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宇宙射線以及它們來自何處?

2020-12-03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當瑪麗·居裡和亨利·貝克勒爾首次發現物質的「放射性」時,科學家們認為這僅僅是大氣電離 (電子從空氣分子中剝離) 的作用,是存在於地面巖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或大氣中的放射性氣體本身所產生的輻射而已。然後,另一位名叫維克多·赫斯(Victor Hess)的物理學家用綁在氣球上的三個靜電計做了一個實驗。

圖解:維克託·赫斯——發現宇宙射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他發現在4600米(15000英尺)高度的電離率比在地面上的電離率高几倍,如此高的電離率只能解釋為:有一個從上方強烈衝擊著地球大氣層的「輻射源」存在。進而,宇宙射線被發現了。

什麼是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是高能輻射的一種形式(包含原子核或高能質子),它們在我們的星系中傳播,也就是說,它們在銀河系、宇宙中廣泛傳播。宇宙射線可能是由太陽產生的,但大多數已知的射線起源於太陽系之外,並在整個星系中傳播。

圖解:宇宙射線——一名藝術家描繪了超大質量黑洞中心產生的宇宙射線。(圖片來源:WJ共享資源)

大多數銀河系宇宙射線(約85%)由氫原子的原子核(質子)構成,約12%的宇宙射線由α粒子(氦核)構成。剩餘的則是原子核和重原子電子。

當這些高能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原子核相互作用時,它們會產生二次粒子簇射,也被稱為「空氣簇射」。

空氣簇射

當宇宙射線與其他大氣原子核相互作用時,大氣中的電磁輻射和電離粒子(如電子、光子和介子)就會發生廣泛的級聯(有時會到達地表)。

圖解:空氣簇射_藝術家描繪的1TeV質子撞擊地球表面以上20公裡的大氣層所產生的宇宙射線空氣簇射。

(圖片來源:迪諾伊/WJ共享資源)

1937年,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奧格爾發現,當宇宙射線與大氣層中懸浮的粒子發生碰撞會產生如此大量的空氣簇射。

宇宙輻射的量在南極或北極附近達到最大,所以如果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經常在這些區域(輻射源)工作,他們會經受更多的宇宙射線。

在發現宇宙射線之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實際上是γ射線,是放射性衰變的結果。直到20世紀30年代,一系列的實驗才證明了宇宙射線大部分是帶電粒子。接著在1954年,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羅西宇宙X射線小組收集了第一批大量的空氣簇射樣本。

圖解:宇宙線對能量的分布。

宇宙射線的分類

科學家將宇宙射線分為四大類。

反常宇宙射線

它們是低能宇宙射線,來自於不受太陽風(太陽大氣層中釋放的帶電粒子流)影響的日球層鞘(遠超出冥王星軌道的氣泡狀空間區域,也就是太陽系的邊緣)。

圖解:太陽宇宙射線——圖片來源:NASA

人們認為當日球層鞘中的電中性原子電離和加速時,就會產生反常宇宙射線。有趣的是,當旅行者1號探測器經過日球層鞘時,並沒有檢測到這種粒子加速的存在。

圖解:日鞘區域——這張圖片顯示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的位置。

旅行者1號現在已經離太陽非常遠了,並已到達日鞘區域。在這裡,星際氣體和太陽風開始混合。(圖片來源:Walt Feimer / NASA /維基共享資源)

銀河系宇宙射線

通常簡稱為GCR,從外部進入太陽系,但一般是形成於太陽系內。航天科學家認為這些類型的宇宙射線是強大的超新星的產物。

圖解:銀河系宇宙射線——一些銀河系宇宙射線與星際介質作用產生γ射線。這是高能伽馬射線實驗望遠鏡全天巡視伽馬射線的圖像。

有人提出在超新星爆炸之後,粒子在氣體殘留物中反覆彈跳,加速形成宇宙射線,直到達到某種程度散入銀河系。

太陽宇宙射線

太陽宇宙射線泛指大量的宇宙射線,它們來自太陽系的中心恆星——太陽。這些射線大部分只是能量相對較低的質子,從太陽表面的強磁場獲取能量。

超高能宇宙射線

顧名思義,就是具有極高動能的宇宙射線粒子。這些粒子極其罕見,天文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其來源。

圖解:阿根廷的皮埃爾·奧格爾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研究超高能宇宙射線,這是落在地球上的宇宙能量最高的粒子。

位於阿根廷的國際宇宙射線觀察站,皮埃爾·奧格爾觀測站已經成立,旨在探測超高能宇宙射線,解開宇宙射線的起源和存在之謎!

參考資料

宇宙射線—WJ百科

空氣簇射(物理)—WJ百科

超高能宇宙射線—WJ百科

反常宇宙射線— NASA’s Cosmicopia

宇宙射線—詹姆斯·肖伯特(俄勒岡大學)

宇宙射線來自爆炸的恆星——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史丹福大學)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ciab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射線是什麼?宇宙射線來自何處?
    赫斯在高空發現的宇宙射線也向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謎,地球上的放射性礦物質,比如鈾,它們的放射性來自於原子的裂變,但宇宙射線具有不同的性質,它們的能量更強大
  • 宇宙射線是個什麼鬼?
    忽視這些永不停止地、來自於遙遠天體的物質碎片未免愚蠢。雖然它們仍然是令人費解的迷,但我們認識它們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故事。這幅圖展示了在超新星爆發中核聚變形成的較重的原子如何衰變成次級原子。這個過程常伴隨有宇宙射線的產生。宇宙射線粒子雖然名為射線,卻是攜帶能量的輻射性粒子。
  • 超高能宇宙射線來襲,讓我們細數它的奧秘
    不管它是什麼、來自哪裡,它可能是任何能量為1018~1020eV的粒子。已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能產生最高能量為1013eV的粒子,而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能量比地球上人類使用粒子加速器所能產生的要高百萬倍。簡而言之,超高能宇宙射線是有史以來人類發現的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粒子。
  • 北極光的完整指南:在何處,何時以及如何發現它們
    北極光的完整指南:在何處,何時以及如何發現它們由Independent Digital News&Media Limited提供他們是大自然中最令人驚嘆的景點之一 - 橫跨北極天空的壯觀天體舞蹈,其中包括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旅行者的清單。
  • 謎團重重,不可思議的超高能宇宙射線
    超高能宇宙射線(UHECRs)是宇宙中最有活力最稀有,同時也是最神秘的粒子之一。班傑明·斯庫塞在本文中說明了宇宙射線之謎是如何不斷挑戰我們對高能物理的認知的。在遙遠宇宙某處,某些物體正在產生能量巨大的粒子。無論它們是什麼,無論它們來自哪裡,這些粒子可以是能量在到電子伏之間的任何物質。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當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種微小的粒子正以每秒數以萬計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當然,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們是一群非常孤僻的粒子,懶得跟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打交道。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以「手機探測器」追蹤宇宙射線
    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能夠追蹤宇宙射線的手機應用程式,以此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網絡,以手機為載體的網絡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智慧型手機連成一體,一旦宇宙射線到達我們的地球,科學家即刻獲取宇宙射線的相關信息,智慧型手機用戶將射線信息自動上傳到網站。
  • 宇宙射線或決定了生物手性
    一切要從宇宙射線講起:它是一種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最終撞擊大氣層生成一系列二次粒子的不帶電子的原子核。這些粒子與早期的生物體作用後,就會產生我們如今看到的手性。該理論如果被證實,不僅能解決手性之謎,還能為我們尋找地外生命提供線索。明確地說,我們當然不是第一個將同手性現象與弱相互作用聯繫起來的團隊。
  •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
  • 天文學家發現地球接收的超高能宇宙射線多來自銀河系外
    通過對地球接受的宇宙射線中的最高能級的3萬多次超高能宇宙射線分析表明,其中大部分超能粒子並非來自銀河系中心的星空。根據研究結果繪製的超高能宇宙射線分布方向渲染圖儘管這項發現並未解釋這些超能級粒子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但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為相關研究的後續指明了方向,這些宇宙射線來源的方向的星空中有一個已知的超級星系簇,但具體來自哪個準確的星系並未明確
  • 超高能宇宙射線被證實來自銀河系外,能量遠高於人工加速粒子
    位於阿根廷的皮埃爾·奧傑天文臺終於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自然界中最具能量的粒子來自銀河系以外。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存在這種可能性,但直到今天才證實了這一點,即那些地球上探測到的超高能宇宙射線不是來自銀河系內,而是源自銀河系之外的遙遠星系。「這是第一次,我們有證據證明最高能量的宇宙射線是來自銀河系之外的。」
  • 歐洲發現致命的放射性粒子 尚不知它們來自何處
    今年1月份,歐洲各地的空氣品質站檢測到放射性碘-131的痕跡——但科學家還未能確定這種顆粒來自哪裡。挪威首次記錄到碘-131的痕跡,現在波蘭、捷克、德國、法國和西班牙也發現了這種物質的痕跡。但科學家還未能確定這種顆粒來自哪裡碘的這種同位素的半衰期只有8天,表明該顆粒必然是在最近某個事件後進入了大氣中。挪威輻射保護局(NRPA)表示,根據該顆粒的運動模式,它們可能來源於東歐。
  • 在宇宙射線中,那些擁有極高能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是怎麼來的?
    所謂的宇宙射線是指來自宇宙中攜帶較高能量的亞原子粒子流,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那些擁有靜止質量的粒子,而非沒有靜止質量的光子。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射線中,大多數是由質子組成,這部分佔據了大約90%,還有9%是氦原子核,另外將近1%是比氦更重的原子核(又稱高原子序數和能量的離子,簡稱HZE粒子)。
  •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2014年9月18日,丁肇中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 超高能宇宙射線是來源於銀河系外的
    因為它們有電壓,宇宙射線因穿越銀河系的磁場而偏轉。這一過程正如穿透濃霧的隨機散落的光線,從而否定了所有關於宇宙射線來源於哪裡的論述。因此,地球上被探測到的宇宙射線均等地來自於各個方向。這讓天文學家不禁疑問銀河系內的原子是否加速或者它們是否來源於銀河系外。
  • 宇宙射線嚴重影響生命 大氣層才是關鍵庇護
    宇宙射線被認為是原子核,周圍的則是質子,或者氫原子核。  圖1當高能量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頂部,就會產生高能粒子流。  大多數宇宙射線都是原子核:其中大多數都是氫原子核,而其它的則是更重的元素。儘管很多低能量宇宙射線來自太陽,但高能量宇宙射線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謎,也是很多科研的對象,這張圖片展示了高能量宇宙射線產生的粒子流。
  • 南極1.6km冰下埋數千探測器尋宇宙射線來源
    這是上覆巨厚冰雪層壓力的結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深埋在南極洲廣袤冰雪之下的一臺「望遠鏡」將有望幫助科學家們確定來自外太空,不斷轟擊地球的宇宙射線和粒子究竟來自何方。  在過去的10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奮力設計並建造一個雄心勃勃的實驗裝置,以便搞清楚是何種機制產生了宇宙射線,以及一種名為中微子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難以捉摸,卻到處存在。
  • 尋找譜系源頭: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將探索宇宙射線的起源
    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海拔為4410米的海子山上,總投入為12億人民幣(1.8億美元)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建設當中,預計2020年開始工作。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敏感的宇宙射線觀測平臺之一,此站將用於探索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宇宙射線源於外太空的粒子,它們通過加速達到的能量比最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還要大。
  • 科學家發現神秘宇宙射線,來源不確定,正在快速前進!
    而今天是主角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射線,它又被稱為UHECRs即超高能宇宙射線。對於這個名字,相信大家肯定都非常陌生。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高能宇宙射線非常的神秘,同時非常稀少,因此人類科學家只收集到很少的高能宇宙射線。至今,我們還不知道高能宇宙射線詳細的結構,它從哪裡來以及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它不斷的加速運動。
  • 神秘的宇宙:太陽的能量來自何處?
    太陽的能量來自何處?太陽的能量來自何處?因為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人類能夠利用太陽的能量生存和發展。而在人類有史可查的漫長歲月中,太陽的光和熱都未見有絲毫的減弱,這是一件既讓人高興又令人費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