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手機圈來說,三四月份除了各大手機品牌的旗艦機型的陸續亮相外,可能「DC調光」作為與手機圈有關的一個關鍵詞,也算是引起網友們熱議的關鍵詞之一了。而隨著各大品牌相繼公布了自家的「DC調光」的解決方案和支持機型後,貌似網友們也都如釋重負一般,關於「DC調光」的熱度也開始慢慢降了下來。但是,有了「DC調光」就真的是有了護眼的尚方寶劍了嗎?LCD屏就真的比OLED護眼嗎?也許知道了這些信息,大家還是會覺得,「還是遠離手機屏幕最護眼」。
其實,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進入3G時代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不斷普及,用戶對於手機的依賴也基本是以人眼可見的速度在不對提升,特別是進入4G時代以後,隨著智慧型手機APP爆發式的增長,讓用戶已經不得不把手機幾乎當做了人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器官」了。根據comScore的2018年跨平臺未來焦點報告中顯示,中國成年人(18歲以上)平均每天花2小時51分鐘在智慧型手機上。顯然,對於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來說,這可能只是個最低值,每天5、6個小時的亮屏時間早已司空見慣。
而隨著用戶對於手機小屏幕使用時長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手機應用給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在刷屏一段時間後,眼鏡會出現乾澀、刺痛等問題,進而還會影響睡眠質量,甚至導致頭痛、視力下降等健康問題,並且隨著使用手機時間越來越長,出現這些不適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而也就是近年來,消費者對於眼睛健康的關注開始越來越多,手機廠商也開始陸續對手機屏幕的顯示做出了調整,比如護眼屏、護眼模式等說辭也漸漸多了起來。特別是今年各大手機品牌對於「DC調光」的熱捧,更是再次引起了用戶對於手機護眼模式的關注。那麼,到底是否有了「DC調光」就能高枕無憂了呢?怎樣用手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眼睛的危害?
其實要想有效護眼,首先要從光的本質說起。其實相信上過初中的小夥伴們應該都還有印象,其中就有對光的特性的定義,光具有波粒二重性,也就是說,光繼有波的特性,也有物質的特性。那麼既然有波的特性,就會有不同的波長,眾所周知,在生活中,不同顏色的光都有不同的波長,而不同波長的光,也有不同的特點。一般人眼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這其中便囊括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研究公布的成果來看,對於人眼損傷最為嚴重的就是所有顏色光波中的藍光,也就是波長處於400~500nm的光,它是人眼可見光中波長最短的,也是攜帶能量最高、穿透性最強的一種光。有相關研究表示:這種相對較高能量的藍光會使眼睛內的黃斑區(視網膜中央視覺細胞最集中的部位)毒素量增高,造成不可能的視覺損傷,威脅到我們的眼底健康,其中波長為400~450nm的高能短波藍光更是致使眼睛受損的元兇,而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等電子設備均會產生此類藍光。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愈加重視屏幕護眼,而「德國萊茵TV 低藍光認證」這些文字,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手機品牌對外宣傳的海報和發布會上。不過,雖然手機中的護眼模式確實能有效濾掉部分藍光,但不同手機的濾藍光效果也存在差異。那手機屏幕上所發出的藍光到底對我們的眼鏡有多大危害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實驗室在14年曾聯合溫州醫科大做過藍光視網膜損傷實驗,使用超過1500 lx照度的藍光持續照射視網膜細胞達3小時,視網膜細胞出現了活力下降和凋亡的情況。
看到這裡,可能不少網友覺得小編是不是有些跑偏了,說的是「DC調光」,怎麼說了半天的藍光的呢?其實這裡小編是想表達,對於什麼傷害最深的,不一定就是被手機品牌所熱炒的話題。下邊咱們就言歸正傳。說到「DC調光」的由來,首先是有不少網友開始突然指責OLED屏手機屏幕晃動的「辣眼睛」,畢竟由於技術問題此前OLED屏為了保證屏幕使用的耐久性和色彩體驗,無法做到DC調光,而採用的是PWM調光。兩種調光的視覺差異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並沒有太明顯的感覺,但是對於部分視覺敏感的用戶來說,可能會感覺了屏幕閃爍的情況出現。那麼DC調光一定優於PWM調光麼?
在此,咱們就暫時不對兩種調光模式的優劣做出任何評價,但是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根據各大品牌推出的「DC調光」解決方案來看,其實從本質上來看,由於受制於屏廠屏幕出廠的技術封裝,手機廠家智能通過軟體系統來推出所謂的「DC調光」,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調光的本質問題,其原理很簡單,功率=電壓*電流,若想調整功率只需保證電壓或電流不變,調節另一個變量即可,功率越高屏幕也就越亮,反之亦然。而PWM調光則與DC調光不同,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運用「亮、滅、亮、滅…」的不斷交替來改變屏幕亮度。若要降低屏幕亮度,只需讓「亮滅」交替的間隔拉長即可,每秒鐘內「亮滅」交替的次數也就延伸出了頻閃這一概念。一般來說,超過70Hz的頻閃人眼就感受不到閃爍了,只會感到明暗。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採用DC調光的LCD屏就真的比採用PWM的OLED屏護眼呢?
首先,由於工作原理的不同,在控制屏幕閃爍方面,採用DC調光確實比採用PWM在頻率方面更有優勢,特別是隨著亮度月底,對於人眼的刺激就越明顯。但是,根據咱們前面所說的對人眼傷害最大的卻不是閃爍,而是藍光,而這就要從發光原理上來說了。LCD屏本身帶有背光板,光線從背光板發出,透過濾光片,即可讓每個像素點顯示紅綠藍三基色,通過調節三基色比例以顯示出不同的色彩。也就是說無論採用何種調光方式,都不可能阻擋LCD屏發出藍光。OLED屏則截然不同,其並沒有背光板,每個像素獨立發光。所以,其發出藍光的量相對於LCD還是相對要少一些的。
所以,儘管OLED顯示屏存在PWM調光問題,但這並不代表LCD屏就一定比OLED屏護眼。LCD屏的背光板會帶來額外的藍光,只是藍光帶來的損害相比「頻閃」更加不易察覺,所以經常會給人LCD屏看上去更護眼、更舒服的錯覺。其實無論是頻閃還是藍光,它們對於人眼的危害都是潛在的,在日常使用中還伴隨著使用時長,環境光,手機與眼睛的距離等一系列不可量化的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有可能左右你用眼的舒適度。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採用何種調光方式,使用手機時間過長,特別是在暗光場景下觀看屏幕時間過長,都會對用戶的眼鏡帶來不適和疲勞的感覺。因此,我們在使用手機時應時刻注意用眼健康,最好十幾分鐘左右就轉動眼球,向遠處眺望。長時間用眼後應做眼保健操以舒緩眼部壓力,常備眼藥水以滋潤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