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線嚴重影響生命 大氣層才是關鍵庇護

2021-01-18 浙江科技新聞網

 北京時間11月29日消息美國太空網報導,神秘的宇宙射線從外太空持續炮擊地球,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能量粒子可能會限制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在外來行星上的存在。自一個多世紀前首次被發現起,宇宙射線就一直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這些帶電亞原子粒子以近光速的速度穿過太空,有些粒子的能量竟然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能夠產生能量的1億倍。宇宙射線被認為是原子核,周圍的則是質子,或者氫原子核。

  圖1當高能量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頂部,就會產生高能粒子流。

  大多數宇宙射線都是原子核:其中大多數都是氫原子核,而其它的則是更重的元素。儘管很多低能量宇宙射線來自太陽,但高能量宇宙射線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謎,也是很多科研的對象,這張圖片展示了高能量宇宙射線產生的粒子流。

  圖2暴露在輻射下對DNA的損害的演示圖。

  當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它們會產生其它粒子流,包括μ介子,比自己的「表兄」電子更重的粒子。有些粒子能夠到達地球表面,潛在的摧毀陸地和海洋的生命——μ介子甚至能夠穿透地下幾百英尺。

  科學家調查了宇宙射線將如何影響遙遠外來行星的可居住性。在過去的20年間,天文學家利用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發現的上百顆系外行星提出了某些行星上或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們的興趣集中在位於可居住區的行星,後者能獲得足夠的熱量以保證水呈液態而非凍結——在地球上,存在液態水的地方幾乎就一定存在生命。

  科研人員推斷稱一顆行星接受到的輻射程度能夠幫助決定自身的可居住性。與受到恆星發出的輻射相比,行星受到的星際宇宙輻射相對要少的多,宇宙射線的平均能量比恆星光子和質子的能量要高得多,這使得它們成為關注的焦點。

  「如果輻射量太大,那麼生命將不復存在,」研究作者、藍色大理巖科學學院的物理學家迪米特拉·阿特瑞(Dimitra Atri)這樣說道。藍色大理巖是由全世界科學家網絡組成的非盈利科學院。

  科學家將研究關注於兩個可能影響行星受到的宇宙輻射量的因素——自身磁場的強度和大氣層的厚度。「當我思考火星和地球時,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火星和地球是宇宙鄰居,為什麼地球上有繁榮旺盛的生物圈,而火星,至少表面沒有這樣的生物圈,原因是什麼?」阿特瑞說道。「主要的因素是火星有高含量的輻射——它的大氣層幾乎可以忽略,與地球大氣層相比真的非常非常小,同時它沒有行星磁場,無法防護星系裡無所不在的宇宙射線。因此我非常好奇介於這兩個極端場景之間的中間場景。」

  圖3藝術家描繪了臨近的伽馬射線爆發撞擊了地球。

  高能量的光子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了二氧化氮的棕色雲。研究人員模擬了不同的行星,從沒有磁場到具有與地球磁場相似的,以及具有與地球大氣層相同厚度的大氣層,和厚度只有1/10的大氣層。「我們知道地球的磁場保護了我們不受到有害宇宙射線的傷害,我們認為磁場是控制行星地表輻射量的主要因素。」阿特瑞說道。

  意外的是,「我們發現在決定行星輻射量的問題上,行星大氣層的厚度其實是更加重要的因素,」阿特瑞表示。「如果你完全移除地球的磁場,那麼受到的輻射量將增加兩倍,這是個不小的數值,但它產生的效應相對較小,且對人類自身並不會有任何明顯的效應。然而,如果你保留地球磁場但減少地球大氣層至1/10,那麼所受到的輻射將增加兩個數量級以上。」

  圖4地球磁場庇護保護我們不受宇宙輻射的傷害。

  紅矮星附近的行星常常被認為是搜尋外星生命的主要目標,因為這種相對暗淡的恆星在宇宙中非常常見,大約組成了所有恆星數量的80%。理論計算表明位於紅矮星可居住區的行星更可能有較弱的磁場,尤其是那些所謂的超級地球——質量是地球質量10倍以上的多巖石行星。天體生物學家擔心這些微弱的磁場導致它們不再成為搜尋生命的最佳候選者,然而最新的發現表明微弱的磁場可能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未來的研究將檢測增加的輻射將如何影響生命的進化,阿特瑞說道。「大多數對輻射效應對生命影響的研究主要是將有機體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下,觀察它們是否被殺死,但我認為系統的研究應該是逐漸增加微生物接受到的輻射量,以顯示它們在接受到大量宇宙射線的環境裡是如何進化的。」

  阿特瑞和他的同事B·哈裡哈蘭(B. Hariharan)以及珍-馬賽厄斯·格裡斯邁爾(Jean-Mathias Griessmeier)將他們的研究發表在10月的天體生物學期刊上。

相關焦點

  •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
  • 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有多大?它能穿透1000公裡的大氣層嗎?
    對人的血肉之軀來說宇宙射線太可怕了,但是對科學家來說,這些射線帶來了豐富而又珍貴的宇宙信息。宇宙射線對地球的物質演化也很重要,它們誘使地球外層大氣發生核反應,產生所謂的「宇宙成因核素」,影響著地球大氣圈乃至巖石圈的物質組成。不知不覺間,宇宙射線已經陪伴了地球45.5億年,而人們研究宇宙射線的歷史才不到100年。
  • 宇宙射線或決定了生物手性
    一切要從宇宙射線講起:它是一種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最終撞擊大氣層生成一系列二次粒子的不帶電子的原子核。這些粒子與早期的生物體作用後,就會產生我們如今看到的手性。該理論如果被證實,不僅能解決手性之謎,還能為我們尋找地外生命提供線索。明確地說,我們當然不是第一個將同手性現象與弱相互作用聯繫起來的團隊。
  • 以「手機探測器」追蹤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的粒子能量達到了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室粒子能量的10億倍,高能粒子通過撞擊地球大氣層激發出巨量的「粒子浴」,好似雨霧飛舞的射線粒子主要由繆子、電子和光子構成,它們覆蓋了地球的廣闊區域。科學家在數十年之前發現了宇宙射線,然而,對超高能宇宙射線的發現非常稀少,科學家沒能說明高能射線的具體來源。
  • 宇宙射線或可解釋為何地球生命偏愛右旋DNA
    來源:新浪科技宇宙射線粒子與手性生物分子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相互作用,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完全依賴於右旋的DNA和RNA螺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科學家花了20多年才確定DNA雙螺旋是右旋的,但為什麼如此?一項新研究認為,在生命誕生初期,宇宙射線可能賦予了右旋的DNA某種演化優勢。
  • 什麼是宇宙射線以及它們來自何處?
    圖解:維克託·赫斯——發現宇宙射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發現在4600米(15000英尺)高度的電離率比在地面上的電離率高几倍,如此高的電離率只能解釋為:有一個從上方強烈衝擊著地球大氣層的「輻射源」存在。進而,宇宙射線被發現了。什麼是宇宙射線?
  • 宇宙射線是個什麼鬼?
    地球上有生命、有水流、有構成細胞的蛋白質、還有大量的氧氣,在已知的宇宙裡似乎再沒有其他地方擁有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樣了。這很符合「我們生來與眾不同」這種傳統看法。在幾顆衛星上發現液態水,又在星雲和彗星上找到幾種胺基酸,給了這種「地球島」想法重重一擊。但這還只是修正我們認知的第一步。
  • 被宇宙射線照射的話會發生什麼?科學家深入研究,最終給出答案
    說起宇宙射線,很多人都會說這會讓生命蕩然無存,可見其中的恐怖性。那麼究竟這種傷害是瞬間性的還是慢性的呢?而其中如果被其射中,那麼又是一種什麼感受呢?這個問題相信暫時還沒有人能夠回答,不過我們可以猜測一下,如果被宇宙射線擊中,究竟是瞬間消失,還是猶如疾病纏身,慢慢的失去。
  • 大氣層拯救了地球無數次?細數地球大氣層的作用!
    但是你們知道嗎,大氣層除了供給人呼吸所必不可少的氧氣之外還有很多的作用,大氣層甚至無時無刻不在「拯救」地球!,阻礙地球能量向外輻射,從而保持地球溫度的穩定,這樣我們的晝夜溫差才不會那麼大,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創造了穩定的條件!
  • 火星大氣不足地球大氣層1%,為什麼上面卻還有雲朵?
    地球的大氣層十分奇妙,它的厚度足以延伸到60萬公裡之外,就連月球也難以擺脫它的包圍。而正因為有大氣層的存在,地球才能夠躲過高強度的宇宙射線,地表也能夠保持生命生存的適宜溫度,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氣也來自大氣層。
  • 火星生命可能在地下!致命的宇宙射線,反而可能孕育了火星生命
    比地球極端環境還極端的火星,加上足以致死的宇宙射線,可能未必會「狼狽為奸」,反而會「負負得正」,給生命提供一個生存的空間。因此,前不久才有科學家發表論文稱:即使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也比火星表面宜居,因此,火星表面不會有生物的存在。
  • 地球生命為什麼多是右旋DNA?科學家:這與宇宙射線脫不了關係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筆者:三體-小遙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對自己才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這就像探索一個微型宇宙一樣複雜,僅僅確定DNA的結構就花費了人們20多年的時間,其中的艱辛程度可見一斑
  • 尋找譜系源頭: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將探索宇宙射線的起源
    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海拔為4410米的海子山上,總投入為12億人民幣(1.8億美元)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建設當中,預計2020年開始工作。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敏感的宇宙射線觀測平臺之一,此站將用於探索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宇宙射線源於外太空的粒子,它們通過加速達到的能量比最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還要大。
  • DNA螺旋方向的右手偏向性,可能跟宇宙射線有關
    但是,直到2018年她成為卡夫利(Kavli)粒子研究所的訪問學者時,在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她遇到了天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研究所前所長羅傑·布蘭福德(Roger Blandford),格洛布斯才對宇宙射線如何影響生命進行了思考。
  • DNA螺旋方向的右手偏向性,可能跟宇宙射線有關
    該理論發表在5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並沒有解釋生命如何獲得其當前的偏向性的具體細節,但該理論確實斷言,陸地生物的DNA和RNA的形狀並非偶然。我們的DNA和RNA螺旋形狀可能跟宇宙射線的意外影響相關。
  • 今晚宇宙射線來襲務必關手機?純屬謠言
    :1、地球大氣層和地球磁場是人類的兩大保護傘,大部分宇宙射線粒子被阻隔在外。2、仍有部分宇宙射線會達到近地空間,不過他們與中高層大氣相互碰撞,產生的二次粒子對人體輻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3、宇宙射線會影響手機通信,但不會通過手機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要注意不法分子利用「宇宙射線」的老舊謠言實施詐騙。
  • 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
    所謂火流星,其實是質量較大的流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劇烈燃燒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事實上,這種壯觀的現象,在其他行星上也能看到。因為不只是地球,其他一些行星也有大氣層。       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謎團重重,不可思議的超高能宇宙射線
    圖解:奧地利科學家維克多·赫斯(圖源:wikipedia)幸運的是,一些超高能宇宙射線偶爾會傾瀉到地球上。這些射線進入大氣層時會與大氣分子碰撞,這些大氣分子又和其他粒子碰撞,產生直達地面的級聯效應。最終會導致一場在地球表面範圍寬達5千米的粒子簇射。多虧了阿根廷皮埃爾·俄歇天文臺和美國猶他州望遠鏡陣列,我們得以探測到這些簇射並從中提取宇宙射線的有關信息。
  • NASA的新型宇宙射線模擬器是邁向月球和火星的一小步
    當這些銀河系宇宙射線照射時,有時這些粒子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並產生次級粒子。但歸功於我們大氣層(和地球磁場),它們對地球上的人類健康並沒有構成巨大的威脅,但是在太空卻是另外一回事。在太空中,暴露在太空輻射中會破壞人類的DNA,對大腦造成破壞,並可能影響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我們對宇宙射線對太空人的影響仍然知之甚少。
  • 找到4個可能「庇護」外星生命的K型恆星,新生命有望被發現?
    在科學中,對於地外生命來說,人類還是沒有任何發現的,至少從如今在已有的地外星球探索來看,是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所以到底什麼星球上面存在生命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最近又有關於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消息了,這是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發現。根據科學報告顯示,科學家們確定了4個可能「庇護」外星生命的「K型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