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孩子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隨意畫點什麼就可能演變成現實。
所以,孩子變成什麼樣,不取決於孩子;而是取決於拿那隻畫筆的你。
為人父母的責任,絕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認知。
對於家長來說:或許教不了孩子專業的知識、過硬的本領、高超的技能......
但家長一定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他如何做一個價值觀端正有教養的人。
01
真正的教養是懂得尊重他人
此前,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車上遇「霸座」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視頻內容顯示,在由濟南開往北京的高鐵上,一名男子強行霸佔女乘客座位,稱「無法起身,不能歸還座位,到站後幫我找個輪椅」。
經列車長和乘警勸說均無果後,被霸佔座位的女士被安排至商務車廂。
該事件經網絡曝光後,引發輿論關注,男乘客遭到網友人肉。
據網友爆料:該男乘客名為孫赫,系留韓信息經濟學博士。
拿該事件看,「高鐵霸座男」引發刷屏的觸點是強佔座位——坐高鐵與高學歷合成的「高素質」畫像與其低素質的行為,形成了極致反差。
前兩年還看過的一條消息,小墨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陝西科技大學一海歸教授,在校園內,將一名女環衛工毆打致重傷。
起因很簡單,環衛工的環衛車,當時擋住了這名教授的路兩分鐘。
教授下車後直接連踹帶踢,將環衛工打倒在地,並大聲叫囂:
你掙多少錢,我掙多少錢,你擋著我掙錢!
女環衛工的傷情,說是觸目驚心也不為過。
之後打人視頻被傳到網上,這位教授手寫了一封道歉信。
但道歉信的畫風是「你們覺得我錯了,所以我才道歉的。」
而不是「我覺得我錯了才去道歉的。」據悉,這名教授還是該校千萬級學科項目帶頭人,拿著日本的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多年。
這兩個人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高學歷,要麼是還在校園求學的準博士,要麼是早已畢業的博士。
從學習成績上來說,他們無疑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在人格上都有著較重的缺陷。
這些人格缺陷與大學生接受的高等教育不相匹配的根源,在於人格教育的缺乏,即重智輕德,不重視人格教育。
正如莫斯科大學創始人羅蒙諾索所言,知識如果掌握在沒有道德的人手中,無異於瘋子手持利劍。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而通識教育致力於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它更重視學生在健全人格、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及社會責任感上的收穫與成長。
02
健全的人格需從小培育
一個人學歷再高,能力再強,但是人格有問題,也會被別人拒之於千裡之外。
如果你品行端正,做得足夠好,相信大家都歡迎你來到他的世界。
早在古羅馬時期 ,思想家西塞羅就認為 ,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具有某些專門技能的人。
教育的崇高目標,應當是培養使其他德行相形見絀的真正的至善人格的人。
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一路坦蕩,請先做好孩子的人格教育。
因為踏入社會之後,人格、素質是接觸大家的敲門磚,那些無視規矩、不懂禮貌,人品不過關的人,無法融入社會。
1978年,當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首巴黎時,一位記者問其中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
這位年逾八旬的諾貝爾獎得主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大惑不解:「在幼兒園學到什麼?」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家深情地回憶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
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我想,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主要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不僅告訴人們,人格是教育的核心,同時也告訴人們幼兒時期是人格培養的關鍵期。
03
人格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
小墨認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裡面,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
上學後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
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
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的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沒有夢想的能力。
不懂得保護自己,無法與別人共享。
那麼,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
教會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做人做事,這比考試成績更為重要,一個會讀書但是沒人格修養的人。
走出社會後就只是一副空殼,沒有什麼實質的存在意義。
但是一個人具備有健全的人格修養,在待人接物上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
他們在生活中就會知道什麼事情是正確的,什麼事情是錯誤的。
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觸通識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