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在全國電視講話中表示,在這項名為「沙提克任務」的試驗中,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於3月27日11時16分從印度東部奧利薩邦沿海的錢迪普爾綜合試驗場發射一枚本土製造的反衛星飛彈,飛彈發射後3分鐘內成功擊落一顆距地面300公裡的低軌道衛星。
根據《印度時報》提供的「參數」顯示,印方此次試驗使用了射程5000公裡的彈道飛彈。目前,印度方面尚未透露進行此次反衛星任務的飛彈型號,從其飛行高度及周期可以推測,該飛彈攻擊能力大致相當於美國海軍「標準-3」反導攔截彈,但體積比「標準-3」系列攔截彈更大。
事實上,印度研製反衛星飛彈早有徵兆。早在2017年,印度發射第三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時,印度國防部下轄研究機構「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內部人士就曾向媒體披露,稱印度「有計劃」發展反衛星技術,但印方不想投入成本較高的同步衛星運載火箭。
莫迪強調,印度從2012年就具備開發反衛星武器的技術能力,之前出於政治考慮一直沒有批准。他確信,反衛星飛彈將給予印度宇航計劃新的推動。莫迪說:「我們不僅能夠在陸地、水上和空中進行防禦,現在還能在太空進行防禦。」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主席薩伊什表示,此次試驗顯示印度已具備遠距離、高精度擊毀衛星的能力。 【詳細】
印度的反衛星能力如何
印度高度重視反衛星武器研發工作,將其視為提升印度整體國防實力的標杆。印度反衛武器系統的研發始於2007年,2012年印度方面宣布擁有了反衛星武器的關鍵技術,此後印度一直未對外公布反衛系統研究進展,直到近日印度總理莫迪高調宣布成功進行首次反衛試驗。
印度此次反衛試驗代號「女神力量行動」,其並未透露此次反衛試驗使用的飛彈型號。但從印度方面公布的試驗視頻畫面來看,承擔此次反衛試驗的飛彈是以「烈火」系列飛彈為基礎改裝的新型三級彈道飛彈,印度方面將其命名為「A-SAT」反衛星飛彈。
據印媒報導,此次反衛試驗的靶標衛星可能是印度1月24日發射的「微星R」衛星,該衛星重約740公斤,軌道高度277公裡。反衛試驗還需目標探測與指示系統,為反衛系統提供目標指示。從該衛星發射時間推斷,此衛星或專門為反衛試驗發射。目前,印度能夠承擔這一重要任務的有兩型雷達,一型為印度從以色列引進的「箭」式反導系統的「青松」雷達,該型雷達工作在L波段,探測距離為500公裡;另一型為印度自研的LRTR遠程跟蹤雷達,探測距離可達800公裡。
印度首次開展地基反衛試驗並獲得成功,標誌著其空間作戰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試驗中,印度地面測控雷達全程監控飛彈飛行過程和衛星過頂情況,顯示出印度具備對過頂衛星的跟蹤定位能力。 【詳細】
印度反衛星軌道高度暗藏深意
關於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反衛星試驗,「擊落距地面300公裡近地軌道衛星」是印方發布的一個重要指標。那300公裡的軌道高度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印度新德裡電視臺網站稱,此次任務展現出印度有能力擊落在300公裡高軌道運行的衛星。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這個高度比大多數近地軌道衛星運行的軌道都低一些,因為衛星在這個高度維持軌道需要的成本比較高。比如,中國「吉林-1號」衛星的運行軌道是平均軌道高度為65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顆印度衛星也比空間站和空間實驗室的軌道都低。印度這顆衛星應該是為反衛星試驗專門發射的。
新德裡電視臺網站稱,雖然莫迪沒有提到「目標衛星」的名稱,但這可能是今年1月24日由「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PSLV)發射的「微衛星-R」 (Microsat-R)衛星,該衛星重約740公斤,軌道高度277公裡。發射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告訴外界這顆衛星將用於防務研究。
專家分析認為,印度把打擊的目標衛星的軌道高度設定為300公裡左右,很可能是顧忌國際社會的反應,一旦遭受質疑,印方可以宣稱,打擊300公裡高度上的目標,產生的太空碎片危害相對較小,並且不會威脅到國際空間站。專家認為,如果印度反衛星飛彈想要具有實戰意義,那麼攻擊的衛星軌道高度應該至少在 1000公裡左右。 【詳細】
印度航天要「爆表」?
印度航天頻頻「刷流量」,先是發射反衛星飛彈辣手「碎星」,不到一周後又用傳統絕活——「一箭數十星」,將29顆衛星送入軌道。印度總理莫迪親自為兩次任務「加油打氣」,宣稱本國航天取得「歷史性成就」。
從反衛試驗上看,印度飛彈雖然成功「粉碎」了目標,但其靶標軌道高度僅有不到300公裡,這與美、俄等國開展的500公裡以上反衛星試驗對飛彈運載能力,制導、導航與控制等技術要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根據《德裡防務評估》報導,印度反衛星飛彈採用拖車拖行的公路機動方式,這和美俄早已成熟的空基反衛飛彈相比差距更是明顯。此外,2008年,美國已實現使用海基「標準3」防空飛彈攻擊軌道高度200公裡左右的衛星。美俄等國都在邁向「空天一體防禦」,而印度公開的視頻顯示,其試驗的仍是專用反衛星飛彈,成本更高、靈活性差。
從「一箭多星」上看,根據ISRO公開的信息,其PSLV「上面級」直徑1.34米,高度僅有2.5米,顯得過於小巧,只能 「擺渡」一些小衛星。根據新華社報導,我國在2016年6月由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的遠徵1A上面級直徑達到2.8米,發動機可啟動次數為20次,具備長時間高精度在軌導航控制能力,自主在軌飛行時間可達48小時,其搭載了6個太空飛行器,其中僅「多用途縮比返回艙」就重達2.6噸。而據中青報報導,2016 年11月首飛的遠徵二號直徑更是達到3.8米,運載能力更強,被稱作「增強型太空擺渡車」。 【詳細】
或加速亞洲軍備競賽
近日來,印巴地區烽煙再起,地區動蕩仍在加劇。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反對印巴均勢政治,不斷使用軍事或非軍事手段,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意圖在印巴問題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數年來,印巴雙方在軍事上一直平分秋色,矛盾衝突持續不斷。在印度看來,此次反衛星飛彈試射,既可向巴基斯坦炫耀武力,也可進一步提高其在南亞地區的政治地位。同時,也可以給其他試圖幹預「南亞局勢」、特別是印巴衝突的國家一個「警告」。
再者,印度總統莫迪以如此高調的方式宣布此消息,不由得讓人們聯想到即將到來的印度大選。在莫迪執政期間,他雖然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大國夢」的「戰略構想」,但是社會問題仍層出不窮。社會經濟壓力大、人員就業率低、盧比持續貶值等問題仍得不到妥善解決。這也讓反對黨抓住了把柄。在今年與巴基斯坦的衝突中,印度2架空軍戰機被巴基斯坦擊落、1名飛行員被俘,更是讓印度政府大丟臉面。莫迪通過這種高調的方式來「炫耀」政績,說到底還是在為提前在為即將到來的大選造勢,謀求自己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
第三,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美國實行太空戰略,意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太空軍事化的國家。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會引發各國在太空領域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印度一直以來都夢想自己可以躋身「世界大國」的行列,自然不願意錯過這個良好的機會。這也是印度大力推動航天領域技術突破、提高反導攔截能力,並進行反衛星飛彈試射更深層次的戰略意義。
專家分析,印度此次反衛星飛彈實驗,不僅對長期以來相對穩定的太空和平局勢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其造成的碎片對未來航天事業造成了一定的幹擾,還有可能會加劇局部地區的軍事動蕩。印度此次反衛星飛彈試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反衛星能力有所提升,但同時也引發一系列後續問題,可能導致更多國家進行反衛星飛彈試驗,這才是令國際社會為之深深擔憂的地方。 【詳細】
印度莫用民族主義打造反衛星武器
俄外交部:印度進行反衛星試驗,美國是罪魁禍首
印度成功試射反衛星飛彈 巴基斯坦警覺 美國擔憂
巴基斯坦回應印度打衛星:支持阻止太空軍備競賽
印度反衛星試驗遭美警告:空間碎片威脅太空飛行器
美派偵察機全程監視印反衛星 還否認是間諜行為
中國軍官談印度反衛星試驗:僅僅是一個入門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