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衛星戰爭構想圖。 彭靂 繪製
美國太空網、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1月4日極力炒作中國會在1月11日進行反衛星試驗,儘管當日中國沒有進行類似的試驗,美國依然擔憂中國不斷增強的反衛星技術實力會對其最靈敏的軍事情報衛星構成幹擾。美國《華盛頓時報》1月9日報導稱,如果中國再次進行反衛星試驗,勢必將刺激印度和日本等鄰國的軍事航天活動,並引發與美國的緊張。
美國媒體的炒作讓外界關注各國在反衛星技術領域的博弈。實際上,茫茫太空早已不是一片安靜和平之地。在那裡充滿了數量眾多、具備軍事用途的衛星,又暗中潛伏了許許多多反衛星武器這一「太空殺手」。隨著各國軍事力量對衛星監視、通信、全球導航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今後的戰爭將是在空間、陸地、海上和空中系統進行。為使敵人衛星失效,各國在積極發展反衛星技術,以破壞、攻擊敵方的衛星偵察、監視、導航等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衛星與反衛星的「攻守戰」也將越來越趨於激烈。反衛星技術受到各國重視的原因是什麼?外國為何熱衷炒作中國的反衛星武器話題?就這些問題,本期軍情將為您做出解讀。
衛星是個易受攻擊的「靶子」
一個國家的反衛星能力越強大,其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反衛星(ATST)技術幾乎與衛星技術本身同步發展起來。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在政治、軍事、科技領域邁進航天時代。此後,各主要軍事大國都意識到航天技術在軍事方面應用的潛力,積極發展自己的軍用衛星,藉以推動本國空間軍事力量的發展。
衛星軍事應用通常被劃分為衛星戰場偵察監視、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冷戰結束後,經過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幾場現代戰爭,軍用衛星的這幾項功能不斷顯示出其重要性。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天兵天將」大顯身手,首開陸、海、空、天「立體戰爭」之先河。
然而,由於受到自身重量和軌道的限制,衛星本身是一個易受攻擊的「靶子」。這時,用於打擊、破壞敵人衛星的反衛星武器受到重視,它可以攻擊在軌道上運行的各種衛星,使其全部報廢、暫時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因而被稱為「太空殺手」。
蘇聯既是最早發展衛星技術的國家,也是最早發展反衛星技術的國家。早在1963年,它便實施一項反彈道飛彈和太空防禦計劃,最初的目標就是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
美國當然不甘落後,美國認識到衛星在軍事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並於1959年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實施了自己的反飛彈和反衛星計劃,以反制蘇聯的地球軌道炸彈。但這個時期的制導系統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存在「制導不精確」的缺陷。1985年,美國在發展反衛星技術方面有了更大的野心,美國計劃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雷射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為它的多層次反彈道系統,把彈道飛彈摧毀於外層空間,並「順手牽羊」地摧毀各種航天間諜器。這一計劃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戰」。
在整個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運用各種當代最先進的武器摧毀敵方的衛星。冷戰結束後,這一技術早已衝破「兩極博弈」的範圍,早已被多國利用起來。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擁有反衛星武器,而澳大利亞、以色列在內的一些國家出於自身利益都在試圖發展自己的反衛星武器系統。
「反衛星武器對奪取『制天權』能發揮重要作用,」著名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稱,在太空有了軍用衛星之際,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也就開始研發相應的反衛星武器,畢竟太空的軍事偵察、通訊、導航等衛星對其他國家是一大威脅,只有把這些衛星打掉才能讓自己的國家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衛星的依賴越來越重,這些衛星對地面構成的威脅已經從之前的防禦性轉向了進攻性,如果要想遏制這些國家的強大軍事能力,就有必要對其嚴重依賴的衛星系統予以清除。畢竟未來的爭奪戰已經成為奪取「制天權」的戰場,只有通過多種反衛星能力的建設,才能最終取得「制天權」的勝利。
軍情網總裁郭宣認為,反衛星技術具有優越性,讓很多國家躍躍欲試。他認為,通過這一技術摧毀別人的衛星,或者讓其衛星受到幹擾,無法發揮正常的偵察和監視功能,這時,別國的衛星就成了「瞎子」,致使高精武器失去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