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走在前列 全面開創」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解讀《山東省貫徹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的若干措施》,並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導報記者:我們注意到,《若干措施》中提出要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請問,目前我省的生態補償工作是怎樣開展的?有哪些具體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有什麼工作打算?
李學春答: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目的就是按照「汙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把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掛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各地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我省是較早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的省份,自2008年開始,先後在空氣、重點流域等領域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2019年,在系統總結前期實踐經驗基礎上,制定出臺了「1+6」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政策體系。具體內容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設立主要汙染物排放調節資金。根據各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汙染物年度排放總量,按照東、中、西部地區梯度遞減的標準,向各市徵收主要汙染物排放調節資金,並將調節資金與省級環保方面的資金共同建立「資金池」,統籌用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建立節能減排獎懲機制。根據各市4項主要汙染物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和單位GDP能耗情況,按照一定比例向各市返還調節資金。三是完善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根據各市主要大氣汙染物平均濃度和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同比變化情況,地表水環境質量同比變化和水質達標情況,自然保護區管護成本和違法違規問題整改情況等,分別實施大氣、地表水、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政策。
政策實施兩年來,成效非常顯著,省級向各市清算收取主要汙染物排放調節資金62.2億元,返還49.4億元,下達空氣、地表水、自然保護區等生態補償和排汙強度排名掛鈎獎勵等汙染防治重點工作資金26億元。生態補償機制充分發揮了財政政策激勵約束的雙重作用,讓汙染物排放總量小、生態環境改善大的地區少繳納調節資金、多獲得獎勵資金;讓汙染物排放總量大、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多繳納調節資金並追加賠償資金。2019年,我省汙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9大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4項,今年以來,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優良水體比例等各項指標繼續呈向好態勢。在省級政策的帶動引領下,濟南、煙臺等市也制定出臺了相應的生態補償辦法,進一步將考核獎勵機制延伸到區縣,形成「省、市、縣」三級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態勢。
下一步,省財政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照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要求,繼續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一是結合財政獎勵機制運行評價結果,於今年年底完成現行「1+6」財政獎補機制修訂工作;二是進一步拓寬生態補償範圍,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加快工作進度,儘快制定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形成「1+7」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三是加強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推進建立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成熟一個出臺一個,逐步形成「1+N」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資金保障。
山東鄉村廣播記者:焚燒秸稈對空氣品質有很大影響,我們注意到,夏秋兩季我省加強了秸稈禁燒工作,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宋繼寶:我省是農業大省,每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很大,焚燒農作物秸稈,PM2.5濃度瞬間可達上千微克/立方米,如果再疊加不利氣象條件,將會加重重汙染天氣的影響,延長重汙染天氣持續的時間。此外,在機場、高速公路等重點區域周邊焚燒秸稈還將嚴重影響交通安全。前些年,就曾發生過在機場附近焚燒秸稈,產生大量濃煙,導致影響飛機起降的事件。
從法律層面上,國家的大氣汙染防治法和我省的大氣汙染防治條例都對禁止露天焚燒秸稈作出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明確,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山東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明確,對露天焚燒秸稈或者在禁止區域內露天焚燒樹枝、落葉等產生煙塵汙染的物質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監督管理部門要依法責令改正,並可以處責任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秸稈焚燒既影響環境,又觸犯法律,絕不是一件小事。今年以來,我省已發生23起秸稈焚燒事件,當事人均被依法查處。
秋冬季是大氣汙染擴散條件差、霧霾多發的季節,兩天的重汙染天氣,就會將一個城市PM2.5的年均濃度拉高1個微克,一兩次重汙染過程就可能抵消全年的努力。
秋收持續時間較長,秸稈禁燒任務艱巨。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等有關部門,持續嚴控秸稈焚燒,也真誠希望記者朋友們廣泛宣傳呼籲,進一步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山東綜合廣播記者:秋冬季是重汙染天氣高發季,請問,我省在重汙染天氣應急工作中,如何統籌做好經濟發展、民生保障與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宋繼寶答:今年的採暖季即將開始,採暖季期間,大氣汙染物排放量較大,靜穩天氣較多,容易形成霧霾,影響群眾正常生活。我們必須採取應急減排措施,既要保證群眾溫暖過冬,也要保證大氣環境質量不反彈。為此,我省將繼續實施差異化分級管控措施。
一是堅持分類別差異化管控,保基本民生。修訂了《山東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把涉及居民供電、供暖、承擔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險廢物、疫情防控物資生產等保民生的企業,納入民生保障類企業管理,在重汙染天氣應急中不用實施停產措施。
二是堅持分績效差異化管控,保減排效果。根據生態環境部《重汙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技術指南》),將績效分級重點行業由15個增加至39個,指標評定分A、B、C、D四個等級。A級企業為國家標杆企業,在重汙染應急期間可以不停產限產,自主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為省級標杆企業,在重汙染應急期間可少實施減排;C級和D級企業在重汙染應急期間按照《技術指南》規定加大減排措施力度。我廳配套制定了《山東省重汙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管理規範(試行)》,指導各市做好重點行業企業績效等級申報和審核工作。
三是堅持分行業差異化管控,保重點項目。堅決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將涉及外貿出口、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的企業納入保障企業清單,在重汙染天氣應急期間不用停產。省級以上重點建設工程在嚴格落實揚塵汙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不要求全面停工。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