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太陽系系列課程中,我們介紹了每一顆恆星的英文名以及它們所代表的神話人物。其中,金星的英文名Venus所代表的,就是羅馬神話中的美神維納斯。
不過,在太陽系中,若要說到最美的行星,金星恐怕未必能夠獨佔鰲頭,相信更多的人會把這一票投給太陽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
古人眼中的土星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代表的是薩圖努斯(saturnus),這也是土星的官方名稱Saturn的由來。薩圖努斯是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也是時間之神。在沒有望遠鏡的時代,土星的確是人類肉眼可見的公轉周期最長的行星。薩圖努斯是第一代神王烏拉諾斯和神後蓋亞的兒子,親手推翻了父親的統治,並且最終又被自己的兒子朱庇特(也就是木星守護神,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所推翻。而他手中的鐮刀,也就成為了土星的符號。
而在我國,古人觀測到它的周期接近28年(實際約為29.5年),和坐鎮星空的二十八星宿十分類似,所以有「歲填(鎮)一宿」的說法。因此,我國古人通常稱之為填星或者是鎮星。
今天我們知道,土星既不是公轉周期最長的行星,也不是像神話中描述的那麼邪惡。隨著現代天文學的建立,人們也終於開始以科學的眼光來認識這顆美麗的行星。
土星的基本資料
土星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直徑有120540公裡,僅次於木星。不過,和木星相比,土星的質量小得多。儘管它的體積是地球的八百多倍,但質量卻僅有地球的95倍。如果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土星的密度竟然比水還小。如果有一片足夠大的海洋,將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扔進去,只有土星會漂浮起來。
和木星一樣,土星的組成部分也是以氫和氦為主,此外還有少量的甲烷等其他氣體。土星還有一點和木星比較相似,那就是驚人的自轉速度。這顆氣體巨星只需要差不多10個半小時,就能夠自轉一圈。如此快的自轉速度加上稀鬆的體型,使得大氣層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得很遠,因此土星也成為了太陽系最扁的行星。
由於距離太陽非常遙遠,平均距離達到了14.29億公裡,相當於日地距離的9.55倍。因此,土星表面非常寒冷,只有-191.15℃~-130.15℃。不過,科學家計算了土星能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後發現,土星的溫度比理論上要高,這意味著它有自己的熱源。科學家認為,土星的內部結構可以產生出熱量,而且這個熱量是土星從太陽處接收到能量的2倍左右,這使得它的溫度比理論上要高一些。
不僅內部非常神秘,土星的表面也波雲詭譎。這顆看似美麗的行星,表面的風暴不僅令人窒息,甚至叫人感到恐怖。
六邊形風暴
作為氣體行星,土星也同樣沒有固體表面,這使得它大氣層內的的空氣流動也非常驚人,風速也非常恐怖。
在上個世紀,NASA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在飛越土星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位於土星北極的巨大風暴。隨著後來不斷的深入觀測,科學家們意識到這竟然是太陽系第二大恐怖風暴。
(圖片說明:土星的六邊形風暴動圖)
非常詭異的是,這個風暴並不是像我們想當然的那樣呈圓形或者橢圓形,而是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六邊形,令人匪夷所思。據觀測,這個六邊形風暴的跨度達到了25000公裡,幾乎足夠並排放下兩個地球!和巔峰時期的木星大紅斑(東西跨幅超過40000公裡)相比,六邊形風暴的確略遜一籌。而如今大紅斑已經大幅縮小,東西跨幅只有兩萬多公裡,南北跨幅甚至只有一萬多公裡。因此,土星六邊形風暴在歷史上或許算是太陽系第二大風暴,但現在的臨時規模排名恐怕已經碾壓大紅斑了。
而且,這個風暴不僅規模驚人,能量也非常恐怖,其風速可以達到150米/秒,地球上最強大的17級風,速度也只有它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