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來說,去年是「難忘」的一年,理財工具可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背後主要是因為剛性兌付的打破,通俗說就是理財產品不再保本,而為了吸引更多儲戶,作為變相剛兌的三大理財工具,幾乎成了銀行高息攬儲的主要手段:即大額存單、結構性理財以及智能存款。
事實上,大額存單不是2018年才推出,但是卻是2018年才火的,哪怕是20萬元的門檻,也抵擋不住投資者的熱情!畢竟,曾被視為神器的貨幣基金,收益率從4%以上一路走低,來到2.3%左右,而被寄予無數希望的股市,也不是第一次讓股民失望。
結構性存款,雖然本質上是「定存+期權」的結構,但是一些銀行,卻幾乎都採取了假結構,換句話說就是變相剛兌的高息攬儲,因為幾乎都可以拿到較高的年利率!至於智能存款,則是一些民營銀行主導的,將長期限的定期存款(往往是5年期,年利率最高可達6%左右),以收益權轉讓的所謂創新方式,變成期限短、利率高的存款,甚至是隨存隨取的。
而這一切,如今正在遭遇監管的考驗!先說智能存款,早在去年12月底,就傳出窗口指導,隨後不少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不約而同的開始限購,而5月份的時候,市場又傳出監管層有意整頓智能存款,說白了就是存量的慢慢減少,新的不發!結構性存款也大抵如此,先是去年12月份,監管規定有衍生品資質的銀行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於是大部分小銀行都無法發行結構性存款了,再就是2019年以來,監管層開始對一些「假結構」產品出手……
說白了一句話,銀行高息攬儲的手段將越來越少,尤其是門檻比較低的(智能存款一般只要50元起存)。而沒有被監管的大額存單,門檻要20萬元起,而且按照自律協會機制的要求,3年期大額存單,最高年利率也就4.2625%,5年期的雖然不受限,但很少有銀行發。
不過兩分鐘金融也注意到,雖然被監管,不過銀行似乎應對有道,像智能存款,如今更多是以接力期的方式進行,比如3個月或6個月付一次息。而結構性存款,有的銀行把收益率區間縮小,再掛鈎一些變動不大的衍生品,比如收益率區間是3.9%至4.1%,哪怕拿到最高收益率的條件未觸及,也能拿到3.9%年化利率,而這在目前也算較高水平了。
也就是說,至少截至目前,雖然結構性存款和智能存款都遭遇了監管,但是暫時來說依然還能享受較高的年利率,至少4%不是問題,存10萬元的話,1年還能拿4000元利息,比貨幣基金要高,部分按接力期方式進行的智能存款,甚至年利率可達4.6%,存10萬元1年還能拿4600元呢!