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河北,中國已知最早開始培育和享用良種水果的地方之一,果樹種植面積和水果總產量長期位居全國前列。
位於北緯36°01'至42°37'之間的燕趙大地,在果樹種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給河北帶來了分明的四季變化,天造地設的地理環境,讓河北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北方落葉果樹最佳適生區域之一;
歷史上古河流長期衝積而成的古河道,在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縱橫交錯,形成了神奇的「古河道效應」,為河北的果樹生長提供了絕佳的土壤水肥條件。
深州蜜桃、晉州鴨梨、趙縣雪花梨、牛奶葡萄、滄州金絲小棗、黃驊冬棗……古往今來,一大批久負盛譽、馳名中外的名特優果品,印證著河北大平原「佳果之園」的地位。
我們帶您走近這片「佳果之園」,解開其背後神奇的大自然密碼。
●深州蜜桃:桃中之王的奧秘
2018年9月2日,夏末秋初,正是華北平原收穫的季節。
衡水深州穆村鄉馬莊村,桃農呂全庫的果園裡香氣瀰漫。
人們的目光聚集在一把雪亮的水果刀上。
桃樹下,一位遊客正一手拿著這把水果刀、一手拿著一顆成年人拳頭般大小的桃子,小心翼翼地進行著一場「試驗」。
瞬間,鋒利的刀刃在飽滿的桃皮上留下一道口子。隨著力量的加大,刀鋒快速向下劃開細膩的桃肉,桃子一分為二。
鮮甜濃烈的桃香頓時充滿了在場所有人的鼻腔,蓋過了先前果園裡本已瀰漫的清甜香氣。
「還真是刀切不流汁啊!」看著切開的桃瓣上濃濃的桃汁早已凸出果肉、卻毫不外溢,還有那乾乾淨淨的刀身,沒來得及品嘗桃子味道的遊客們,已經發出了第一次感嘆。
很快,當他們品嘗切開的桃子時,纖薄的桃皮、細膩的桃肉、飽滿的桃汁和清香的口感在口腔中一起綻放的奇妙口味,毫無懸念地讓他們發出了第二次驚嘆。
>>刀切不流汁,口咬順嘴流
深州市穆村鄉馬莊村蜜桃園,剛剛裝箱的蜜桃。 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一刀切開、一口咬下,口感綿軟、汁水橫流……每到夏末秋初,這樣的場景,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深州250平方公裡蜜桃核心產區內的一座座果園裡,成為許多初次到訪者難以忘懷的甜蜜記憶,也成為許多水果老饕歲歲「來朝」的充分理由。
這,就是深州蜜桃的「魔力」。
深州與蜜桃的「緣分」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那時,這片土地的正式名稱就叫「桃縣」。
2000多年來,朝代更迭,地名數變,蜜桃卻始終與這方水土延續著古老的約定。
從小在桃園裡長大的呂全庫,已經有30多年的深州蜜桃種植經驗。如今,這8畝的深州蜜桃種植園,是呂全庫一家最大的財富。他總是像誇讚自己的孩子那樣,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向遊客們介紹著深州蜜桃的與眾不同:
從形狀上看,深州蜜桃個頭碩大、果型秀美,頂部有明顯的凸尖。這個極其顯著的桃尖,是深州蜜桃和其他桃子比起來獨一無二的特點,也是從直觀上區分深州蜜桃正宗與否的第一要素。
和普通桃子相比,自頂部凸尖至底部的一條極深的桃縫,也是深州蜜桃所特有。這條深凹進去的桃縫,像經過了精確計算一樣,將深州蜜桃均勻地分成了對稱的兩半。
在顏色上,深州蜜桃也顯得十分出挑,蜜桃底色為黃白色,向陽面是鮮豔彩霞紅。
在呂全庫看來,只有這些外形特點全部符合,才稱得上是一顆合格的深州蜜桃。
然而,真正使深州蜜桃成為「桃中之王」「桃魁」的,不僅是上述「秀外」,更重要的是它口感的「慧中」。
「深州蜜桃『刀切不流汁』的奧秘,在於其果實含糖量極高,果汁極其濃稠。」深州市林業局高級農藝師張士棟表示,深州蜜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在12%以上,最高可達20%。核心產地經過科學管理的深州蜜桃,含糖量一般在13%以上,達到20%左右的都很常見,最高的甚至會超過測糖儀32%的刻度上限!
這樣的水果含糖量是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一般的桃、梨、葡萄等北方水果含糖量往往只在8%—10%之間,蘋果、荔枝等甜味更濃的水果,含糖量也往往只在9%—13%之間,含糖量超過14%的水果,除了柿子,通常就只有南方出產的桂圓、香蕉等等了。
這是名副其實的「蜜」桃。
>>傳說中的佳果
遊客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望峪村一家果園內採摘大棚櫻桃。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這短短的20天時間,是深州蜜桃成熟的時節。
每到這個時節,都會有數萬名遊客來到深州的蜜桃種植園,一品深州蜜桃的味道。雖然和普通桃子相比,每顆深州蜜桃都稱得上「價格不菲」,但人們在採摘品嘗之餘,幾乎都要帶走不少,或回家自己享用,或帶給親朋好友。
讓這些遊客驅車數十公裡或數百公裡來到深州農村採摘蜜桃的原因,絕不僅僅是體驗農家樂趣。更重要的原因是,和其他常見水果不同,幾乎在所有城市的超市、農貿市場、水果店,都難以見到深州蜜桃的身影。
很多人對深州蜜桃都是聞名已久,卻始終難睹芳容、難嘗其味。
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真正的深州蜜桃產量並不高。
在北方進入盛果期的桃園裡,如今市面上常見的「久保」桃,盛果期畝產可達3000公斤,而地道的深州蜜桃每畝只產1000—1500公斤。
深州蜜桃對採光要求很高,桃園裡桃樹植株的行距和株距通常分別達到6米和8米,枝條要充分展開。收穫季節裡,其他果園裡果實纍纍的景象在深州蜜桃的核心產地是看不到的。在這裡,稀稀落落但仍能把枝頭壓低的,是一個個經過人工授粉和精心疏花、疏果而得的、單果動輒超過400克的大桃。
此外,為取得最佳的熟果品質,深州蜜桃採摘期很短。深州蜜桃果皮纖薄、口感軟滑甜蜜、汁多而濃等在口感方面的獨特優點,卻讓其在儲存、運輸時十分易壞,很難保持品質。蜜桃裝箱後,只能儲存一星期左右,入庫保存一般也不超過20天。
深州蜜桃還有一個漂亮的小尖,對此,當地人總是自豪地表示,中國傳統年畫上壽星手裡拿的桃,用的就是深州蜜桃的造型。這個特徵鮮明的桃尖,熟透時鮮豔欲滴,本是蜜桃的獨特之處,可這「形象」上的優勢卻造成了運輸上的劣勢——只要桃尖磕破一點皮兒,整個桃就會迅速開始變質。
深州蜜桃的這種嬌貴特性,曾使得它的銷售方式只能限於現場採摘或者周邊銷售,成為很多人只聽過沒吃過的「傳說中的珍果」。
如今,隨著現代交通和物流業的高速發展,深州蜜桃在保存、銷售方面曾經的痛點,已經變成可以克服的高端賣點。
「現在,客戶只需網上下單,全國絕大部分大中城市的客戶,都能在24小時內收到真正的新鮮深州蜜桃。」深州桃農張登高是當地通過網際網路賣桃的代表。幾年前,他就已開始在論壇和網站發布自家深州蜜桃的廣告信息,招攬全國各地的購買者。
如今,張登高家7畝桃園收穫的蜜桃,一半以上會通過快遞發往全國。
>>難以複製的水土條件
遊客在清河縣葛仙莊鎮馬屯村果園採摘山楂。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如今,在深州蜜桃收穫季,僅馬莊一個村,每天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的深州蜜桃,可達上千箱。
無遠弗屆,更多的普通人已經得以享用這種昔日難得一見的「桃中之王」。
但即便如此,深州蜜桃仍是一種難得而相對小眾的水果。
這,究竟是因為什麼?
每年8月初,已經成型的深州蜜桃進入了生長的關鍵階段——果實膨大期。
這段時期,桃樹新梢停止生長,蜜桃果實由細胞分裂轉變為以細胞體積增大為主。蜜桃體積的迅速增大和糖分的快速積累,將在採摘前的最後一個月內完成。
這也意味著,必須有充足的養分供給果樹的需要。
2018年8月1日一早,馬莊村果農李大旺扛著鐵鍬,拎著一個沉甸甸的塑料大桶,走進了自家的桃園。
作為一位有40多年蜜桃種植經驗的「老把式」,李大旺對深州蜜桃古法種植的每個細節都早已瞭然於胸。
時值盛夏,太陽剛一冒頭,氣溫就躥上了30℃,操著鐵鍬的李大旺不顧暑熱,圍著一棵蜜桃樹開始挖坑。不一會兒,一個30釐米深、繞樹一周的圓形土坑已經挖成。
坑挖好後,李大旺彎腰拎起旁邊的大桶。桶裡,是他精心調配的肥料:由羊糞和豆粕、麻醬渣三種發酵有機肥和少量磷、鉀化肥混合而成。只見他將桶裡的肥料均勻地倒進土坑,再把土填好,一棵蜜桃樹的追肥就完成了。
這次關鍵性的追肥,佔了深州蜜桃全年施肥量的40%。李大旺精心選擇調配的這種有機肥料,給深州蜜桃帶來了成熟之前最後一次重要的養分補給。
果農在井陘縣秀林鎮的一個果園採摘蘋果。新華社發(陳其保攝)
追完肥,果園裡瀰漫著有些嗆鼻的發酵味道,但這種味道裡,卻蘊含著李大旺對收穫的期望。一個多月後的9月上旬,這種味道,將被成熟蜜桃所散發的甜蜜香氣所替代。
有機肥,深州蜜桃古法種植的核心要素。一代代桃農們精心的管理呵護,高昂到近乎不計成本的投入,是深州蜜桃品質得以保證的關鍵因素。
但,這一切,仍不是完全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因素。
事實上,深州蜜桃品質最關鍵、最不可模仿的奧秘,在於核心產區所在的這方水土。
在深州市林業局,有一幅特殊的深州市地圖。
在這尺幅不小的地圖上,一小片被標紅的區域尤為引人注意——在深州市1252平方公裡的行政區劃裡,只有西北部大約250平方公裡的地塊,才是深州蜜桃的適宜種植區。
2014年10月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深州蜜桃」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地圖上的標紅區域,正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劃定範圍:穆村鄉、雙井開發區、唐奉鎮、深州鎮、兵曹鄉、辰時鎮、東安莊鄉等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更令人吃驚的是,即便在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劃定範圍內,深州蜜桃品質仍有差別。若要獲得品質最好的蜜桃,則只能將範圍鎖定在穆村鄉馬莊村一帶那幾百畝堪稱精華的土地。
多年來,無數外地果農試圖對深州蜜桃進行引進種植,但口感和品質卻總是與深州本地蜜桃相差甚遠。在深州,甚至流傳著「離開馬莊幾裡,蜜桃味道都不一樣」的說法。
深州蜜桃地域性極強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深州市位於暖溫帶半溼潤區,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2.6℃,全年0℃以上積溫4863℃,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年日照2563小時,光照充足。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旱澇和乾熱風等危害性天氣主要集中在6、7月份。深州蜜桃成熟期晚,在8月底至9月初,避開了不良氣候對蜜桃優良品質的影響。
除氣候外,更為關鍵的,是深州蜜桃對土壤水肥條件的「挑剔」。
深州市地處黑龍港流域和滹沱河古河道,是滹沱河古衝積扇的前緣。古滹沱河流經深州市穆村鄉一帶時,河水放緩,泥沙沉積,積累了3米多厚的沙土層,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古河道在漫長的地貌演進過程中,還為這一帶埋藏下富含硒、鍶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深層礦泉水,現探明儲量達3億立方米。
由古河道堆積而成的砂質潮土、砂壤質潮土不易積水、通透性好,加上富含的諸多礦物質和養分,特殊的地理構造最適宜桃樹生長。相比之下,深州南部區域多是透氣性差、保水性好的黏土土壤,就不那麼適宜蜜桃的生長了。
正因如此,與許多人「深州遍地是蜜桃」的印象大相逕庭的是,在目前深州市約40萬畝的果樹種植面積中,深州蜜桃核心區種植面積僅5000餘畝。
在科學工作者眼中,深州蜜桃的極致美味,正是「古河道效應」的結果。
●古河道效應:大自然的恩賜
滹沱河衝積留下的古河道,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深州蜜桃。而古河道賜予河北的,不只有深州蜜桃。
古河道地帶地下水豐富,水質好,地勢高,多數地帶土質疏鬆,通透性強,保墒性好,能調蓄降水與地表水,且礦物成分較多,土壤條件十分適合農業、林業生產;即便有些地方的古河道積存下的黏土甚至鹼質土,也可以為一些特殊的果木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事實上,如今名聲在外的趙縣雪花梨、魏縣—辛集—晉州—泊頭一帶的鴨梨、滄州金絲小棗、黃驊冬棗,其主要種植區域,幾乎都分布在古河道上。
在相似緯度和光熱條件下,河北的平原古河道密度,堪稱絕無僅有。
可以說,顯著的古河道效應,正是大自然對燕趙大地的特殊恩賜。
>>趙縣雪花梨:「佔盡地利,更要尊重天時」
趙縣精園梨果專業合作社的果農在採摘雪花梨。新華社發(劉玉和攝)
2018年8月2日,盛夏時節。石家莊趙縣謝莊鄉。
這裡,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趙縣雪花梨」的重要產區。
早晨6點半,天剛蒙蒙亮,謝莊鄉大寺莊果品技術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江輝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48歲的趙江輝已經在雪花梨的行當裡摸爬滾打了20多年。如今,他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身份——趙縣梨果產業協會會長。
平日裡,趙江輝早晨起床後首先要查看梨樹的長勢,然後了解各地梨果行情。但今天,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趙江輝拿著一卷紅底白字的條幅,來到村裡一處人流密集的路口,在旁人的協助下,將2米長的條幅慢慢展開,掛在牆上。
條幅上,是醒目的七個大字:「禁止早採雪花梨」。
這個乍看上去沒什麼特別的條幅,在趙江輝和很多梨農眼裡,卻關係著趙縣雪花梨的命運和前途。
「前幾年,一些梨農為提前搶佔市場,採摘、銷售未完全成熟的雪花梨。提前採摘的雪花梨口感、品質等都與成熟的雪花梨相去甚遠,導致消費者對趙縣雪花梨的認可度下降,雪花梨價格一度大幅下跌,使全縣多數梨農和趙縣雪花梨的金字招牌蒙受損失。」趙江輝說。
為了制止這種現象,2017年,趙縣梨果產業協會組織了聲勢浩大的「雪花梨金字招牌保衛戰」,到梨區做「禁止早採雪花梨」宣傳,現場講解雪花梨早採的危害、發放宣傳單。一些梨果收購商主動把宣傳單貼到自家冷庫的門口,梨農們則紛紛自發在村裡拉起了「禁止早採雪花梨」的條幅。
2018年,距雪花梨完全成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趙江輝以趙縣梨果產業協會會長的身份,再次帶領大家打響了「雪花梨金字招牌保衛戰」。
雪花梨何以成為趙縣的金字招牌?提前採摘的雪花梨和自然成熟的雪花梨,究竟區別有多大呢?
趙縣雪花梨果肉潔白如玉、似霜如雪,有冰糖味和特殊的怡人香氣。貯藏後,果皮漸呈金黃色,具有明顯的淺褐色斑點,因而獲得「雪花梨」的雅稱。
河北是全國最大的梨優勢產區,全省梨栽培面積近300萬畝,面積、產量和出口量長期居全國第一。
在河北8大類300多個品種的梨子中,雪花梨是趙縣特有的品種,也是中國最早培育出的優良梨品種之一。早在秦漢時期,趙縣雪花梨就被選作貢品進貢朝廷。
趙縣雪花梨之所以名揚中外,同樣與古河道效應密不可分。
地處冀中平原的趙縣,大部分地區位於滹沱河古河道上。在古河道效應影響下,數萬年來,趙縣形成了表土疏鬆、透氣性良好的粉質沙壤土,這種土壤,最適合種植梨樹。獨特的土壤條件,加上熱量充足、灌溉便利,造就了趙縣雪花梨獨特的口感和品質。
和一些早熟品種梨不同,趙縣雪花梨的成熟期在9月中旬以後。
每年8月開始,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帶的趙縣,雨量開始減少,熱量依然充足。充分的光合作用帶來的糖分積累,是雪花梨好吃的秘密所在。
因此,採摘前的最後一個月,才是雪花梨累積含糖量、增加風味、減少石細胞的關鍵時期。
「8月份就摘下來的梨硬,含糖量不夠,發酸,沒什麼梨味,裡邊渣特別多。」趙江輝皺著眉頭述說,雖然8月初的雪花梨外形、個頭已經和完全成熟的雪花梨區別不大,但口感卻大相逕庭。
如今,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雪花梨不能過早採摘」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2017年8月15日,在宣傳的影響下,還有兩戶梨農,主動將自家提前採摘的數千斤雪花梨自願銷毀。
「佔盡地利,更要尊重天時!」尊重自然條件,回到自然規律,重新立起趙縣雪花梨的金字招牌,是趙江輝這一代趙縣梨農的決心。
>>晉州鴨梨:走向世界的「百果之宗」
趙江輝所在的趙縣謝莊鄉東北僅七八公裡,就是晉州市孔目莊村。
這裡,有一株400多年樹齡、兩個人才能合抱的「梨樹王」。它和村裡2000多棵百年樹齡的老梨樹一道,默默訴說著梨在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的歷史。
梨,是原產中國的古老果樹樹種。這種屬於薔薇科蘋果亞科的北方常見水果,在古代被稱為「百果之宗」。河北,正是這種古老水果的原產地之一,栽培歷史悠久。
同樣處於滹沱河古河道帶的晉州,擁有和趙縣一樣適合梨樹生長的沙壤土,是河北梨的另一個重要產地。但大自然的微妙和神奇,卻讓與趙縣接壤的晉州,孕育出不同於雪花梨的另一種梨——鴨梨。
鴨梨果實呈倒卵圓形,近果柄處有一鴨頭狀突起,形似鴨頭,故而得名。作為公認的鴨梨原產地,具有2000多年鴨梨栽培歷史的晉州,被稱為「中國鴨梨之鄉」。
今天,在現代商業和物流業的幫助下,這種用清香甜蜜滋養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古老水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
如今,每兩個中國出口的鮮梨裡,至少有一個來自河北。
2018年9月25日,晉州長城經貿有限公司梨果稱重車間。
在一個不斷循環運轉的履帶上,固定著有20多個類似天平的秤盤。一旁,工作人員正快速將剛剛採摘下來的鴨梨一個個放到秤盤上。不斷運轉的秤盤會自動將鴨梨按重量分成3類,重量過大或過小的鴨梨自動被淘汰。
之後,那些重量合格的鴨梨,會進入下一個車間,經過對外形的嚴苛挑選和洗淨後,優中選優的鴨梨會「穿」上專門訂製的「服裝」,被裝入盒子,準備啟程「出國」。
它們的目的地,將遍及北美、歐洲、澳洲和中東等地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快,在美國紐約超市的貨架上,這些對大多數中國北方人來說司空見慣的晉州鴨梨,將被以近8元人民幣一個的價格出售。
賦予晉州鴨梨優質口感的,除了得天獨厚的古河道效應,近乎嚴苛的現代標準化生產功不可沒。
「果樹今年什麼時間可能出現什麼病害,用什麼藥,怎麼配方,什麼時間打藥,什麼時間澆水,什麼時間施什麼肥……你看,鴨梨所有的管理步驟,都一目了然。」
在晉州市李家莊村,種了20多年鴨梨的果農李孔東手裡拿著一張紙片,邊說邊比畫。這張紙片,就是被果農們稱為「方便歷」的明白紙——《鴨梨生產標準化流程》。
這份由晉州質監局、晉州林業局共同發布的鴨梨生產標準,總結吸收了鴨梨生產的先進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每年開春,根據天氣情況的變化,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還會對果農進行特殊指導。
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讓很多種了一輩子梨的「老把式」,認識到了科學的力量。
現在,晉州鴨梨的果園全部實行標準化科學管理。對廢棄的農藥瓶、塑膠袋等進行集中回收,嚴格使用無公害農藥,提倡科學施肥、配方施肥。
如今,趙縣、晉州、辛集這三個地理位置相近、同處滹沱河古河道帶上的地方,梨的出口量,已經佔到河北梨出口總量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說,每四個走出國門的中國梨,就有一個來自這裡。
>>滄州小棗:特殊的「蒙金土」
泊頭市文廟鎮棗農在收穫小棗。 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晉州、辛集往東100多公裡,是臨近渤海的滄縣。
這片曾深受鹽鹼之害的土地,卻是我國另一種古老原生果樹——棗樹的樂土。
金絲小棗,起源於酸棗的一種優質棗。它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掰開半乾的金絲小棗,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數釐米而不斷,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之名也因此而得。
2018年9月21日,金絲小棗收穫的季節。滄縣高川鄉北馬坦村果農張文榮早早來到自己的棗園,開始和僱工們一起打棗。
她拿著手中的細竹竿,遊走在樹枝和樹葉之間,似乎沒費多大力氣,一顆顆小棗就紛紛散落在地上。張文榮彎下腰,把它們一一拾進筐裡。
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機械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席捲著農業生產。但在小棗種植領域,人工打棗、晾曬卻仍然不可取代。
不久之後,這些有著獨特風味的金絲小棗,將出現在中國20多個省(市、區)的大型超市和東南亞、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和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新疆大棗相比,金絲小棗個頭雖小,但肉質細膩、口感獨特,在製作醉棗、煲湯等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
金絲小棗這種優良品質的秘密,根植於其賴以生存的土壤中。
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滄州,東臨渤海。歷史上,古黃河多次流經這裡,並在此改道。受黃河古河道影響,這裡形成了大面積河荒地,經世代耕作改良後,形成了土層深厚的中壤質粘潮土。
據《滄州土壤志》記載,在全市耕地中,中壤質粘潮土佔80%,而在金絲小棗主產區滄縣,幾乎全部土壤均屬於此類。這種土壤上松下實,具有良好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被老百姓們稱為「蒙金土」。此外,根據測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特別是鋅、鐵含量高於其他土種,而金絲小棗樹冠小、根系淺、養分吸收能力弱,要在短期內製造並積累以糖為主的乾物質,需要土壤在養分強度和容量方面給予保證。
更為難得的是,滄縣東距渤海數十公裡,受此影響,土壤中性偏鹼,pH值7.5—8.8。今天的研究表明,這種對傳統農業生產並不友好的偏鹼性土壤,卻可以有效防止「棗瘋病」的出現。
可以說,滄縣這種獨特的土壤條件,天然就是金絲小棗的生長樂園。
因種植面積廣、口感好,20世紀80年代以前,滄州金絲小棗的出口量曾佔中國小棗出口的一半以上。雖然一度遭受新疆大棗的衝積而陷入市場低谷,但如今,金絲小棗在滄縣仍有50萬畝的種植面積。
隨著市場認可度的恢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金絲小棗,已經重新成為許多棗農致富的「金飯碗」。
●既來則安:外來佳果的樂土
2018 年4 月24 日,昌黎縣泥井鎮的果農在管理大棚葡萄。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土地類型的多樣性,讓河北不僅擁有梨、桃、棗等許多我國原產果樹中的優良品種,也使其成為諸多外來佳果的生長樂園。
>>北緯40°:葡萄黃金種植帶
金秋9月,昌黎的葡萄熟了。
穿梭在昌黎葡萄產區,一股股葡萄特有的香甜味道瀰漫在空氣中。
葡萄,人類最早培育和享用的水果之一。
它既是優良的鮮食水果,也是釀酒的絕佳原材料。
兩千多年前,當張騫從西域為大漢王朝帶回這種甘甜多汁的水果時,他多半並不知曉,華夏大地上最適宜種植葡萄的區域究竟在什麼地方。
今天,隨著科技與經貿的發展,人們已經知道,北緯40°線則像一條金線,串起了北半球最好的釀酒葡萄和葡萄酒產區:在西方,這條金線上最璀璨的明珠無疑是舊大陸的法國波爾多和新大陸的美國加州;在東方,則是中國河北的昌黎和懷來。
2018年9月20日,昌黎葡萄種植戶陳春山正和僱工們一起,在自家的10畝葡萄園裡忙著採收。
今年54歲的陳春山,種植釀酒葡萄已經20多年。對他來說,種酒葡萄,已經不單是家庭收入的來源,也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即便在農業機械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葡萄的採摘,仍然完全依賴於人工完成。因此,每年的採摘季節,也是陳春山最忙碌的時候。
只見陳春山手拿一把園藝剪刀,熟練地將一串串葡萄剪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筐中。之後,這些葡萄還要經過二次分選,只有呈現出濃重藍紫色的、最成熟飽滿的漿果,才有資格成為葡萄酒的釀造原料。整個過程經不得一點馬虎,因為任何粗心大意造成的葡萄損壞,都會影響葡萄酒的釀造品質。
陳春山家所種的10畝葡萄,是釀酒葡萄中的經典品種:赤霞珠。這種原產於葡萄酒聖地波爾多的酒葡萄,被稱為釀造紅葡萄酒的品種之王。
赤霞珠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酚類物質含量豐富。而酚類物質,正是葡萄酒在長時間的釀造和儲存過程中,不斷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獨特口感和風味的關鍵。法國波爾多,正是以其釀造的赤霞珠紅葡萄酒,而最早聞名於世界葡萄酒市場。
上世紀70年代,為了釀造中國自己的紅葡萄酒,赤霞珠第一次被引入中國。讓人沒想到的是,作為「舶來品」的赤霞珠,在距離故土1萬多公裡以外的中國昌黎,居然表現出比在「老家」波爾多更好的適應性。
原來,波爾多氣候偏冷,赤霞珠採摘時經常難以達到完全成熟。這使得波爾多地區新出產的赤霞珠紅葡萄酒常常澀度較大、口感偏生硬,需要較長時間的陳釀才可以產生柔美、複雜的口感。所以,波爾多地區通常不會單獨用赤霞珠來釀酒,而是混合一定比例的美樂、品麗珠等品種以柔化口感,增加酒的平衡度和豐富性。
而在昌黎,因為有著充足的陽光和更為溫暖的氣候,所培育的赤霞珠可以達到充分的成熟,完全可以單獨用來釀酒。
1983年,新中國第一瓶乾紅葡萄酒——北戴河牌乾紅葡萄酒在昌黎誕生。這瓶酒,就是由本地種植的赤霞珠釀造而成。
時過境遷。近年來,昌黎葡萄酒在保持了赤霞珠品種優勢的同時,又引進了馬瑟蘭、小味爾多等許多新的酒葡萄品種。如今,幾十種不同品類、不同性狀的酒葡萄品種,已經在昌黎落地生根。
2018年10月23日,井陘縣柿莊村,農戶在晾曬柿子。 新華社發(王保龍攝)
昌黎向西300多公裡,同處北緯40度線上,是河北葡萄酒的另一個黃金產區——張家口懷來。
像昌黎一樣,懷來沙城也擁有堪比法國波爾多的葡萄生長條件: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雨量適中,無霜期長,沙質土壤。
雖然遠離大海,但懷來南臨軍都山,北臨燕山,中部是河谷平川,形成了「兩山夾一湖」的獨特地貌。群山環抱,桑乾河、洋河、永定河橫貫其中,十分適合葡萄的生長。強勁的季風不僅吹走了霧霾和霜凍,帶來乾燥的空氣,也讓葡萄園更少病蟲害之虞。
歷史上,這裡素有種植葡萄的傳統。
在懷來西北不足百裡的宣化,人們至今還能看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葡萄漏鬥架栽培方式:
龐大的枝條從地面向上傾斜,綠色的葉片在空中編織出一個直徑10多米的圓圈;在這個葡萄藤蔓交織的圓圈中央,是一個凸起的圓臺。葡萄的枝條都從這個圓臺向四周蔓延擴展,圓形下面的地面中心有一凸起的圓臺,枝條就是由此向周圍擴展,像是一個插在地上的漏鬥。
這種傳統葡萄園栽培方式,始於1300多年前,在宣化一直沿用至今。而宣化、懷來的鮮食品種白牛奶葡萄和龍眼葡萄,則歷來是宮廷貢品,有著「冰糖包」「北國明珠」之譽。
葡萄好,酒才好。這是懷來人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1979年,新中國第一個按照酒莊模式建造的葡萄酒莊園——長城桑乾酒莊,出現在懷來桑乾河、洋河交匯處的左岸。新中國第一瓶乾白葡萄酒、第一瓶傳統法起泡葡萄酒,也在那一年誕生於此。
如今,懷來葡萄種植面積已達25.1萬畝,葡萄年產量15.6萬噸,葡萄產業總產值25.9億元。其中,10萬畝釀酒葡萄和十幾個各具特色的酒莊,彰顯著懷來在中國葡萄酒產業裡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8年7月5日,懷來長城桑乾酒莊地下酒窖。
數以千計的橡木桶,整齊地擺放在這個佔地5600多平方米的地下「紅酒王國」裡。陳釀葡萄酒產生的混合香氣,幾乎將整個地窖包圍。在這裡,各類已經在發酵罐中發酵完成的葡萄酒,被灌入225升容積的標準波爾多橡木桶,進行長達數月到數年不等的陳放。
在與橡木桶的親密接觸中,在各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中,在得天獨厚的中國河北,葡萄,這種來自遙遠西方的美妙果實,以及它們精華的化身——葡萄酒,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家園。
>>從石榴到草莓:對外來佳果展現出最大程度的友好
2019 年1 月23 日,灤南縣益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員工在收穫草莓。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懷來向南400多公裡,石家莊元氏縣,一種同樣由張騫通西域帶回來的甜美水果,也在燕趙大地上找到了適宜自己生長的樂土。
9月,元氏時家莊的石榴紅了。
時家莊村,位於元氏縣西北部半山區,是元氏石榴種植面積最大的村。這裡種植的石榴,被稱作「滿天紅」。
石榴,原產巴爾幹半島至伊朗及其鄰近地區,喜暖向陽、耐寒耐旱,也耐瘠薄。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石榴不僅早已遍及全國各地,更以「榴開百子,多子多福」的寓意,深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如此常見的水果,出眾的素質又如何表現呢?
完全成熟的元氏「滿天紅」石榴,幾乎個個都有成年人的拳頭那麼大,大的甚至能達到0.75—1.25公斤。剝開一個石榴,裡面的石榴籽就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寶石,不僅汁多味甜,清醇爽口,而且粒大核軟,口感極佳。
原來,石榴雖然適應性很強,卻仍以在類似原產地的、排水良好的夾沙土中栽培為最宜。土壤中所含植物營養元素,也是決定石榴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元氏時家莊一帶,屬於黑雲斜長片麻巖地質,土壤環境適宜,其中的鋅、鉀、鎂等元素的含量也比較高。
獨特的土壤,加上特殊的氣候、日照、溫差條件,造就了元氏石榴的「色味雙絕」。出類拔萃的果品品質,上千年的種植歷史和8萬畝的華北地區最大種植面積,讓元氏當之無愧地獲得了「中國石榴之鄉」的美譽。
無論是落戶千年,還是初來乍到,只要生長溫度適宜,河北這片豐饒的土地,總能對外來佳果展現出最大程度的友好。
元氏東北方向,200公裡開外,太行山東麓,保定滿城。
最讓滿城廣為人知的,可能要數那座隱藏在陵山上的漢墓。但很少有人知道,滿城一地出產的一種水果,種植面積一度在全國佔20%以上。
這,就是草莓。
草莓,原產南美,我國真正引進和人工種植時間不過100多年。在中國北方,草莓走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從滿城引種草莓開始的。
草莓喜溫涼氣候,宜生長於肥沃、疏鬆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需要土壤既含有足夠的水分,又不能澇,對土壤通透性要求很高。
滿城地處溫帶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土質多為壤土和沙壤土,非常適合草莓的生長。這種對草莓展現出的環境友好性,同樣來自古河道效應。
1985年開始,滿城開始積極引進國內外100多個新品種試驗栽培,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使草莓產業在這裡迅速找到了最佳的「打開方式」,在草莓尚未完全普及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滿城草莓種植面積長期佔全國草莓總面積的10%左右,甚至一度達到20%。
如今,草莓像適應性極強的石榴一樣,已經在我國幾乎所有省份實現了成功種植。原產於中國河北的梨、棗、板慄等燕趙佳果,也已遍及中國甚至世界各地。
這一切,讓擁有神奇的古河道效應和良好氣候條件的河北,無愧「佳果之園」的稱號。
2018年4月21日,懷來縣蠶房營村果園內開花的杏樹、桃樹和梨樹。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河北大平原,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區域。這片土地如今在用什麼樣的物產詮釋肥沃和豐饒的不同側面?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孕育了怎樣獨具特色的美食和風情,悄然滋養我們的舌尖和心田?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又留下了哪些紅色的軌跡,引領我們一路奔向前方?敬請期待《大河之北·平原篇》第五單元——《一方水土》。
本報導得到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特此鳴謝。
採訪/記者 王思達 朱豔冰 張嵐山 馬 路 焦 磊 曹 智 執筆/記者 王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