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該項禁令並無法阻止伊斯蘭人民對於金銀裝飾的喜愛,圖為一張埃及出土的13世紀馬穆魯克王朝的Hadith鍍金手稿(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為古蘭經鍍金手稿(攝於土耳其孔亞的梅烏納拉博物館)。起初,虹彩釉是一種玻璃裝飾工藝。在9世紀的伊拉克地區,虹彩釉被應用到陶器上,形成了Lustreware(虹彩陶器)。釉料中的銀元素呈現出黃、琥珀乃至褐色,銅呈現橙或紅色。
左圖為9~10世紀埃及製造的虹彩釉玻璃器皿(圖片來源於丹麥大衛收藏博物館)。同時,唐代「勝霜雪」的邢窯白瓷的傳播誘發了伊斯蘭陶工的競相模仿。
圖為出土於河北正定西邢家莊墓的唐代白釉瓷盤(攝於河北省博)。8世紀時,伊斯蘭陶工掌握了運用氧化錫釉讓陶器呈現白色乳濁質感。最晚至12世紀時,埃及陶工發展出了石泥胎陶fritware(又名stonepaste),這是一種由碎石英、碎玻璃和黏土製成的材料,矽質材料的加入降低了材料熔點,使其能在較低的溫度下被燒制。一直至18世紀歐洲人發現了中國高嶺土的秘密前,石泥胎陶都被伊斯蘭陶工用來製作潔白的坯胎(化妝土的作用),但石泥胎陶實際上算是一種介於陶器和瓷器間的「炻器」。
根據1301年喀桑陶工的記載,虹彩陶的製作工藝為:先塗敷一層白釉,入窯燒製冷卻後,用銅銀氧化物混合液繪製圖案後低溫二次燒制。 阿拔斯王朝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第一個世襲王朝),定都巴格達。自778至1258年間,國內數省及部落獨立,于波斯、中亞等地先後成立了法蒂瑪王朝、塞爾柱王朝、阿尤布王朝等。伊斯蘭陶瓷的生產中心也隨之從阿拔斯王朝的巴斯拉(伊拉克)發展至福斯塔特(今埃及)、拉卡(今敘利亞)、喀桑(今伊朗)、尼沙布爾(今伊朗)、大馬士革(今敘利亞)等地。 9世紀,大部分伊斯蘭地區(中亞至大西洋西岸)是阿巴斯王朝統治的,阿巴斯王朝主要時期的都城均位於巴格達,主流觀點認為巴格達及其周邊巴斯拉、薩馬拉等地區是虹彩陶的發源地。 由於禁止偶像崇拜,幾何、植物、書法的裝飾高度發達,成為伊斯蘭藝術獨特的關鍵元素。圖為9世紀伊拉克製造的多彩虹彩陶,繪製有幾何和植物裝飾圖案。(圖片來源sothebys.com)
其中無限重複的幾何圖案代表上帝不變的法則和真主阿拉的無限本性。穆斯林應該遵守嚴格的行為準則,包括:(1)宣布信條(念誦一個上帝的存在和安拉是上帝的使者);(2)每天以固定的儀式動作祈禱五次;(3)給予施捨;(4)齋月期間禁食(時間隨農曆而異);(5)一生至少前往麥加朝拜一次。 通常,偶像崇拜在伊斯蘭文化中是禁止的,甚至於對穆罕穆德——真主阿拉最後一個使者的崇拜也是一種褻瀆,唯一被允許崇拜的只有真主阿拉,在伊斯蘭教中經常提到的反對對人類和動物形式的描繪,但在世俗領域,這種表現形式在幾乎所有的伊斯蘭文化中都很盛行。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公元七世紀,隨著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向外傳播,新徵服土地上的具象藝術傳統深刻地影響了伊斯蘭藝術的發展。另外小會兒翻了下古蘭經,似乎古蘭經中並沒有明確禁止動物或人物形象的文字出現。
圖為10世紀伊拉克製造的單色虹彩陶,中央繪製有公雞。(圖片來源sothebys.com)人物動物肖像圖像大多以單色虹彩釉的形式出現,多彩虹彩陶更多繪製幾何、植物等圖案。另外,筆者認為似乎阿巴斯時期的虹彩陶大多內外側通常均繪有繁複密集的幾何圖案,這點與中國瓷器尚「留白」的審美情趣有著明顯的不同。
雖然幾何和植物裝飾在伊斯蘭世界可能已經達到了頂峰,但在古希臘、古羅馬和薩珊王朝時期,其形狀和複雜圖案的來源早已存在。伊斯蘭藝術家從古典傳統中提取關鍵元素並將其複雜化,從而創造出一種強調統一和秩序的裝飾新形式。 虹彩陶技術最初在伊拉克發展,後來在埃及和敘利亞復興。四、藝術的多元化時代
969年法蒂瑪王朝徵服埃及,973年立首都於開羅。法蒂瑪王朝的繁榮促進了裝飾藝術的復興,使開羅成為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附近的福斯塔特(老開羅)成為了陶器的主要生產中心。陶器發展出了一種更新穎、更雅致的風格。圖為11世紀埃及的單色虹彩陶,鳥是法蒂瑪虹彩陶器中比較常見的圖案。(圖片來源於丹麥大衛收藏博物館)
法蒂瑪時期陶器常出現畫家的籤名,如上圖,畫家將他的籤名「Muslin」寫在了右邊邊緣,這可能也表明這個時期陶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
圖為11世紀法蒂瑪時期的埃及虹彩陶(圖片來源於MuseumMNF)。
圖為10世紀阿巴斯時期繪有樂手的虹彩陶(圖片來源sothebys.com)。
似乎相比於阿巴斯時期,法蒂瑪時期的陶器的人物造型更加的生動精細,背景上的抽象幾何裝飾圖案也更加的多元化。圖為12世紀法蒂瑪王朝埃及製造的虹彩陶盤,中間畫著一隻鳥,周圍圍繞著有著庫法kufic字體銘文(圖片來源於alaintruong.com)。
Kufic庫法字體(稜角體)是以伊拉克城市Kufa命名的,10世紀左右,庫法體開始往更華麗乃至更難以解讀的方向發展,與其同時草書開始出現,似乎陶器上的文字裝飾也受此影響發生了風格的轉變。
似乎法蒂瑪時期陶器中人物動物肖像出現得更加頻繁,人物圖案的裝飾技巧更精細生動活潑,整體裝飾風格也較阿巴斯時期更雅致。這個時期出土的陶瓷似乎大多以單色虹彩陶為主,幾乎找不到完好的多彩虹彩陶遺存(搜了幾個博物館都沒搜到),其背後原因尚不得而知。從倭瑪亞時代開始,狩獵、打鬥、跳舞和奏樂等反應宮廷生活的場景在裝飾藝術中很常見,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它的消費群體主要是皇室贊助人或購買這些物品的富裕階層。
最晚至12世紀,埃及首先發展了fritware石泥胎陶——由碎石英、碎玻璃和黏土的混合材料製作白色坯胎,在此之前,玻璃及石英似乎僅是用於釉料的配製。(二)塞爾柱王朝——喀桑
起源於中亞遊牧民族突厥部落的塞爾柱王朝在11世紀初已接管了整個伊朗、伊拉克和安納託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塞爾柱的統治者吸收並支持當地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塞爾柱藝術以融合波斯、伊斯蘭和中亞-突厥元素而聞名。
細緻的肖像是塞爾柱藝術中常見的裝飾圖案之一,人物的高顴骨和杏仁狀的眼睛反映了突厥和蒙古民族的外貌類型。許多來自塞爾柱藝術的元素在塞爾柱王朝覆滅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存在於伊朗喀桑地區。
圖為13世紀伊朗喀桑的星型瓷磚,在塞爾柱時期,鬱金香、玫瑰、石榴和風信子等自然主義植物開始豐富程式化的植物圖案和阿拉伯圖案。 中國白釉瓷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伊斯蘭地區,引發了當地陶工對白色坯體的追求,伊斯蘭陶工在白釉上繪製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圖案。伊斯蘭裝飾藝術的四元素主要為阿拉伯書法、幾何形狀、植物花朵、動物人物圖案。伊斯蘭藝術以繁複的流動或幾何圖案等為特點,細節複雜,色彩大膽。 虹彩陶自9世紀伊拉克起源,10-14世紀是虹彩裝飾最為興盛的時期,埃及法蒂瑪王朝後期陶瓷、敘利亞阿尤布時期Minai陶瓷、拉卡陶瓷、塞爾柱時期伊朗喀桑陶瓷,都是以虹彩釉作為重要裝飾手段。同時喀桑地區也是這一時期最晚衰落的重要陶瓷產地。 這兩天剛看完奇葩說第六季第四集,很喜歡詹青雲這一期的辯論,還有那句「我必朽,而文明不朽。」 Those that are century's old,deserve our respect.【tips】
強烈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幾個網站和app:
(1)Pinterest(app需要外國apple id才能下載,這個簡單,直接TB下就可以了,資源非常多ahhh)
(2)丹麥DavidCollection網站
(3)MuseumWNF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