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手機已經成了我們每個人離不開的一個工具,我們吃飯的時候會拿著它看,晚上睡覺前也會盯著它看很久,就連上廁所那麼會兒功夫也得看看它。好像一秒鐘看不到它,心裡都會不安。
雖然你每天和手機形影不離,但你可能不知道,當你拍下一張張自拍,保存了一套又一套表情包,又下載了各種眼花繚亂的APP時,你的手機其實變重了。
數據真的有重量嗎?
要討論數據本身是否有重量,無非就是要考察記錄數據的載體,在記錄數據以後是否變重。
比如說在一張白紙上用鉛筆記錄信息,從常識來判斷,寫過字的這張紙理論上會比沒有寫過字時要重。
但不能因此得出記錄信息就一定會讓記錄的載體變重的結論,比如算盤——這種工具無論是清零狀態還是用於表示某個極大的數字,重量都是不變的。
還有一些記錄方式甚至可能讓載體質量變輕,比如傳說中的穿孔卡片——它通過在卡片上打孔記錄信息,孔洞處在不同的位置可以表達各種信息。
穿孔卡甚至可以算是早期計算機的信息輸入設備。用腦子想一想就知道,這種記錄方式不可能讓數據記錄載體變重。
可見,數據是否有重量完全取決於記錄數據的方式。
那麼回到手機上,我們都知道,手機裡的照片、視頻、音樂和各類數碼文件都是由0和1排列成的二進位數字組成的。這些二進位數字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們會佔用存儲驅動器的物理空間。
手機存儲通過裝載和卸載電子,實現數據的錄入儲存的。具體的工作原理十分複雜,電器結構更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簡單點說,就是按照各個細小的元件內部裝載的電子數量,表示不同的狀態,例如裝進去50個電子的元件代表的是「1」,裝進去100個電子的元件代表的是「0」。
雖然說電子的質量在一般人看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畢竟電子也是有質量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
根據韋伯定律,如果兩個物體間的質量差異達到5%,那麼人就可以感覺出來。
以手中的iPhone 6s為例,它的重量是143g。所以說存儲的數據重量要達到7g左右,人才能感覺出變化。
那麼存儲多少數據才能達到7g呢?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John D. Kubiatowicz說:「存儲的字節其實是有物理重量的,即使小到難以察覺——1位元組的數據大約重1阿克——相當於1/10^18克。」
也就是說,即便未來手機可以儲存幾十TB的東西,其增加的重量也寥寥無幾,加起來都不如你一根頭髮沉。
很明顯,這個重量離我們能感知到的7g還是有不止一點點差異,除非我們把整個網際網路上所有信息全都放到手機裡,也許才能達到7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