」的吧。
「我不認為聰明程度是在數學領域中取得成就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我看見過很多聰明的人從非常有難度而有前景的問題入手,但是他們失去了耐心,最終因無法解決問題而放棄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陶哲軒曾直言,「在數學中極具天賦並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
有趣的是,外界始終不忘隔三岔五地拿「智商」來提醒人們陶哲軒的與眾不同。2008年,美國《探索》雜誌曾評選出美國20位40歲以下最聰明的科學家,為他們冠以Best Brain(最強大腦)的稱號,陶哲軒毫無懸念位居榜首。
據測試,陶哲軒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如此高的智商百萬人中才會有一個。
家有「神童」,大部分父母恐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飛速向前、超越常人,但陶哲軒的父母卻因此得到了一次失敗的教訓。
3歲半時,早慧的陶哲軒被父母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幾個星期後,他就退學了。原因正如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米那卡·格羅斯(Miraca Gross)在一篇論文中所寫:「陶哲軒的智力明顯超過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麼與那些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而學校的老師面對這種狀況也束手無策。」
陶哲軒的父母從這次失敗經歷中得到的寶貴教訓是:培養孩子的天分也要和培養其他方面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於是,他們還是決定讓陶哲軒去上幼兒園。
即便如此,陶哲軒在數學方面的天分還是得到了充分培養,上幼兒園的一年半裡,他在母親指導下完成了幾乎全部小學數學課程。他更喜歡自學,貪婪閱讀了許多數學書。7歲那年,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9歲半時,他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
什麼時候讓他升入大學?很快,這道難題擺在了陶哲軒的父母面前。在研究天才兒童的格羅斯看來,以陶哲軒如此高的智商,完全有能力在12歲前讀完大學課程,打破當時最年輕大學畢業生的紀錄。
但陶哲軒的父母覺得,沒有必要僅僅為了一個所謂的紀錄就讓孩子提前升入大學,而是希望他在科學、哲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於是,陶哲軒火箭般的學業進階之路被有意放慢了腳步。
事實上,升入大學後與自己旗鼓相當的人在一起學習,也讓陶哲軒對數學的認知更加成熟。
「我小時候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以為數學家們做的事情,無非就是某個權威的人給他們一些題目,而他們就將題目做出來。」真正走入數學的世界,他發現「從事數學研究更像是一場馬拉松」,需要意志的力量和精神上的自律。
在陶哲軒的研究生涯裡,他被數學界公認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大師級年輕高手,這些方向都是數學發展中極熱的生長點。此外,他在壓縮感知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令工程師可以開發出用於核磁共振成像、天文儀器和數位相機領域的更尖端、更有效的成像技術。
2006年,陶哲軒開始寫博客,他將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寫下來,將一些自己覺得分量不夠的論文思考結果直接貼出來與同行分享,他總是對其他人的幫助極盡感激之情。
因為博客,這位數學天才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人們看到,陶哲軒最令人羨慕之處,並不僅僅在於他驚人的天賦和出色的成就,而在於他在坐擁這些天才和成就的同時,也能成長為一個享有健康生活的快樂的「普通人」。他是個出色的合作者和溝通者。
與陶哲軒同一年獲得菲爾茨獎的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同樣被視作一位卓有成就的數學天才。不過,與陶哲軒不同,佩雷爾曼離群索居,通常不喜與人合作。
隨著陶哲軒的成長經歷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他的粉絲開始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位天才。一位視陶哲軒為偶像的數學系博士說:「如果僅僅看那些神奇的成就,任何人都難免會有仰視的感覺……其實,真正靜下心來搞科研的能力和早慧的先發優勢有著根本的差別。從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一步步成為世界一流的大數學家,這期間的辛苦付出和勤奮努力,才是這位天才走到今天最重要的資歷。」
說起自己為何對數學「一往情深」,陶哲軒通常會先引用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克洛斯的一段名言:「這,就是數學:她提醒你靈魂有不可見的形態;她賦予自己的發現以生命;她喚醒悟性,澄清思維;她照亮了我們內心的思想;她滌盡了我們有生以來的蒙昧與無知……」緊接著,他告訴世人:「我喜歡數學,因為她有趣。」(餘艾柯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4-10-24 第12版 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