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紀話 SME科技故事
紀話欄目是一檔紀錄片推薦欄目,我們希望通過對紀錄片的解讀分析、概括和補充,讓那些沒有熱度的優秀紀錄片重回大家的視野。
自然環境的變化能夠影響一場關鍵戰役的勝敗,進而影響到整場戰爭的最終的結局,這個說法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認同的。
玄一點的有《三國演義》裡的孔明借東風,真實一點的有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寒冬大雪,雖然勝敗並於全因天氣,但也足以影響戰局。
不過,天氣畢竟是短時間內的變化,影響再大也就似乎幾天到數周。所以我們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對嗎?
曾幾何時我也認為發動戰爭或者侵略他國是個人意志的決定,正義與邪惡是有分界線的,可是現在我卻越發覺得,人類的歷史並非全由人類創造,許多時候人類不過是地球歷史的參與者而已。
三體人的文明因為特殊星體運行規律造就的極端氣候,經歷了兩百次的毀滅與新生,我們人類文明其實也一樣。
羅馬的強盛、大秦的統一、匈人西進、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崛起、佛教的盛行、瑪雅繁榮……以上這些都與地球氣候的變化息息相關。
顯然,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這一部紀錄片就是講述人類歷史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神奇聯繫,片名也非常直白,就叫《氣候如何造就歷史》。
由於這個話題過於宏大,我也不認為一部紀錄片能夠給出很到位的科普,況且這部紀錄片是德國人拍攝的,視角也主要集中在歐洲歷史,關於東方的部分篇幅只有寥寥幾分鐘,而且還有一些錯誤。
在這裡,我會補充關於我們中華文明部分,再結合紀錄片中歐洲歷史的部分,儘量給大家一個更加宏觀的視野,領略其中的魅力。
話說,氣候變化讓智人在於尼安德特人的競爭中取得了勝利,進入了屬於我們的文明時代。
這種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即便沒有火山爆發或者小行星撞擊等小概率事件的發生,地球也有自己的氣候周期。
這種變化源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微妙關係。地球的公轉軌道並不是完美的圓形,甚至會在近圓和近橢圓之間搖擺,但它對氣候的影響並不會很大,而且周期長達數十萬年左右。
另一個影響氣候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熟悉的地軸傾斜角度,這個角度影響太陽直射地區的緯度跨度,因為這個傾斜角的存在我們才有四季之分,但它也會有微小的變動,周期稍短一些,也有幾萬年。
除了這些地球自身的屬性變化外,太陽的活躍周期也會帶來一定的變化。雖然每一種因素的影響並不大,但也會有一定的概率相互疊加和抵消,這就造就了地球氣候的波動變化。
氣候影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包括人類文明的根基——農業。一個繁盛的時代幾乎離不開相對適宜的氣候環境,或者說良好的氣候是繁榮的基礎。
溫暖的氣候帶來的改變可能不僅僅是糧食豐收這麼簡單粗暴。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氣候溫暖宜人,很多地區的地貌都發生了改變,高山高寒地區尤其顯著。
這個時候,歐洲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融化,羅馬人得以帶領大批軍隊越過山脈徵服北方。在北方的平原上,標準化的羅馬軍隊無論在戰術還是裝備上都碾壓同時代的國家和部落,因此逐漸建立起龐大的羅馬帝國。
這是溫暖氣候給羅馬人的機會。在東方,中華文明同樣也在這段溫暖中走向了強盛,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起空前強大的秦國。當然,後來因為當權者的鬥爭和一些社會矛盾,秦朝的統治並不長久。
但進入漢朝,溫暖的氣候仍然帶來了長治久安的基本條件,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都出現在兩個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時期。
統一時期中亞的貴霜帝國同樣也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這些都可以解釋為溫暖氣候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紅利,只要統治者抓住機會,必能成就一番功業。
然而,有溫暖就有寒冷,寒冷氣候對全世界文明的影響更加劇烈且迅速。以中國的視角來說,溫暖期從秦一直延續到兩漢,東西漢之交經歷短暫的寒冷,東漢末年的寒冷又把時代推向了三國。
公元5-6世紀,世界人民迎來了一次改變歷史的寒冷。今天的研究認為,這場寒冷可能與一次超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有關。
位於中美洲的伊洛潘戈火山爆發了,留下了一個17公裡寬的火山口,這次火山爆發直接導致了10萬人死亡,而釋放的火山灰則改變了地球的氣候。
由於火山爆發的能量巨大,火山灰被送至高空飄散至全球,以至於我們可以在南極的冰芯中找到當年的火山灰痕跡。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直接導致陽光減弱,氣候變得寒冷。
當時拜佔庭學者記錄下了當時黯淡的太陽,中國同樣也報告了六月飛霜、乾旱和饑荒的情況。不過火山爆發也並不是變冷的唯一原因,可能只是我們今天能通過考古學技術證實的事件之一。
寒冷的氣候下,農作物的收成欠佳,百姓吃不飽便會產生社會矛盾,就有可能出現農民起義。
從前穩定而溫暖氣候發生改變,太陽的輻射減少,洋流發生改變,不僅帶來了寒冷,往往還帶來了乾旱。羅馬帝國北非的糧倉受到乾旱的影響而欠收,而北方受到寒冷的影響也難以生存。
紀錄片給了一個考古學證據,1952年在德國北部的沼澤裡發現了一具身材瘦小的木乃伊,起初考古人員還以為他是一個小女孩,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名長期營養不良14歲少年。
氣候變化影響農業,而農業影響當時人民所攝入的營養,最終影響到人的身材,德國木乃伊的案例或許也能側面說明為什麼秦始皇陪葬的陶土士兵都那麼高大吧。
寒冷對世界都是公平的,北方遊牧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變得難以生存,他們被迫向南遷徙。
東西方都進入了動蕩的大分裂時期,中國經歷了長達百餘年的南北朝時代,而羅馬帝國隨著各民族的南侵而走向分裂和滅亡,也揭開了中世紀的序幕。
當然,一個時代的終結肯定是有多種原因的,但不可否認氣候的確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國家的擴張與分類,氣候甚至幫助了宗教的傳播與繁榮。苦難的人民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
基督教在被羅馬確立為國教後席捲整個歐洲,而佛教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伊斯蘭教也在同期隨著戰爭廣泛傳播。
宗教給苦難人民帶來了信念,也成為了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政教合一的國家也開始出現。
由於我的水平有限,關於世界史的部分不敢掰扯太多,恐說多錯多,感興趣的各位還請親自觀看紀錄片或搜索相關歷史地理學的文獻了解更多。
不過關於中國的歷史,還是能夠再多說一點的。中國的封建時代比起歐洲來相對更穩定,而且有充足的史料供我們參考,在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本。
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南極冰芯或古樹年輪等樣本來推算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對照年平均氣溫與中國古代的朝代年表,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規律。
朝代的更替往往都伴隨著一次氣候的大改變,而強盛的朝代也往往出現在氣候溫暖的時期,比如兩漢、隋唐、南北宋。
歷史課上老師總讓我們總結某朝某帝治世成功的原因,或多或少忽略了些氣候的因素。人定勝天固然存在,但我想它絕對沒有那麼普遍。
氣候就像一頭巨獸,稍有失控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只有當它安靜時,我們才能偷得片刻寧靜謀發展謀進步。
今天我們可能以為手中的鞭子能馴服巨獸,但事實很可能是巨獸拖著世界在奔跑,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非常有限地調整方向,如果失手還可能要遭受巨獸的反擊。
年紀越大越覺得渺小,一個人的命運或許能靠自我奮鬥改變,一群人的命運或許需要考慮到時代的變遷,而全人類的命運則無法擺脫無常氣候的影響。
這部德國ZDF出品的《氣候如何造就歷史》和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或許錯漏百出,但我仍希望它能帶給你一種看待歷史的全新角度。
原標題:《都說歷史由勝者書寫,但在地球氣候面前人類從來都是敗者 | 紀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