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大家科普颱風命名的由來前,先祝各方平安!
圖來自浙江在線
所以大家是不是跟小初一樣好奇——颱風的名字是誰取的?為什麼有時候叫「悟空」、有時候叫「山竹」,這次又叫「利奇馬」?
實際上颱風只是它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稱謂,而在印度洋地區,颱風被稱為風暴,在大西洋和東太平洋地區被稱為颶風。
歐美國家為颶風命名的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颶風既有名字,也有級別(比如1-5級颶風),一般是使用人名,並且是一個男性名字一個女性名字交替使用。近些年知名度最高的颶風就是安德魯和卡特裡娜。
而在亞太地區,2000年以前還沒有出臺統一的命名規則時,大家都是各叫各的,比如中國用編號來稱呼颱風,這就混亂了不是?也不利於相互交流研判。
因此1997年,在剛剛回歸祖國懷抱不久的香港,召開了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
大會決定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密克羅尼西亞、美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等14個受颱風影響的亞太地區成員國(地區)各自想10個颱風名字,由此形成一張由140個名字組成的《颱風命名表》,2000年起按序循環使用。
▲這張圖就是現在使用的命名表
看起來是不是很隨意,大家可以找找我們熟悉的山竹、利奇馬分別是泰國和越南提供的名字。
颱風的命名,多用比較「溫柔」的名字,是希望颱風帶來的影響也能夠溫柔一些。中國最初提出的10個颱風命名是:龍王、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
如果某個颱風給某個成員國家或地區造成了特別嚴重的損失,那麼它的名字極有可能會被移出命名表,以永久紀念這個特別暴躁的「壞」颱風。原本提供這個名字的國家或地區,再提供一個新名字做替補。
比如,2005年19號颱風龍王一路肆虐,在福建造成了74.78億元的經濟損失,導致近百人死亡之後,國際颱風委員會便將龍王從命名表中刪除,以海葵來接替它。而龍王是中國大陸提供的颱風名稱中最先退役的一個名稱。
怎麼樣?是不是漲姿勢了!記得把這個冷知識轉發到朋友圈給更多人科普噢~當然,希望這些名字都好好地待在命名表格裡,再也沒有被除名的一天!
來源: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