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可能存在大量外星文明,但大多數已經自我毀滅。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現代天文學和數理統計模型,繪製了銀河系智慧生命出現與滅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分布情況。
早在1961年,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用以估測銀河系中可與我們接觸的外星文明數量。說起來,德雷克方程能夠走紅,卡爾·薩根的推廣功不可沒。
需要指出的是,德雷克方程並沒有真真切切地解決問題,但其高明之處在於——將一個原本完全無從下手的問題,拆分成多個可研究的變量。而現在的這項新研究,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對德雷克方程與時俱進的更新。
自卡爾·薩根時代以來,人類對宇宙進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升空,讓我們對銀河系氣體和恆星的密度、恆星形成率、系外行星的形成、超新星爆發的頻率等問題有了深入了解。這一切有利於我們對德雷克方程中的各變量作出更可靠評估。
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系列可能影響智慧生命發展的因素。諸如,周圍環繞著類地行星的類太陽恆星的普遍性、致命的超新星爆發的頻率、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智慧生命演化的概率與所需時間、高等文明自我毀滅的可能傾向。
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他們建立了銀河系隨時間演化的模型。結果表明,生命出現的概率峰值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別落在——距離銀河系中心13000光年、銀河系形成80億年後。
也就是說,距離銀河系中心25000光年的我們,可能是邊緣文明,而且還可能是後起之秀。如果生命與文明真的普遍存在,那麼大部分可能聚集在距離銀河系中心13000光年附近區域,主要是因為這裡類太陽恆星非常普遍。
銀河系現今仍然存在的其他文明可能都很年輕,因為智慧生命在長時間尺度下傾向於自我毀滅。研究人員發現,即便銀河系文明在50億年前達到了頂峰,但大多數文明可能已經自我毀滅。也許,自我毀滅正是阻礙文明發展的終極大過濾器。
嗯,一切都將逝去,唯有死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