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旅行圖書中被奉為聖典的《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 簡寫LP)雜誌,深受世界各地旅行愛好者的喜愛,很多人拿它當做自己認知世界的寶典。
在專業性和認可度方面,《孤獨星球》可謂是一枝獨秀,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有幸能登上它的封面,當即就會成為全世界旅行者追捧的旅行目的地。那麼現在我所在的高加索地區,是哪個景點有幸被《孤獨星球》選中當做封面呢?
是有著天然長明火的亞塞拜然火廟還是喬治亞最美的西格納吉小鎮?是提比里西素羅拉克山上的納裡卡拉要塞還是世界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之一的巴庫老城少女塔?
是有著政治背景的喬治亞俄格友誼紀念碑還是超現代外形設計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亞美尼亞諾亞方舟停靠地亞拉拉特山還是喬治亞古代舍基汗國王宮?都不是!答案是矗立在喬治亞阿拉格維河水庫盡頭的阿娜努裡城堡。
喬治亞阿娜努裡城堡
外高加索這三個國家的美景數不勝數,尤其阿娜努裡城堡竟然打敗亞美尼亞著名的傳說諾亞方舟停靠的地方而成為LP封面,不得不說讓世人大跌眼鏡,僅從名望這一個條件來說,諾亞方舟的知名度在西方還有誰能與之相比?
《孤獨星球》敢於捨棄亞拉拉特山把阿娜努裡城堡定為代表高加索的封面,一定是皮褲套棉褲必定有緣故之舉。我個人感覺這座建在湖邊的城堡的確是很美,但把它抬高到如此的地位有點誇張的意味,畢竟高加索能把人文風景與自然風景完美融合的景點很多,若讓我選擇的話,我還是更加鍾意於卡茲別克山的聖三一教堂。
首先從地貌上講,5033米的卡茲別克山更能代表高加索山區地貌,視野也比阿娜努裡城堡更為遼闊,尤其是雄偉的雪山外加荒涼的地貌,與孤獨地矗立在山坡上的聖三一教堂組合起來的畫面更具想像空間。
阿娜努裡城堡曾是私人城堡,它是13世紀阿格拉維王朝時領主的城堡,也是軍事要塞。18世紀阿格拉維封建王朝被推翻,隨之被之後的統治者佔領,直到19世紀依然是城堡要塞,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美麗的阿納努裡城堡與它腳下祖母藍色的阿格拉維湖,讓高加索的人文與自然美景合二為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大一小兩座建於17世紀的教堂,高高的矗立在湖邊懸崖之上。城堡與湖水在遠方雄偉的高加索山脈的映襯下,更顯示出自己秀麗的一面。
來城堡前可以先去看看阿格拉維湖,最佳地點在一個小市場的邊上,這裡能買到許多極具高加索特色的商品,觀賞的位置角度也是最佳。很明顯,甭管是從世界哪個角落來此的遊客,都對這個小市場情有獨鍾,總想著等人少的時候再端起相機來拍照,等了好一陣子感覺自己心態確實有點太陽光了。
一批批的遊客蜂擁而至,觀景平臺永遠別想見到清淨的畫面,人頭攢動是金秋旅遊季節的常態。這裡不會禁止無人機升空,用無人機的俯視角度拍攝一個阿格拉維湖的視頻,配上空靈一點的音樂我想,一定會打動不少觀眾。
如果不買小商品的話就可以直接去看城堡。在城堡外面的停車場下車後別著急進入城堡,而是要調頭向著不遠的大橋走去,在大橋上能欣賞到城堡與湖水相依相伴的全景。
大橋還很貼心地給遊客修了一條人行道,以便攝影愛好者能靠在大橋的欄杆上遙望整體的畫面。走上大橋後千萬別只顧著看城堡,人行道的水泥路面由於年久失修露了幾個大窟窿,雖說不至於讓整個人掉進去,但一腳踩空直接陷到大腿根可是易如反掌。
讓我有點詫異的是城堡沒有門票,像街心公園一樣遊人可以隨便進出。城堡裡面可能由於沒有維修經費,很多地方都有點「野長城」的味道,以極為原始的狀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最值得進去參觀的我倒覺得不是教堂,而是處在角落裡的瞭望塔。
想走近瞭望塔得費一些周折,緊挨著圍牆的臺階只有差不多一隻腳的寬度,而且整條階梯還有不小的坡度,一般遊客都是雙手趴在牆面上一步一步向上挪動,尤其我還挎著兩臺單眼相機,想保持平衡可是費了不少勁。
進了瞭望塔可以藉助小小的瞭望口向外窺視,就跟做賊的似的。塔裡面我記得好像是三層,樓梯同樣極為狹窄,上下樓的遊客必須等待對方走過去以後才能行動,根本別想雙方能貼著身子蹭過去。樓梯窄是一方面,高度還很低,有的地方得窩著腰才能蹭過去,甚至都讓我感覺到了呼吸的緊促。
總算爬到塔頂,漏天的最上面一層平臺可以俯視整個城堡,正前方就是ghvtismsho教堂,據說是為一位公爵的兒子在1689年修建,18世紀的時候還被大火燒過一次,今天依然還有很多信徒走進去祈禱。
如果您喜歡本文,如果您支持原創拒絕抄襲,請幫忙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本公眾號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圖片都是原創,希望大家能給予鼓勵和支持。
願與大家一起走遍七大洲四大洋領略世界美好,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