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前時代的有機質珠子
寫《中國古代珠子》的時候,收集過一些史前的有機質小珠子小墜子,如貝殼、硨磲、鹿牙、象牙等質地,當時並沒有注意到其中一些小圓片是海百合化石珠。小圓片珠是常見的形制,各個地域都有,一般用硨磲、貝殼等質地較軟的貝類製作,這種形制和材質的小珠子經常可以在石器時代乃至文明社會的墓葬中見到。遠古人類偏愛這類材料,因為它們地較軟,加工相對容易(圖1)。
製作軟材質的小珠子,在金屬發明以後並不太難,但是對於遠古人類並非易事。以俄羅斯克裡雅基馬河畔距今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墓葬為例,共出土13,000粒象牙製作的小圓片珠,製作這些珠子需耗時10,000個小時,即如果按一個工匠(舊石器時代可能還沒有出現職業工匠,這裡暫稱工匠)每天工作八小時計,需耗時三年零四個月;如果三個工匠同時工作,需耗時一年零一個月;即使五個工匠同時工作,也需耗時半年以上(圖2)。
圖1. 史前的小珠子和小墜子。圖中包括小圓片珠、鹿牙墜子、石質錐形墜和綠松石小斧頭形墜子。小圓片珠在史前最為常見,呈白色至乳白色,圓片狀,中心穿孔,大多直徑3-5毫米,高1-2毫米,貝殼質地,其中一些為海百合化石材質。
圖2. 俄羅斯克裡雅基馬河畔距今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墓葬。墓主全身戴滿象牙材質的小圓片珠,三位墓主共計佩戴13,000顆,製作這些珠子需耗時10,000小時。
遠古人類偏愛有機材質如貝殼、硨磲、象牙、鴕鳥蛋殼、骨頭、牙齒等製作的珠子和飾品,除了加工相對容易,生活在內陸的人群大多會嚮往從海邊長途販運過來的物品,將其視為來自異域的奢侈品,無論這些珠子是成品還是原材料的販運。
然而最早的珠子可能並非有意識的人工技藝製作而成。製作珠子最主要的技藝是打孔,至少有一個用於穿系的孔是珠子最基礎的特徵。打孔需要專門的工具和技藝,在這類技藝發明之前,人類最初只是將身邊唾手可得、有天然孔道的材料穿系起來戴上,如小骨管之類。而對於其他材質的小東西的喜愛,誘發了打孔的想法和技術,並在實踐中得以改進和完善。但即便在打孔技術發明之後,人類仍然喜歡把那些有著天然孔道的小東西穿系起來裝飾自己(圖3,圖4,圖5)。
圖3. 義大利利古裡亞海岸距今二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墓葬。墓主頭戴一頂用無數小海螺穿成的「帽子」,脖子上懸掛著小海螺穿綴的項鍊,中間有個體較大的海螺墜子。小海螺和貝殼之類是人類最早的珠子之一,它們的形制是天然的,但打孔卻是人工造成的。這些小海螺除了每顆都有一個人工打孔,其穿綴方式已具有刻意設計的形式美感。
圖4. 舊石器時代的魚骨和鹿牙項鍊。項鍊按照一定節奏將鹿牙和魚骨穿綴而成,其中魚骨有著天然孔道,而鹿牙則是人工打孔。
圖5. 海百合珠。這些珠子為海百合化石的莖,除了具有天然孔道,珠子的直徑和厚度均依賴天然形制。
✿ 海百合和海百合珠
海百合是一種海洋生物,屬海百合綱(無脊椎)棘皮動物。「海百合」(Crinoids)的名字源於希臘語,意思是「百合花狀」,因其身體多腕足,呈花狀,由一條長莖連接,附著於海床,形似百合花。長莖由排列緊密、中空的石灰質骨片構成,骨片之間由軟組織連接,有些長莖可以長至數米。海百合化石的長莖便是可以用來製作小圓片珠的天然材料(圖6)。
最早的海百合生長於4.5億年前,比恐龍還早兩億年,現存種類大約只有600種。海百合化石是珍貴的古生物學標本,在海百合類繁盛時期形成的海相沉積巖中,海百合化石非常豐富,甚至是構成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海百合化石無論作為標本還是裝飾都受追捧,而活著的海百合更加豔麗動人。深海淺海均有海百合生長,其色彩豔麗而豐富、形態多樣,隨海水自由飄動(圖7)。
圖6.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化石的長莖可用於製作珠子,長莖具有天然孔道,構成長莖的小薄片具備圓片珠的天然形制,小薄片由軟組織連接,易脫落。對於製作圓片形制的小珠子,海百合化石可能是最方便和省時省工的材料。
圖7. 生長在海洋中的海百合。海百合化石是珍貴的古生物學標本,也受到化石收藏家的喜愛。活著的海百合豔麗多姿,沒有愧對「海百合」的名字。它們如花般開在海洋深處,隨水流飄動,像花兒在風中起舞。
✿ 海百合珠的故事
英國北部諾森伯蘭郡的林迪司法恩,人們經常可以在海岸邊撿到海百合化石珠子,一些人將那些小珠子穿系起來佩戴,或者只是收集起來,跟海灘上撿到的其他漂亮的小東西一起裝在瓶子裡。遠古人類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偏愛那些美好的小東西,即使毫無價值也假裝它們是寶藏,至少是保存某段記憶和時間的寶藏(圖8)。
儘管從史前就有人用海百合化石製作珠子,但是海百合珠首次出現在故事中卻是近幾百年才有的。1671年,一位旅行者,也可能是朝聖者在筆記中寫道,「……我們在(林迪司法恩)霍利島的海灘上收集到一些小珠子,叫做聖卡斯伯特珠」。「聖卡斯伯特」是公元7世紀林迪司法恩的主教,傳說主教用海百合珠作為祈禱珠(玫瑰念珠),另有傳說那些珠子是主教在風暴之夜以法力生成,因而第二天早上人們可以在海灘上撿到那些珠子(圖9)。那時的人們甚至還沒有海百合化石的知識,直到19世紀,人們還在傳說那些(海百合化石)小珠子是另一位聖徒用魔法將蛇變成石頭形成的。
圖8. 海灘上收集的海百合化石珠。人們天生熱愛大自然饋贈,即便是細小的珠子,也會被賦予美好的寓意和想像,甚至跟信仰聯繫起來。這些海灘上收集的天然海百合珠,無需人工加工就可用作珠子和小飾品,或者收集起來留存記憶。
圖9. 林迪司法恩的霍利島和海灘上的小物件。林迪司法恩位於英倫島北部,曾為中世紀北歐海盜維京人入侵的灘頭。艱難的生存環境和遠隔塵囂的海岸孤島,造就了中世紀那些隱修的聖徒,至今備受尊崇。
當英國人還熱衷於附會那些古老的魔法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將海百合珠收集起來裝飾自己,作為貴重禮物贈送或相互交換,也當做貨幣使用,美洲的白人稱其為「印第安人錢幣」。白人發現印第安人接受所有類型的珠子作為等價交換物,於是就用珠子跟印第安人交換物品,他們並從歐洲進口玻璃珠並在當地開設作坊大量製作貝類珠子,專門用於與印第安土著民進行交易,導致通貨膨脹以至於「印第安人錢幣」最終被廢棄使用(圖10)。
圖10. 美洲印第安人和他們的珠飾。印第安人偏愛有機質貝類珠飾,即作為珠飾和貴重禮物,也作為貨幣。美國中西部的礫石灘上有大量海百合化石珠,這種等價物方便攜帶,同時也標識所屬部落和身份。
✿ 海百合小珠飾
海百合珠既不貴重也不醒目,作為珠飾構件,實在是最樸素的一種,但是人們卻賦予它最美好和善良的寓意。它們自然天成,默默藏於海灘礫石間,仿佛帶著古老的訊息,留待人們拾起。海百合珠也大可不必列入購買清單,只需一次旅行和遠足,收集起來的那些小珠子,無需費心修飾,即可封存也可回憶。
———— ✿ ————
2018年9月12日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