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油蜂和產油花之間的專屬授粉關係,自上世紀60年代被斯特芬.沃格爾(Stephan Vogel)發現後,就逐漸引起了生物學家的關注。在此之前還沒有人注意過蜜蜂訪花的時候,採的不是花蜜或花粉而是油。為此,沃格爾還造了一個新詞elaiophore,專門用來指油花分泌花油的結構。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elaio意思是油,後綴-phore指持有者,合起來就是指分泌花油的結構(Neff et al, 2017)。
油花的泌油結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毛狀體型(trichome),還有一種是皮膜型(epithelial)。香彩雀屬植物的泌油結構是毛狀體型,位於花冠兜囊裡面的底部位置。
這兩種泌油結構分泌的油脂量也不同。毛狀體的分泌量少而且不集中,需要採油蜂用前腿上的毛來回刮取收集;皮膜型分泌的油量多一點,而且會聚集起來,只要採油蜂腿部有尖銳構造,就可以刺取採集。
自沃格爾的發現以來,科學家已經識別出11科1600種開花植物給授粉昆蟲提供的回報是油脂,其中1000種左右屬於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剩下的主要分布在蘭科(Orchidaceae)、蒲包草科(Calceolari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中,還有很少的一些分布在鳶尾科(Iridaceae),刺球果科(Krameriaceae),耀仙木科(Stilbaceae),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茄科(Solanaceae),以及包括香彩雀屬在內的車前科(Plantaginaceae)中(按最新的APG分類)。
從進化歷程上看,顯然皮膜型油花是在毛狀體油花之後才出現。隨著花冠泌油結構的進化,採油蜂的腿形構造也產生了變化。兩種類型的油花結構分別有不同腿形的採油蜂與之對應,香彩雀屬的花主要是由美洲產的一種特定採油蜂屬Centris來完成授粉。進化樹模擬分析的結果顯示,它們的互惠關係大約形成於1800-3400萬年前,即上漸新世時期(the Upper Oligocene)(Martin et al 2014)。
有意思的是,這種專屬性往往只在花對蜂的選擇上表現出來。有些種類的香彩雀花雖然對採油蜂的選擇比較專一,但採油蜂卻很「花心」,會飛出香彩雀花屬,到其它屬的產油花中揩油(Martin et a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