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2020-08-01 遮布科學

有「詩佛」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對初秋山間雨後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身處山間聞到了空氣清新的味道。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但空氣真的有味道嗎?

空氣

初中教材告訴我們,空氣充斥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是自然界中動物存活的基礎,即看不見也摸不著,風是唯一能感受它存在的形式。

在完全認識空氣之前,人類都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直到十八世紀,科學家將汞(Hg)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發現Hg(汞)變成了紅色的硃砂(HgO),容器中空氣體積減少了1/5。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隨後,科學家測定剩餘氣體是氮氣,並且將硃砂加熱製得汞(Hg)和氧氣(O2),因此判定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時間來到1892年,英國科學家發現空氣中氮氣和純氮氣密度存在差異,經研究發現空氣中還包含了除氮氣外的其他「惰性氣體」,從此人類對空氣成分的測定步入精準時代。

現代科學認定,空氣是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和1%的其他氣體組成,無色無味,成分隨著大氣層高度變化而變化。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擁有了答案,再去探討原因也很有趣。空氣為什麼無味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要了解氣味,就必須從了解我們的嗅覺系統開始。

嗅覺系統組成

嗅覺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礎感覺,通俗來講是氣味刺激鼻腔內細胞產生的感覺,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感覺,相比味覺等更為複雜。

鼻子是人類外在的氣味感受器官,當氣體進入鼻腔後會經過一塊敏感區域,俗稱嗅裂,位於鼻腔內部上方,而嗅裂區域呈不規則形狀的嗅黏膜是嗅覺的主要感受體。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嗅黏膜上方分布著千千萬萬的嗅毛,嗅毛在粘附了氣味分子後被嗅細胞感知,會將受到的氣味刺激信號,以脈衝形式通過傳導神經傳遞給大腦中的嗅分析器,至此人類產生嗅覺。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嗅覺系統如何感知氣味

嗅覺系統如何識彆氣味,最早認為氣味由物體散發出的輻射引起,再後來原子論被提出,又被認為是不同氣味原子形狀不同導致,如圓形狀原子是甜味,酸味是尖形狀原子等。

直到1949年,蘇格蘭科學家提出模具和模形的理論,認為氣味分子在鼻腔內都有屬於自己的受體,不同分子和不同受體結合,從而產生不同氣味,雖然此理論現在看來存在嚴重BUG,但是不可否認,人類對嗅覺如何識彆氣味的認識在逐漸加深。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真正解決嗅覺如何識彆氣味謎題的是2004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兩人提出了氣味受體基因群概念。

兩人指出每個嗅細胞表面都存在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每個受體都有一條跨膜7次的多肽鏈,並組成一個粘合球囊,氣味分子與特定的受體粘合,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另一種G蛋白發生變化。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G蛋白的變化會刺激cAMP(環磷酸腺苷)形成,激活細胞膜形成離子通道,使嗅細胞激活,導致脈衝信號傳向嗅球。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利用蛋白質的生成都對應一種基因的原理,兩人就反向對只出現在嗅細胞內的基因開始研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決定竟發現了人體內最大的基因群,包含了1000多種基因,也就是說對應1000多種氣味蛋白受體。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與此同時問題也接踵而至,如此多受體每個嗅細胞都具有還是只對應一種呢?

在之後實驗中,答案得到證實。每個嗅細胞只表達一種基因,人體擁有400多種受體蛋白,但問題又出現了,人類到底是如何利用400種受體去識別上萬種氣味的呢?

隨著實驗推進,發現不管是受體還是氣味分子,都不是一對一存在的,氣味也不是由單一氣味受體識別,400種受體的隨機組合成為人類能識別萬種氣味的秘密。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嗅覺受體

不止如此,研究還發現嗅球區域下方擁有2000多種微小區域,可獨立接受特定嗅細胞傳來的信號,當多個信號被傳送到同一區域,大腦通過整合形成氣味,最終被我們記憶。

嗅覺受體是否感知空氣

由於空氣的複雜多樣性,外加篇幅實屬有限,我們就以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為例,看看空氣中氧氣的變化是否會引起嗅覺系統的感知。

人類對氧氣是否被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0年內,研究發現氧氣的嗅覺受體Olfr78主要存在於頸動脈體氧氣感受細胞中,但識別的卻不是氧氣的味道而是濃度,至於為什麼存在於非嗅覺細胞中科學家也不得而知。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2016年科學家發現,小鼠依靠鼻腔內神經元和Gucy1b2、Trpc2兩種基因可以感知空氣中氧氣濃度,原理是低氧情況下小鼠嗅黏膜上的B細胞被激活,Gucy1b2和Trpc2編碼產生酶類物質釋放cGMP信號以及一種特殊離子通道,讓大腦迅速感知氧氣濃度降低。

失活和激活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基因Gucy1b2和Trpc2失活的小鼠,不會區分氧氣水平,也不會表現出躲避低氧區域的行為,從而確定這兩種基因的表達物質能夠感知氧氣,但人體內這兩種基因卻是「假基因」無法表達。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上述兩個研究我們發現,人體內存在與氧氣有關的嗅覺受體和基因,但嗅覺受體為何存在於非嗅覺細胞中?兩種基因為何都為「假基因」?至今都無定論。

同理我們可以說空氣能被動物感知,但只限氧分子濃度。

無法識別空氣氣味的猜測

氣味並不是客觀的存在,人類之所以聞不到空氣的味道,從嗅覺工作原理來看有兩種情況。第一,人類鼻腔內缺少空氣各成分的嗅覺受體,嗅球也沒有綜合空氣氣味的區域;第二,由於生存在空氣中,嗅覺中樞神經對空氣各成分形成了嗅覺疲勞,不再向大腦發送氣味信號。

從嗅覺系統原理出發,探討空氣是否真的「無味」

對於嗅疲勞,古人曾有過「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的描寫,估計人們認為空氣沒有氣味也是同理。

小結

通過小鼠能識別空氣中氧氣濃度和人體內存在與氧氣有關的嗅覺受體研究,我們猜測動物曾經具有識別空氣氣味的能力。

但從始至終,嗅覺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為了讓動物在尋找食物、判斷危險時得到幫助,在自然選擇中,識別空氣氣味不僅沒有任何意義,還會擾亂判斷,降低競爭優勢,因此不去識別空氣氣味成為最優解。

或許,對某些不以氧氣為必需氣體的外星人來說,我們認為的「清新空氣」很臭。

相關焦點

  • 水、空氣為什麼無色無味
    水、空氣為什麼無色無味,這個問題有人從客體的角度出發,從水、空氣的分子組成和原子的空間結構入手探討這一問題。這無疑是探討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但本文認為這種僅從客體出發探討這一問題的做法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因為認識過程本來就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其結果肯定也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從客體的角度出發探討這一問題自然就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了。
  • 想理解人類大腦工作原理,可以從我們的嗅覺系統開始
    憑藉這些特質,它們在對弈、特別是圍棋領域獲得了出色表現,能夠檢測圖像中是否存在車輛,並成功區分貓與狗等不同視覺對象。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家Konard Kording指出,「但它們在創作音樂或者撰寫短篇小說方面卻表現得相當糟糕。顯然,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在以有意義的方式進行推理時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一部分研究小組正在回歸從大腦中尋求新答案的方法。
  • 新風系統有必要安裝嗎?空氣堡新風系統怎麼樣?
    如今,霧霾、裝修汙染等問題日益嚴重,惡劣的空氣環境時刻危害著我們和家人的健康。那麼,空氣汙染的問題真的就有這麼難解決嗎?其實,只需在室內安裝一臺空氣堡品牌的智慧新風系統便可輕鬆搞定!最近家裡剛裝修好新房,就想迫不及待的搬進去。
  • 室內空氣中甲醛檢測方法探討
    本文介紹室內空氣汙染物,著重介紹汙染物中甲醛的含義,物化反應,來源以及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甲醛檢測是治理室內汙染的重要環節,本文對甲醛的檢測方法進行了一些探討,希望對有關人士提供幫助。關鍵詞:室內空氣;甲醛;檢測方法1我國室內空氣的主要汙染物和檢測濃度標準目前我國的民用建築主要分為兩個大的類別,醫院、住宅、幼兒園和學校分為一類,圖書館、體育館、餐廳等是第二類。這兩類建築的職能不同,室內環境的要求也不同,很多時候也有比較大的差異,但是對民用建築而言,室內環境空氣汙染物基本是相同的。
  • 半導體雷射端點幹涉測長法原理探討
    本文闡述利用半導體雷射的頻率變化和波長變化測量幹涉儀光程差的基本原理,探討一種在長度的兩個端點幹涉測量長度的新方法,即端點幹涉測長法的原理。推導這種方法測量長度的公式,指出這種方法區別於其它幹涉測長方法的獨特優點,最後討論測量中的注意事項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 「室內空氣汙染狀況白皮書」發布 負離子除甲醛科學嗎?
    室內空氣汙染也別說甲醛等化學汙染,始終是空氣治理的一大重點。此前,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化學所公開發布了《2019中國室內空氣汙染狀況白皮書》,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為分析周期,對我國城市室內空氣汙染現狀、當前存在的室內空氣淨化誤區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並給出了相關建議。
  • 新風系統除甲醛的原理是什麼?
    對於居家的朋友來說,總有些惡劣的天氣,是沒辦法開窗通風的,這時就需要新風系統的功能,將室內汙濁空氣排出,引入室外新鮮空氣,從而實現空氣的置換。 新風系統除甲醛的原理主要由兩個功能實現,一者就是上文所說的新風系統的通風換氣功能,還有一者則是新風系統內置的冷觸媒材料。 冷觸媒是什麼,有哪些方面的用途呢?
  • 三氟甲烷氣體滅火系統設計探討(上)
    三氟甲烷氣體滅火系統設計探討(上)2010/6/24/8:16來源: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省消防局    關鍵詞:三氟甲烷、氣體滅火系統、設計計算     前言     三氟甲烷氣體滅火系統是以三氟甲烷為滅火劑的自動滅火系統。三氟甲烷(HFC-23)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是潔淨的氣態化學滅火劑。它不含溴元素和氯元素,對大氣中的臭氧層無破壞作用,(即ODP=0),是哈龍產品優秀的替代物之一。
  • 摩擦生熱我懂,但是它居然還能產生嗅覺?
    作用:聞到加在天然氣中四氫噻吩的味道,就要趕緊檢查管道是否有洩漏;變質的食物散發的難聞氣味提醒人們不要誤食;地下勘探時異樣的氣味也是危險的信號。嗅覺系統還能識別有毒氣體,促使大腦對行為作出調控,使人逃離險境。所以,嗅球是哺乳動物嗅覺感知的第一中轉站,若嗅球功能受損,嗅覺信號傳遞受到阻礙,信號無法傳遞到嗅覺中樞,嗅覺中樞則不能對氣味進行識別和認知,嗅覺便會失靈。那麼,如果有人嗅覺受損,要如何才能彌補呢?答案是:發電。發電和嗅覺之間還有關係?
  • 空氣分離技術運行調優措施探討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近幾年來,我國的冶金行業、石油行業都得到了快速地發展,而空氣分離技術在這些行業中都發揮著關鍵性地作用,為了可以進一步提高空分的效率和質量,技術研究人員對傳統的膜分離法、變壓分離法以及化學分離法進行了改進,並且引進了先進的蒸餾法來顯著提升空氣分離的純度,這也是筆者將要與大家進行分享和探討的主要內容,希望以下筆者所提出的一些建議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些新思路
  • 植物的嗅覺很靈敏
    到空氣傳播的揮發物。我們用鼻子去嗅很多東西,尤其是食物。但是我們要記住,「嗅覺」絕不只意味著聞到好吃的食物。英語中充斥著諸如「恐懼的氣味」或「我聞到了麻煩」之類帶有嗅覺色彩的表述,嗅覺是和記憶、情緒緊密綁定在一起的。我們鼻子中的嗅覺感受器直接和邊緣系統(情緒的控制中心)及人腦在演化上最古老的部分相連。我們像植物一樣通過外激素通訊,只是我們常常意識不到罷了。
  • 摸一摸,聞一聞,無色無味是空氣
    媽媽拿一個張開口的塑膠袋往寶寶身邊一揮,將空氣裝進口袋,紮緊袋口。 2.把袋口對著寶寶的小臉蛋擠出空氣,問寶寶有什麼感覺,並讓寶寶看看空氣有無顏色,聞一聞有無氣味。 3.媽媽告訴寶寶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無色無味,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它,但它對於我們的生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楊嘉雯的食之無味 「可以吃嗎?」「看看就好.」
    「食之無味」是探討味覺經驗的多感覺感知過程的信息視覺設計項目,通過研究調查味覺經驗的形成過程,解讀味覺經驗是如何為大腦帶來的愉悅感與滿足感,將「食物味覺之外」的四種基本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以圖表藝術設計的形式視覺表現,探索人體「味覺快感」奧秘。
  • 探究微波的工作原理是否與製冷系統逆轉相等
    導讀:「探究微波的工作原理是否與製冷系統逆轉相等」你好,朋友們,希望你們一切都好!不管怎樣,你一定是在某個地方聽到過,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說,製冷系統的倒轉相當於熱機,比如說,我們在家裡或辦公室裡使用空調,房間的內外溫度及舒適度是不同的,這取決於你想要的溫度。因為我們獲得的冷水和從項目中提取的熱量被冷藏在冰箱外面,所以這就是問題的來源: 製冷系統是否相當於一個微波的逆轉?
  • 揭秘做夢是否有味覺、嗅覺之謎
    但是嗅覺就不同了,嗅覺與大腦皮層沒有太多關聯,它是大腦中最原始的知覺系統,這種對空氣最原始的感覺能直接進入人的記憶和情感系統。因此,嗅覺不像視覺和聽覺那樣需要在大腦中進行一個複雜的轉換過程,不需要、也不涉及「想像」或「聯想」的過程。而做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想像的過程,從這方面來說,在夢中很少能有嗅覺體驗。
  • 高效空氣過濾器檢漏測試案例的探討
    一、儀器   塵埃粒子計數器   二、實驗原理   應用光散射原理,計數測定時利用光電倍增管接受塵埃粒子反射的光以測定其大小和數量,並加以分析累計及數字顯示。   三、實驗方法   3.1環境條件:溫度控制在18—26℃;相對溼度控制在45—65%。
  • 國六關於二次空氣系統檢測解決方案
    條件苛刻,困難重重,小君莫怕,國六哥帶您從二次空氣系統工作原理出發,撥開層層迷霧,深入解讀國六法規需求。 二次空氣系統零部件和工作原理 二次空氣噴射系統如下Fig1所示,主要由二次空氣泵(見Fig2)、二次空氣閥(見Fig3)和電磁閥(見Fig4)三部分組成。
  • 甲醛無色無味,如何知道新家甲醛是否超標?這2種情況是信號!
    甲醛無色無味,但當其超過標準值時,也發現這兩種情況是信號。第一,植物的葉子變黃或枯萎植物也有生命,其生命仍然脆弱。 因此,植物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空氣品質。 室內甲醛超標時,植物呼吸時可吸收甲醛,受到汙染,葉子可能變黃或枯萎。
  • 第306醫院顧建文詳解嗅覺障礙檢測與神經系統疾病
    目前我國已有文獻報導,通過簡易臨床嗅覺定量測試法探討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嗅覺功能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此種嗅覺檢測方法應用於神經內科臨床嗅覺功能的初步篩查,具有經濟實用、簡便易行、無創傷等優點,但目前處於探討和試驗研究階段,尚未普遍應用於臨床且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
  • 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探討
    美學並不囿於西方人說的Aesthetics(情感學)的範疇,美在東方有更高的理解,是藝術哲學的全部,是以品質為根底的探討,所以,東方美學是品質學。三,什麼是普及美學?更準確地講,是普遍美學,所有人與生俱來的美學,我叫它本來美,人的初心之美。本來美是人的性情和癖趣,我們行走人世,是為了達到它,而不是扭曲它。中國古人所謂「抱樸」,即抱守質樸。我們的祖先認為,守住天賜的質樸,是崇高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