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11月11日,北金牛座流星雨即將到來,這個以擁有高比例火流星而聞名的流星雨,曾在2015年給人們帶來火流星的觀星盛宴。

       所謂火流星,其實是質量較大的流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劇烈燃燒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事實上,這種壯觀的現象,在其他行星上也能看到。因為不只是地球,其他一些行星也有大氣層。

       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行星大氣層這樣產生

       什麼是行星大氣層?「一般而言,行星大氣層通常是指包裹著固態行星的固體包絡構造的大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介紹道。

       固態行星表面大氣的產生,根源是其自身存在或可以生成揮發性的物質。平勁松進一步解釋道,這些揮發性物質可能是在行星形成之初的吸集、聚合過程中,外圍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也可能是行星內部升溫導致不斷析出、噴出氣體,如火山活動等產生的;另外,還可能是表面物質被太陽照射時所產生的。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此前探測發現,金星上有著大量的火山活動。因此我們推斷,金星表面濃密的大氣源自其內部不斷發生的火山爆發活動。」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劉勇以金星為例說道。

       行星大氣層,通常包括多層厚層結構,以及各層之間存在的薄層過渡層。各層內部還存在次級別的層次。擁有大氣層的行星,其大氣自下而上密度越來越低,但總的氣體含量或質量一般處於動態平衡。

       「按照整體的帶電特性,行星大氣層可分為兩個主要的層次,即位於底部的中性層和之上的電離氣體層。中性層厚度小,約幾十千米,電離層厚度一般在數百到數千千米。」平勁松指出,生物圈通常位於中性層的底部,而近期發現的金星大氣中存在磷化氫的高度達到了50千米,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值得進一步探索。

       太陽系內,行星頂部或上部大氣受到太陽光的紫外線和X射線照射後,處於量子態的氣體分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脫離氣體分子,發生電離。由中性氣體分子、帶正電的離子和電子混合形成了等離子體,成為電離層。由於太陽輻射相對處於穩定狀態,存在氣體層的金星、地球、火星儘管氣體密度差異巨大,但它們的大氣層上部吸收的總太陽紫外線和X射線輻射能量差異不大,因此其電離層電子密度比較接近。

       留不住、生不成=沒有大氣層

       對於存在著磁場的地球而言,在電離層的上部,還存在幾乎完全電離的氣體磁層,厚度可達數萬千米。

       火星也有大氣層,但和地球相比,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在劉勇看來,地球磁場的束縛功能在防止大氣逃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行星大氣逃逸的過程也是科學家非常關注的問題之一。事實上,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氣逃逸的現象。但兩者大氣密度差異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地球有著內稟磁場,形成的磁層就像『保護罩』一樣,能夠有效防止大氣的逃逸。」劉勇分析道。

       同樣,平勁松也認為,一些行星大氣之所以沒有沉積到表面,也沒有完全逃逸,最終形成了行星大氣層,得益於行星中心引力、磁場的束縛與分子運動狀態和外部輻射幹擾的動態平衡。

       然而,並非所有的固態行星都擁有大氣層。為什麼有些行星有大氣層,而有些卻沒有?

       從行星演化和大氣層來源來看,有大氣層的行星通常自身內部擁有充裕的揮發性氣體來源,以及使得氣體可以揮發出來的能量注入;同時,還要保持氣體逃逸、沉降速度與新生成的速度達到動態平衡。

       「沒有大氣層的行星,主要原因可能有兩種。」平勁松分析道,一種是完全意義上的巖石行星,無法約束住其產生的氣體,耗盡了外層的揮發性成分,同時其內部能量和外部注入能量不足以分解巖石而產生新的揮發氣體;另一種是遠離太陽以及中心恆星的行星,其本身密度較低,不足以產生熱核反應,導致內部能量和外部注入能量不足以促成足量的揮發性物質脫離表面,即便這些行星在不斷產生氣體,但氣體的密度或總含量不足以形成可被探測到的大氣層。

       比如,月亮就是典型的巖石類行星體,儘管在月球上發現了水分子,但它並不存在由氣體構成的、嚴格意義上的大氣層。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水星由於距離太陽太近,太陽的輻射和潮汐作用早就徹底瓦解了水星可能存在的大氣層。

       為行星撐起「保護傘」

       對擁有大氣層的行星來說,大氣層在浩瀚宇宙中為它們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一方面,行星大氣層可以阻擋、減弱來自流星和彗星對行星的衝擊。這也是我們能夠安心欣賞火流星而不用擔心其對我們造成威脅的原因。密度、厚度足夠大的行星大氣層,其外部在成為電離層的過程中,可以遮擋大量來自太陽和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輻射和衝擊,以及紫外線和X射線的輻射等。

       「更為重要的是,在抵禦外部輻射的同時,行星的大氣層還起到了保護主要揮發分的循環平衡和適度存在。」平勁松舉例道,比如地球大氣保護了地球的水循環和氧、氮等適度存在;火星大氣保證了火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循環,正是這些活動的順利進行才讓行星固體表面得以長期穩定。

       劉勇指出,大氣層的存在,在維持地球表面溫度相對穩定、晝夜溫差變化相對較小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穩定、適宜的溫度,對生命的出現和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溫度過高過低,或者溫度變化劇烈,都不利於高等級生命的生存和演化。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氣層扮演了『溫度穩定器』的角色。有了大氣層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溫暖舒適,適宜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劉勇說道。

       此外,固態行星演化過程中穩定的演化也得益於能量平衡,即外部獲得的能量和向外輻射能量的動態平衡。在調節動態平衡的過程中,大氣層的穩定存在,對於這類大規模能量的吸收注入和向外輻射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氣中還藏著這些信息

       行星大氣層的存在,是行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行星科學研究的重要信息來源。對固態行星進行探測研究,一般比較難攫取到固體表面以下的物質,而探測行星大氣或獲取行星大氣物質,相對而言則要容易得多。

       研究行星大氣,不僅可以獲得大氣本身的物理、化學、動力學和氣候氣象學特性,還可以推演行星表面以下可能存在的動力學過程或者生物學過程。行星大氣的遙感與原位探索,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太陽系行星化學與早期原始階段的行星生物學信息。

       平勁松舉例道,通過比較行星學研究,在火星大氣中發現的甲烷,可能預示著火星表面之下存在依然活躍的微生物群落。而金星大氣中發現的磷化氫,也預示著那裡適當的大氣或表面環境,利於某種原始微生物的存在。對木星衛星和土星衛星的大氣探測研究,也可推斷其冰海洋之下,可能存在不同於地球上的異種微生物。

       「如果有大氣層的話,行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大,生命對穩定環境有著極高要求,大氣層在保持環境穩定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行星大氣的探測研究,對尋找可能存在的系外生命能提供重要線索。」劉勇認為。

相關焦點

  • 大氣層有多重要?沒有它就沒有生命,這是宇宙對地球的眷顧
    那麼,為何地球上會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呢?研究認為,這或許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簡單來說,大氣層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圍繞著星球的一層混合氣體。當然,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意味著,大氣層的出現和持續穩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金星來說,研究認為,金星上濃厚的大氣層就與金星上火山噴發有關。雖然現代研究認為,大氣層可以抵禦太空輻射,但是,並不是所有擁有大氣層的固態星球都適合生命孕育,因為大氣層存在後,固態星球是會否能留住大氣層,長期穩定的一路相伴下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並非所有行星的「標配」——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
    所謂火流星,其實是質量較大的流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劇烈燃燒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事實上,這種壯觀的現象,在其他行星上也能看到。因為不只是地球,其他一些行星也有大氣層。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
  • 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 並非所有行星的標配
    所謂火流星,其實是質量較大的流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劇烈燃燒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事實上,這種壯觀的現象,在其他行星上也能看到。因為不只是地球,其他一些行星也有大氣層。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 並非所有行星的「標配」
    所謂火流星,其實是質量較大的流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劇烈燃燒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事實上,這種壯觀的現象,在其他行星上也能看到。因為不只是地球,其他一些行星也有大氣層。 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比較行星學 | 大氣層或是宇宙對生命的眷顧,但並非所有行星的「標配」
    行星的大氣層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哪些結構?為何有的行星有大氣層,有的行星卻沒有?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的相關專家。什麼是行星大氣層?「一般而言,行星大氣層通常是指包裹著固態行星的固體包絡構造的大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介紹道。固態行星表面大氣的產生,根源是其自身存在或可以生成揮發性的物質。
  • 大氣層或來源內部,上面真的有生命嗎?
    作者:文/鄧興菊在宇宙之中,天體的數量就不用說了,太多了,而唯獨有個天體比較特殊,那就是土衛六,因為它是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存在大量液體的天體,但是它並不是水而是碳水化合物。當然我們首先都知道,土衛六的大氣層也很特殊,主要含的就是氮氣,並且非常濃厚,這也是太陽系之中與其他衛星不一樣的情況,例如我們的月球,就如「光頭司令」一樣,什麼都沒有。土衛六的大氣層極為稠密而起還相對比較穩定,比地球的大氣層還厚,科學家們一直在想辦法清楚了解它的來源,可是只都是處於懷疑階段。
  • 人類在外白矮星大氣層中發現「生命配方」: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顆距離地球170光年的白矮星可能含有某些形成生命的基礎物質。這顆白矮星位於牧夫座,其大氣層中富含碳和氮,甚至有水的成分。研究者稱,這顆白矮星擁有的行星系統很可能與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十分相似,意味著生命形成的某些條件其實並不像以往認為的那麼罕有。
  • 宇宙射線嚴重影響生命 大氣層才是關鍵庇護
    當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它們會產生其它粒子流,包括μ介子,比自己的「表兄」電子更重的粒子。有些粒子能夠到達地球表面,潛在的摧毀陸地和海洋的生命——μ介子甚至能夠穿透地下幾百英尺。  科學家調查了宇宙射線將如何影響遙遠外來行星的可居住性。在過去的20年間,天文學家利用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發現的上百顆系外行星提出了某些行星上或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 金星大氣層中存在磷化氫,科學家分析其或是生命創造
    自從人類開始真正的太空探索之旅,尋找地外生命就成為吃瓜群眾最感興趣的部分,人們渴望著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發現生命存在,即使是簡單微生物也好。到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發現過任何地外生命,甚至是生存痕跡都沒有。
  • 人類或是宇宙中的唯一,太陽比大多數恆星都要平靜,利於生命出現
    宇宙是非常龐大的,而地球作為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顆星球,都能夠誕生生命,因此有科學家猜想在宇宙深處或許還存在著其他外星生命。不過有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人類或許是宇宙中的唯一。雖然人類當前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是人類當前的技術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也只是冰山一角,宇宙還是在不斷膨脹的,可想而知宇宙是有多麼龐大了,那麼為什麼科學家認為人類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呢?
  • 看見宇宙,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
    利維坦:我們從地球上觀看宇宙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大氣層中的大氣湍流與散射,以及會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這些因素都影響地面上望遠鏡做進一步的觀測。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讓我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看看浩淼美麗的宇宙。
  • 科學家提出新假說,外星生命像蒲公英一樣遍布宇宙,為什麼這麼說
    第二種觀點指出,地球生命來源於地外星球,它們或是小行星、彗星、隕石撞擊地球後帶來的。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有自己忠實的擁護者,而且這些擁護者都能夠拿出有力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因此地球生命起源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 研究: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
    據外媒CNET報導,銀河系中像地球這樣有活躍板塊構造的古老行星或是生命進化的最佳選擇。這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之一,他們利用計算機模型研究了銀河系中行星發展板塊構造的可能性,這有助於生命的進化。
  • 西方學者:上天太眷顧中國了!
    西方學者:上天太眷顧中國了!宇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空間,我們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隨著國家科技的不斷發展,對於宇宙的探索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關注,而來自於宇宙的隕石,一直都是人們研究的熱門話題,在我國青海,有一顆重達10噸的超級隕石降落在這裡,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目光。
  • 土衛六的大氣層發現奇怪東西,科學家:這裡將成為第二顆生命星球
    據報導,近日,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團隊,在土衛六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碳氫分子,這種分子很可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土衛六上非常有可能存在著生命,它或許會取代木衛二,成為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的第二顆生命星球。
  • 連續44年接收同一個宇宙信號,俄科學家:頻率極低,或是高級生命
    連續44年接收同一個宇宙信號,俄科學家:頻率極低,或是高級生命無線電波從1901年12月12日出現以來,一直被人類用於通訊,廣播,視頻等,在拉近世界距離的同時,也將我們推向一個新的時代!由於無線電在宇宙真空中或者空氣中,都是以光速傳播的,在航天通訊上也會用到!
  • 太陽系中的宜居星球已找到,存在海洋和大氣層,或許有生命!
    1657年的10月份,第1顆人造衛星進入到了外太空,打開了探索宇宙之路,人類真正走出了地球,才意識到原來兩者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別。星球之間的差距目前人類已經加快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系,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想要星際移民,畢竟在近幾年地球的環境出現了很嚴重的變化,如果持續惡化的話,未來人類很有可能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地球用了數10億年的時間進行演化,形成一個如此龐大的生態系統,人類還沒有誕生之前所有的資源都沒有機會被其他生物使用,直到人類出現後改變了這一切。
  • 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
    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方法,稱微生物生命實際上可以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生存數個世紀。如果這樣的假設被證明是真的,它可能會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如何以及在哪裡尋找宇宙中的生命。雖然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以及約800華氏度(426.7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但它的某些大氣層卻相當不錯。
  • 土衛六的大氣層發現奇怪東西,科學家:這裡將成為第二顆生命星球
    ,這意味著,土衛六上非常有可能存在著生命,它或許會取代木衛二,成為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的第二顆生命星球。而在太陽系之中,科學家們還是第一次在衛星的上面發現這種分子結構,它們存在於土衛六濃厚的大氣層之中,似乎將為人類揭曉生命的奧秘。針對這個發現,研究者還表示,從人類目前的科學所知來看,環狀碳氫分子是生命的必需分子之一,雖然它很小,但是它的存在,卻可以讓更多的東西出現。
  • 氣態行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嗎?大氣層有可能孕育奇特的漂浮生物
    我們知道,宇宙的行星分兩類,一種是像地球一樣的巖質行星,還有一種就是氣態行星,比如木星和土星。氣態行星沒有固態的表面,有著非常濃厚的大氣層,密度也比較大。對於像地球一樣的巖質行星來說,有龐大的巖質表面,有一定的大氣層,有腳踏實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