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盤點: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熱門人物與事件

2020-11-29 生物谷

屠呦呦先生,1930年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長期以來,屠先生致力於抗瘧疾藥物的研究以及療法的開發,她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抗瘧藥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2011年9月,屠呦呦先生獲得臨床醫學界最高獎項「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成為首位問鼎該獎的中國人。2015年10月5日,因在研製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屠先生與威廉·C·坎貝爾、大村智共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至此,屠先生成為歷史上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學類諾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類諾貝貝爾獎得主,也是首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爾獎得主。

袁隆平

先生,1930年出生,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先生長期以來致力於水稻育種與改良方面的研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

1965年,袁隆平先生創立了「三系雜交水稻」育種法,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之後,袁隆平先生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二代雜交水稻」以及「超級雜交水稻」,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的畝產量,促進了中國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

邵峰院士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於9月7日在北京公布2019年獲獎名單。邵峰因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4

邵峰,1972年出生,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1996年邵峰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2005年回國後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是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發起,北京懷柔未來論壇科技發展中心協辦舉行的評獎活動,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

6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7日,邵峰院士同時獲得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該獎同樣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這一。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授予「氧壓力感知」

2019年10月7日,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

7

長期以來我們知道,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 但人們一直不清楚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William G. Kaelin,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 他們發現了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的分子機制。

這一開創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內在原理,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 這一發現也為抗擊

貧血

,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T、B細胞的發現者」

2019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授予Emory大學醫學院的Max D. Cooper和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的Jacques Miller,以表彰他們各自在發現B細胞和T細胞方面的貢獻。T、B細胞的發現是現代

免疫學

的開端,這項開創性工作推動了基礎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巨大進步。許多基於這一發現的研究工作已經得到了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的認可,包括單克隆抗體,抗體多樣性的產生,MHC對免疫防禦的限制,癌症免疫療法等等

8

五位生物學家共獲「生命科學突破大獎」

2019年9月6日,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了2020年的獲獎名單

9

。5名科學家摘得「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 in Life Sciences)的桂冠。1.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HHMI的Jeffrey M. Friedman博士。Friedman博士在1994年發現了調控脂肪的分子通路,長期致力於揭示肥胖的生物學基礎。2. 來自馬普生物化學研究所和耶魯醫學院/HHMI的F. Ulrich Hartl博士和Arthur L. Horwich博士,他們發現了分子伴侶在調節蛋白質摺疊、防止蛋白質聚合中的作用。3.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avid Julius博士,發現與痛覺感知有關的分子、細胞和機制。4.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Virginia Man-Yee Lee博士,發現了額顳葉痴呆症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中TDP43蛋白的聚集,並揭示帕金森病(PD)和多系統萎縮中不同類型細胞內α-突觸核蛋白具有不同形式。


高福、顏寧教授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9年地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

10

。其中包括2位中國學者,分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高福,以及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

高福教授,生於1961年11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分子

免疫學

,主要從事T細胞識別、流感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

禽流感

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播的機制研究等。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

顏寧,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8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07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

顏寧教授的研究重點在細胞膜轉運蛋白的結構與工作機理,人類基因組中編碼蛋白的所有基因約有30%編碼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膜蛋白在一切生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FDA

批准上市的藥物中,約50%的作用靶點為膜蛋白。因此,對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具有極高的生物學意義及醫藥應用前景。

2014年,顏寧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2015年進一步獲得了具備更多構象的GLUT3結合底物和抑制劑的超高解析度結構,從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2016年9月,顏寧教授研究組揭示了目前已知分子量最大的離子通道Ryanodine受體RyR2亞型處於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的三維電鏡結構,探討了RyR2的門控機制。2017年,顏寧教授研究組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和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顏寧教授大量原創性研究工作發表於《Cell》、《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上。

吳思涵與「染色體外癌基因」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DNA,稱為染色體外DNA(ecDNA)

11

。文章以《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為題發表在Nature《自然》雜誌上。文章第一次正面解析了癌基因所在的ecDNA的結構和基本功能,這為後續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吳思涵博士,2005年-2009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2009年至2014年於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顏光美教授。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加州Ludwig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除致力於原創性科研工作之外,吳博士還是一位科普達人,其文章深受廣大讀者朋友們喜愛。

曹雪濤院士「學術不端」風波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教授發表的數十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像人為修改的痕跡」,並被捲入了「論文造假」的風波。《Nature》以及《Science》網站也就此進行了相關報導

12,13

此事最早發生於11月13日的Pubpeer網站,一位名叫「Elisabeth Bik」的微生物學家對曹雪濤院士的十幾篇文章中的圖片(流式,成像以及免疫印跡)進行了比對,發現有部分存在重複使用以及相似度過高的問題。隨著各大媒體的轉發以及業內人士的關注,該質疑聲開始變得難以忽視。

此外,隨著參與「找茬」人數的增多,「有問題」的圖像也開始不斷累積,被質疑存在問題的署名文章上升至數十篇之多。

對此,曹雪濤院士很快做出回應,他在pubpeer網站上正式回復Bik女士:稱讚了其為維護學術正當所做的努力,並表示他也高度重視 Bik 提出的問題,並已將 Bik 質疑的問題論文列為了「最高優先級」,會與團隊和合作者仔細復盤論文稿件、原始數據與實驗室記錄,如發現嚴重危及論文準確性的問題,會立即與相關期刊的編輯聯繫並處置。

同時,信中提到,他仍對受質疑論文的科學有效性、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但如若作為研究團隊領導和管理者出現疏忽,他也責無旁貸。對於此次事件引起的不便,曹雪濤在信中還對他目前及從前的學生、實驗室工作人員、同事、同行,以及科學社群致歉。

到目前為止,該事件仍在發酵當中,「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然而我們相信真相終會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以上就是生物谷梳理的本年度的熱門人物事件,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如果想了解其它感興趣的話題,不妨去生物谷網站一睹為快吧!

參考資料:

1.

共和國勳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勳章)

. 百度百科

2.

屠呦呦.

維基百科

3.

袁隆平.

維基百科

4.

2019-生命科學獎-獲獎人-邵峰.

未來科學大獎官方網站. Futureprize.org

5.

邵峰.

百度百科

6.

未來科學大獎.

百度百科

7.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nobelprize.org

8.

B and T cells—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Laskerfoundation.org

9.

2020年「科學突破獎」揭曉 五位生物科學家獲殊榮.

生物谷

10. 

2019 NAS Electio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 Wu, S., Turner, K.M., Nguyen, N. et al.

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

Nature. 2019, 575, 699–703

12.

Chinese ministry investigates duplications in papers by university president.

Nature.com

13.

Top Chinese researcher faces questions about image manipulation

.Sciencemag.com

相關焦點

  • 掌握基金申請動向 盤點2019生命科學熱門領域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轉化醫學領域的一些熱門關鍵領域也逐漸開始浮現,比如「衰老」、「非編碼RNA」、「HIV」、「人工智慧」、「癌症」、「肥胖」、「糖尿病」等。那麼,哪些課題可能是未來的熱門研究方向?為什麼說這些課題熱門?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一篇深入分析。
  • 2010年度生命科學十大論文撤銷事件盤點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中國科學家入選Nature發布2019年度十大人物
    2019年12月18日,《自然》(Nature)雜誌評選出了本年度Nature十大科學人物(Nature’s 10)。儘管Nature’s 10不是獎項,也不是排名,但是它為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增添了一面錦旗,標誌在重要的時刻,這10名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取得的驚人發現或是對原有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回顧|2019年電鏡領域熱點事件年中盤點
    溫故知新,繼往開來,儀器信息網編輯針對上半年國內電鏡領域熱點事件進行整理盤點,從新技術、新產品、併購事件、高層訪談、熱點事件回顧等方面與大家一一分享。【詳細信息】  3高端電鏡  1)2019年高端電鏡年中盤點:15套球差/冷凍中標 金額超4億元  整體而言,2019年上半年(數據截至6月21日),統計中高端電鏡的冷凍電鏡和球差校正電鏡分別中標8臺/套、7臺/套,涉及相關採購單位10家,
  • ...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醫學研究部」 2019年度...
    2019年12月26-27日,「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醫學研究部」 2019年度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26日上午,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中科大生命學院531會議室召開。
  • 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獲獎名單揭曉
    7月5日,由《科學中國人》雜誌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
  • 2019THE學科排名:醫學、生命科學專業,清華和墨大表現驚人
    今天繼續為整理了「生命科學」和「醫學」兩學科的排名。對醫藥學、生物化學、動物學等相關專業感興趣的夥伴,一定要看看哦!產業收入(知識轉化):2.5%生命科學專業雖然不像商科那樣熱門,但卻是一個「榮譽感」十足的專業!涉及也很廣泛,比如生物化學、生物科技、細胞生物、基因學、免疫學及微生物學等等,簡直就是一個為人類為社會做貢獻的專業。
  • 轉發有禮 | Wiley醫學領域熱門開放獲取期刊影響因子及JCR排名
    我們對健康科學領域的期刊進行了一些盤點,期刊涉及醫學綜合領域,免疫學,癌症,微生物學,心臟及心血管系統,神經科學,公共、環境及職業健康,獸醫學。Wiley醫學領域熱門開放獲取期刊影響因子及JCR排名三等獎紫色行李牌 (出行必備)查看更多轉發有禮 | Wiley生命科學領域熱門開放獲取期刊影響因子及
  • 檢驗醫學領域「國自科」大數據盤點
    9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發布通告,2020年度「國自科」評審結果已經公布,但是由於面向因抗擊疫情延誤申請的一線科研人員定向開放申請,醫學領域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集中接收期間接收的其他類型項目正在評審或審批過程中。
  • 2019年終盤點:2019年生物領域獲獎盤點
    2019年12月1日訊/生物谷BIOON/---每年,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一些重要的評獎都會陸續展開,以表彰在這個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在這些評獎中,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尤為人所看重。此外,科學突破獎和拉斯克獎也廣為人所知。
  • 2019年度網易熱度創作者影響力排行榜火熱出爐!
    回首2019,嫦娥四號傳回首張月背影像圖、中美貿易戰、翟天臨「學霸」人設崩塌、奔馳碩士女車主維權、2019年高考、垃圾分類制度實施、四川宜賓6級地震、澳門回歸20周年……根據這些熱點事件的發生,平臺內容創作者們筆耕不輟,日復一日的地為網易新聞客戶端用戶輸出優質內容。
  • 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國科協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2019,我們人類這一年——中國科普博覽x知乎年度盤點
    過去的這一年,哪些科學事件讓我們銘記?哪些科學人物讓我們關注? 中國科普博覽與知乎共同推出科學年度盤點「2019,我們人類這一年」,讓我們一同回望。
  • 盤點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熱點事件!
    過去一年,除了與新冠病毒不懈對抗,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本文梳理了2020年度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事件,以及在中國的相關進展,告別過去,迎接嶄新的一年。根據《科學》雜誌近期公布的「2020年的年度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研製和測試萬眾期盼的新冠疫苗,成為2020年最重要的突破。
  • 盤點中國十大生命科學領軍人物
    國內十大領軍生命科學家(1)王曉東,美國科學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大陸留學生中的第一位美國科學院士,在細胞調亡的生化代謝信號途徑的研究中成績卓越,他的科研論文質量非常高,引用率也非常高,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人物有兩位中國人!
    世界化學界,有六位化學家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人物,他們均在各自領域的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果,是引領化學科學最新進展的先鋒科學家。John B.Yaghi,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ames和Neeltje Tretter講席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主任。
  • 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哈佛牛劍居前三
    該排名QS第10年發布了,對全球83個地區1368所大學的13138個大學學科進行了權威性的比較分析,涵蓋5大教學領域和48個細分學科。下面讓小啟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份榜單的排名依據、總體情況分析和熱門專業解讀。
  • 鍾波教授榮獲2019年度「顧孝誠講座獎」
    設立於2012年的顧孝誠講座獎由顧孝誠紀念基金會發起,主要宗旨是表彰和鼓勵在中國工作的年輕的生命科學研究人員努力成為該領域未來的領導者鍾波博士2010年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10年前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回國加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兼職教授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杜江峰、賀賢土、王小雲、陳學思、肖國青、馬衍偉、陳徵、陳天石、彭壽、唐文斌10人當選。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