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安娜、陳愛平、王春霞)國家統計局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5%,相對於2015年以來的CPI走勢,物價總體保持穩定。從單月數據看,2020年12月,CPI同比、環比雙雙結束此前下行趨勢,分別上漲0.2%、0.7%。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專家認為,冷冬氣候因素、元旦及春節等假日因素提振食品價格,是2020年12月CPI上漲的主要原因。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2月,CPI環比上漲0.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8%,影響CPI上漲約0.62個百分點。食品中,鮮菜、鮮果、豬肉、羊肉、雞蛋價格全面上漲。其中,鮮菜、豬肉價格上漲分別影響CPI環比上漲0.22、0.28個百分點。
同比看,2020年12月,CPI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2%,影響CPI上漲約0.26個百分點。食品中,鮮菜、鮮果價格上漲分別影響CPI上漲約0.17、0.11個百分點。
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分析,鮮菜、鮮果價格上漲,主要是受持續低溫天氣影響,生產和儲運成本增加;豬肉價格的止跌回升,則是因為隨著元旦、春節到來,消費需求季節性增加,同時飼料成本有所上升。
根據氣象部門統計數據,入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4.4℃,較常年同期偏低0.6℃,為自2000年以來的第6冷,2013年以來第2冷。特別是進入12月以來,寒潮席捲全國多地,對果蔬、豬肉等食品價格帶來多重影響。
「低溫天氣不利於仔豬成活,同時極寒天氣使得生豬的生產、養殖成本增加,另外冷冬提振豬肉消費需求,對冬季豬價形成一定支撐。」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說。
此外,華泰證券研究員劉雯琪等認為,本輪食品價格上漲雖然部分是由於春節前季節性因素,但時點早於往年、回升幅度超出預期,經濟復甦環境下居民消費需求增加也是重要推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漲幅在連續5個月保持在0.5%的近年低水平後,首次下降0.1個百分點,至0.4%。
「這反映整體需求仍然偏弱。」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說,2020年12月非食品價格較2020年11月小幅上漲0.1%,主要是因為原油價格上漲帶動車用燃油等相關消費產品價格上升。
從全年來看,2020年CPI同比上漲2.5%,全年走勢前高后低,一度脫離經濟基本面,主要是受豬肉價格波動影響。「非食品價格及核心CPI全年維持低位,反映居民消費需求復甦存在一定壓力。」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說,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需求不足仍有體現。
從下階段來看,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我國通脹水平不會成為制約貨幣政策的主要因素。我國CPI仍然受食品價格變動主導,雖然歲末年關臨近,錯位因素可能對CPI形成一定擾動,但上年基數效應也升至高點,預計2021年CPI將保持溫和水平。
分季度來看,劉學智認為,受翹尾因素影響,以及整體需求仍然偏弱,2021年一季度CPI同比漲幅可能為負值。隨著需求逐漸恢復,二季度之後CPI同比漲幅有望逐漸回正。
從環比數據看,一季度豬肉價格仍或對CPI形成一定上行支撐。連平說,目前生豬存欄量絕對值仍位於相對低位,預計至2021年二季度後出欄量才能恢復至常年平均水平;且冬季為豬肉消費旺季,消費量增長可能導致未來幾個月豬肉供需關係收緊,豬肉價格的環比回落存在壓力。預計2021年豬肉批發價格會在第一季度經歷一段時間的高位震蕩後,在供給缺口持續收窄的支持下呈現平緩下行趨勢。
但連平也認為,2021年一季度在豬肉價格同比快速下行、核心CPI恢復尚未起色、國際油價維持低位等多重作用下,CPI同比大概率維持在負區間。而後將在全球經濟復甦、國內需求進一步回升的共同帶動下,逐漸回升至正值,預計CPI全年均值主要在1%到2%區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