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寨村位於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境內,在岷江上遊,是羌族入川以來世代聚居的地方。而羌族曾是生活在中國西部的遊牧民族,從先秦時開始向東向南遷移,直至在中原安定下來,而蘿蔔寨村便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雲朵上的村莊」,其離汶川大約10公裡,是去九寨溝的必經之路,也是觀賞岷江大峽谷最好的地方,是一個夏季旅遊避暑的勝地。
來到蘿蔔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城牆,那牆是用黃泥製成的。推開那扇古老的大門,才算真正地進入了蘿蔔寨村。在這個寨子裡轉了一圈後,你就會發現整個寨子是按照城池的構造來建造的。羌族是從戰國時期開始向中原遷移,直至漢朝才在此安定下來,其中經歷了多少戰亂,可想而知。所以寨子裡的村民為了保護自己,將他們居住的地方建造成了城池。寨子裡房子緊挨在一起,錯落有致,路都是相通的,沒有死胡同。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大致就是這樣的形狀吧。
別看這個寨子古老,他們也有自己的逃生工具。推開一扇古樸而厚重的木門,來到村民家裡,看到了被當地人稱為逃生工具的獨木梯。它是由一根完整的圓木鑿制而成,呈階梯的形狀,一層可以放下一隻腳的前腳掌。爬上這種獨木梯,需要手腳靈活且速度要快。當外族人入侵時,村民們通過獨木梯到達房頂後,將梯子拿走,這是為了防止外族人抓住他們,逃出去才能告訴整個寨子敵人入侵的消息。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的很令人敬佩啊!這裡有一座名為黃泥碉的碉樓,顧名思義,該碉樓就是由黃泥製成的。該碉樓在汶川地震前有28米高,是用來防禦和戰鬥的,它上面的小孔用於射擊。這碉樓雖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在當時很好的保護了寨子安全,守衛著寨子裡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安全。
該地曾有過好幾個名字,這些名字的由來也都非常有趣。其坐落於峽谷半山腰,因從空中看,恰似振翅欲飛的鳳凰,故而有了「鳳凰鎮」這個別名。到了清朝中期,這裡商業非常的繁榮,不但擁有自己的保衛力量,還把周圍的九個羌寨聯合起來。當時這些寨子的總首領為王千總,為了顯得更有氣勢一點,他將鳳凰寨又改名為老虎寨。但好景不長,王千總擁兵自重,拒絕繳納賦稅,被當時的皇帝派人圍剿,最終該地的士兵們都像砍蘿蔔似的被砍了,所以「蘿蔔寨村」這個名字也由此而來,令人扼腕嘆息。
在寨子裡閒逛,經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坐在一起綴花,綴花就是繡花的意思。她們閒來無事,就要繡上幾針,時間就在這一針又一針中不斷流逝。該鎮有個有趣的習俗,叫做喝咂酒。在祭祀祖先或走親訪友的時候,會開上一壇青稞酒,按長幼尊卑輪流喝酒,在青稞酒酒裡不斷加入開水,一直到水沒有味道,有時候喝酒還要計時,增加其趣味性。這寨子裡的這些習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如同這寨子一樣,歷史悠久而古樸依舊,每天都是這寨子的新生,每天都以嶄新的面貌面對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